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长沙窑陶瓷绘画艺术研究

2020-01-06刘晓勇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彩绘长沙

刘晓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004

湖南长沙窑为唐代名窑,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长沙窑的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中后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瓷窑之一,产品主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高温釉下彩绘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或釉上用褐色或绿色彩绘出各种不能通的绘画图形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长沙铜官窑陶瓷以它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敢于打破传统的创新意识在中国古代陶瓷史和唐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曾高度评价:“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的创始地,对宋以后瓷窑有极大的影响为天下第一,也不过分。”本文将从唐代长沙窑陶瓷绘画中多元化的艺术形象、潇洒写意的艺术风格、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多元化的艺术形象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开放、自由包容的时代,社会风气开放而开明,反映在绘画艺术领域,是崇尚法度与表现性情的兼容。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气氛,造成了唐代文化思想与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同时也孕育了长沙窑陶瓷绘画多元化的艺术形象。就已知的长沙窑产品来看,长沙窑陶瓷绘画艺术内容涉及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画风景画、抽象图形等,其表现丰富的题材、艺术形象中,既包含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还有西方佛教、伊斯兰教的文化的影响;其广泛的绘画形象内容与其他任何朝代的传世作品相比都是罕见的。

长沙窑陶瓷绘画题材涉及人物的形象并不多,均以釉下褐彩或釉下褐绿彩绘于青釉瓷器之上。其中受民间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影响的人物艺术形象时有出现,最为代表的就是莲花童子图、竹林七贤图、渔翁图、长沙窑陶瓷绘画的植物图案主要荷花纹、草叶纹、竹笋纹等。佛教文化为长沙窑的发展提供了装饰素材,这可以从众多方面得以体现。而其中荷花图形表现最为突出、表现形式尤为丰富,可以看出佛教文化、艺术形象对其产品的影响。长沙窑积极吸取佛教中的经典文化,一方面为自己的发展带来了素材,另一方面随着长沙窑的市场不断扩大也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间接的作用。长沙窑和佛教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长沙窑广泛吸取佛教的优秀文化为自己提供了装饰绘画素材,而佛教借长沙窑的不断发展为自己的传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在各地出土的长沙窑瓷中,有一类彩色瓷器比较特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白釉绿彩来装饰,纹饰是抽象的,有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纹样。据研究,这一类抽象题材的图案与外销有关,它是来源于西亚地区的艺术形象。这类纹样分为两种,均绘于瓷壶腹部,一种在腹部满饰褐绿两色相间的纹样,深浅不一、疏密不定,变幻莫测,但从总体上看似为云气图。长沙窑的釉下彩绘中也出现了由连珠纹组成的抽象纹样,类似波斯地毯的效果。有的则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舒展,变化丰富的线条,似蔓草、宝石纹理。这种绘画题材的形成,主要是迎合伊斯兰教徒在习惯上对抽象纹样的喜爱。

二、潇洒写意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空前繁盛的时代,山水、人物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可谓异彩纷呈。而绘制在长沙窑陶瓷上的绘画作品与同时期的唐代宫廷绘画风格有所不同,它基本是由民间匠人的艺术创造。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的吴道子所画的人物画颇有特色,他善于轻重顿挫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笔势圆转,衣服飘逸,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在长沙窑为数不多人物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这位“画圣”对当时瓷画风格的影响。长沙窑陶瓷绘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其造型均以气韵生动的写意画表现。其中以花鸟画最具代表性,画面风格简洁概括,线条潇洒飘逸、笔调激情奔放,形象率真生动而无雕琢感,富有浓厚的自然情趣,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灵动,体现了潇洒写意的艺术风格。在陶瓷绘画技法上,长沙窑陶瓷彩绘常以绿色粗线先勾出大体形态,然后用褐色铁线描勾画细部轮廓部分,如花鸟彩绘多采用绿彩粗线勾画出轮廓,嘴、翅膀和羽毛则施褐彩细细描绘,花叶以没骨画法用氧化铁褐色釉彩画轮廓,中间填以氧化铜绿彩,整个画面虽草草几笔,但小鸟的神态栩栩如生。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来源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卓尔不凡的釉下彩绘艺术完全是写意的、游戏的笔墨,这种简约粗犷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颇得中国传统写意画之妙。另有一些作品中云彩图形则表现出大写意状,形状不固定,给人无穷的想象。云彩图或是两朵云彩相伴,或是呈山峦起伏相互重叠状,运笔依然轻松自如,蕴含着韵律感外,风格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耐人寻味。除此之外,工匠们对颜色的运用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开始研制出多种高温颜色釉,除传统的青釉外,当时还出现了白釉、酱釉、绿釉、蓝釉、红釉、黑釉和黄釉等,通过丰富的高温颜色釉加强了写意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三、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雅”与“俗”是中国传统审美中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雅俗观不断流动嬗变,内涵丰富而复杂。如在儒、道、释思想影响下,引申的雅俗观各有不同:儒家入世,以德为雅;道家出世,以静为雅;释家追求涅槃,以空为雅。又因审美旨趣不同,雅俗标准也不同。明清以降,尚雅贬俗渐渐向雅俗合流发展,雅俗共赏成为新的艺术鉴赏标准。雅者,正也。“雅”指正统、符合规范,其含义较为单一、固定,往往表达高尚、温文尔雅的意趣,是令人神往的美的范畴。“俗”在《康熙字典》中释:“不雅曰俗。”然“俗”义有多样性,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通俗、风俗、民俗,另一种是庸俗、恶俗、低俗。在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里, “雅俗共赏”是一种兼容的文化。可以说,“雅”是精英文化阶层审美趣味的核心,中国的文人墨客一直在丰富风雅的内涵,“俗”,则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风味与意趣。与文人属意风雅之事不同,民俗文化接地气得多,也因此更加生动活泼与妙趣横生。在唐代长沙窑陶瓷绘画中尤为明显的体现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这可能源自于唐代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的特殊时期,在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在民间商业繁荣、文化大发展的社会文化形态下发生了与历代社会迥然不同的显著变化。自唐代开始,面向平民百姓的俗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艺术表现趣味上,作为民间生活实用器物的长沙窑陶瓷产品为了拓宽市场、在陶瓷绘画装饰上融入了大量的文人艺术趣味、宗教艺术符号;但在情感上,又保留着通俗易懂、自然质朴的民俗情怀。为我们展示了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的唐代社会风俗、人文、宗教艺术画卷。

综上所述,长沙窑陶瓷绘画多元化的艺术形象,潇洒写意的艺术风格,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为后世陶瓷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长沙窑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凝聚了唐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对当代瓷器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彩绘长沙
长沙之旅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我眼中的长沙
彩绘“未来之星”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