机械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及对策微探
2020-01-06徐夏民
徐夏民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机械制造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对于国家机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进行该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受到自身条件等诸多的因素的影响,往往没针对此类专业设置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能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想要对这种情况加以改善,还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条件以及专业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建设,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针对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及对策加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 机械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特征
1.1 教学性特征
这种特征表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要关注其教学功能,虽然在教学和生产计划方面并不能完全保持一致,但在实训基地当中进行实习和锻炼,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训基地当中至少要将教学总目标当中的一个分目标完成。而且在实训基地运营的各个环节当中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特征。
1.2 服务性或生产性特征
正常情况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必须要提供相应的服务或者是生产相应的产品,例如,对相关产品进行设计、加工和检测等,也正是由于实训基地具备此类特征,才能实现教学活动与实践操作的有效衔接,并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其能够具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教学设施的维护与改善,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实训基地当中的岗位必须要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存在密切的关联,能够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1.3 企业性特征
企业性特征也就是说,此类实训基地与企业基本相同,同样具备独立法人,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产实体,并且具有完善的企业功能机构,可以独立核算及自主经营。其不仅能够对产品订单进行接收、完成产品加工、实施产品设计、工艺分析、设备维护和质量检测,还能根据学校的教学需要对相关生产任务进行设置。
2 当前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虽然,很多学校为了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都会建立一些校外实训基地,但在这些实训基地运行当中却还有诸多问题存在,导致学生的生产性实训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力度不足。目前,政府部门并没有针对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设置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导致很多企业未能认识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是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未能针对校企合作期间表现好的企业进行有效的奖励,如税费减免等,这使得很多企业对于实习生存在接收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第二,企业缺乏积极性。首先,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希望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期是零。其次,企业本身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最大的追求就是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当中的运行节奏非常快,无暇顾及实习学生,或者是对于学生实习活动存在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再加上技术保密以及安全生产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很难接触到有用的知识。
第三,学校寻求模式较为单一。学校在对合作企业进行寻找时很多时候都是依靠私人关系来实现的,在这种关系下,学校往往无法要求企业对自身的教学目标予以配合。而即便部分企业愿意对实习生进行接收,但也存在诸多限制,实训效果非常有限。
3 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路与对策
对于学校而言,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其实现校企合作有效深化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而主要的基地建设模式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学校独立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但这对于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第二,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由学校和社会单位共同建设;第三,校企合作,由学校出面寻求资金、设备支持,或者是通过冠名的方式进行实训基地的合作共建,例如“筑巢引凤”模式。可以由学校提供有偿或者是无偿的建设场地,对相关企业进行引入,使其能够在学校当中建厂运行;第四,校校合作。选择距离较近、具有相同专业的学校共同出资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资源共享的模式,减少基地建设的成本投入;第五,以训养训。部分学校在实训基地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以后,寻找一些社会企业或兄弟院校进行合作,在提高设备使用率的同时,对以训养训的模式进行探索[1]。
当然,这些基地建设模式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3.1 企业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企业来进行生产实训活动,在这种模式中,企业需要为学校提供实训所需资源,如资金、技术、师资以及设备等。或者是在学校当中建立独立的生产实训基地,而学校则需要提供场地及实习员工(学生),并落实相应的管理工作。这种模式对于紧缺专业人才的工科类专业较为适用,具体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校内企业型。通常是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为了更好的进行产品的宣传及推广,支持学校办学,以半赠送或者是无偿赞助的方式为学校提供一些企业生产的仪器设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对生产经营型、具有独立所有权的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其会在明确学校人才培养需要的情况下,有计划的进行学生实训活动的安排,在实习过程中,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批次安排学生参与实训,且会设置企业技术人员或者是实训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在岗实习期间,必须要严格服从企业的工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并确保生产的产品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这种类型的实训基地优点在于:首先,企业利用无偿赞助的方式支持教育工作,能够在社会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学校能够培养出一批了解该企业产品及生产工艺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可能会成为企业未来的优秀员工,也可能会在企业产品推广当中发挥效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2]。
第二,订单培养型,主要是由企业发出订单,学校和企业针对人才培养签订协议,由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而企业则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参与,与学校共同进行教学计划以及实训计划的编制。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学校主要进行理论教学及管理,而企业则负责设备及实训指导人员的供给。
3.2 学校主导模式
这是一种由学校为主进行生产实训组织的模式,其主要是借助学校当前的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对市场机制进行应用,一方面,能够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另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生产实训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主要类型包括:
第一,订单加工型。即学校通过自身的设备对其他企业发布的订单进行承接,然后由实训教师指导学生适当的进行生产活动,并将实训任务完成,而在实训课程以外,还可以允许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的形式参与生产实践,在改善贫困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3]。
第二,筑巢引凤型。即学校本身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但由于运行成本较高,且高素质的实训教师较为有限,为了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实训效果,其往往会对社会企业进行主动的引入,由企业提供生产所需资源和技术人员,然后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实训,从而达到做学合一的目的。
第三,技术推广型。由学校对自身的技术优势及科技优势进行有效的应用,组织教师和学生以生产一线及企业为目标,对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技术进行开发与创新,并且将学校当中的研究成果推广至企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完成人才培养工作。
第四,创业孵化型。这种类型需要由学校进行校内创业园的开发,并鼓励广大师生在校创业,而教师或者是学生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给与一定的支持,如降低场地费用等,以此来形成合作关系,间接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3.3 共建共享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共享资源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该基地为双方共享。该模式的组合方式较为自由,只要双方具有需求,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合作,完成实训基地的共建和共享。
第一,优势互补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引进设备和教师,以此来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的位置可以在企业当中,也可以在学校当中,实训活动可以是学生分批次的去往企业见习,也可以是企业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课程设计和实训指导[4]。
第二,任务驱动型。由教师从合作的企业当中引入产品设计项目,组织学生根据企业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加工,在作品完成以后,由企业专业人员进行检验和评选[5]。
第三,共同经营型。这种类型的实训基地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和经营,基地可以是企业冠名,一方面,企业需要负责订单的处理以及市场推广,另一方面,还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科技手段渗透到学校课堂当中,并允许学生进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训。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模式以外,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校校合作模式、以训养训模式以及区域共享型基地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基地建设模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在尽可能的降低基地建设成本的同时,将基地建设工作有效完成,并将其综合效用充分的发挥出来[6]。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为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这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一定要对该项工作保持高度的重视,要结合自身实际,对多种方法进行合理的应用,以此来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建设,使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