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设计对乡村民宿吸引力的影响途径
2020-01-06郭磊
郭 磊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 350002)
在乡村振兴和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民宿早已摆脱了住宿的狭隘定义,成长为旅游行为的目标本体,并已脱离了旅游景点的制约,成为了现下一种最为时兴的旅游方式[1]。乡村旅游具有集旅游观景,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农产体验等于一身的特征,因此,民宿的建筑空间和室外环境也就具有观赏性、传统性、乡土性、地域性、交流性、体验性等多重特色。于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新建或旧房改造的乡村民宿,在设计上都应贴近传统乡土特色,融合自然人文景观,再现本土生产生活,创造多种类型的空间以承载各种旅游行为,以达到丰富旅游内容的目的[2]。
1 乡村民宿的建筑创作
通常来说,为展现乡村民宿的独特个性,其设计的根本原则是建筑形式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特征。从选址开始到场地规划,再到建筑设计,都应紧扣基址特征,做到建筑融入环境,建筑与环境共生。
1.1 与原生地的相融协作
如果说建筑是城乡空间的主体,那么对于乡村景区来说,具有美感和特色的民宿建筑也应是风景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与景观资源一起,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名片[3]。因此,无论是该地已有成熟的旅游景区,还是旅游资源尚待开发,民宿作为游客探寻当地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在选址上都应尽量融入该地的主要景观,靠近具有游览价值或潜在价值的景观片区或体验空间。在思考设计时,一方面可将乡村景观节点与民宿空间进行资源整合,民宿空间以烘托、融合的姿态,给景观提供欣赏视角,使景观的呈现方式得到扩展与提升。另一方面,民宿亦可利用建筑自身的美感来创造景观乃至成为景观,成为乡村旅游的景观节点的重要一环。
1.2 融合景观,亲近自然
乡村民宿的主要受众多为城镇居民。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与居住空间的集约共同导致了城镇居民向往乡村宁静的悠闲生活,追求宽敞、舒适的休闲环境的愿望。因此,乡村民宿应发挥其区位优势,空间设计上切不可主动与自然隔绝,通常也不宜以“居一处而远观自然”的方式呈现。应搭建通往景观的桥梁,或融入自然环境其中。在场地的布局上宜因地制宜,建筑应采取延伸舒展的姿态,避免太过集约与封闭。庭院式或分散布局最能够带给游客“慢生活”的宁静感受。建筑尽量面向景观,作为欣赏景观的平台,给景观提供一个较好的欣赏视角,将景观资源利用最大化。
1.3 建筑形式形象创作
随着旅游业的升级,更多的人在制定旅行方式时,会倾向深入体验目的地的原生风光及原生态生活,了解当地的民俗与风土人情。在此需求下民宿建筑就成为了该类型旅行行为的良好依托。无论是作为旅行的目标本体,还是作为观光景点的补充,乡村民宿中都是人们了解当地人文自然的重要窗口。因此,乡村民宿的建筑形式需符合地域特征,做足田园与乡土主题文章,这也就是顺应了受众的选择。
乡村民宿扎根于乡野,民宿的建筑形式脱胎于民居。展现地域特色与乡土魅力是乡村民宿最好的创作主题。对于新建民宿来说,应根据地形、地势与环境做出“宛自天开”的建筑形象。挖掘村寨的民居的空间特色与乡野生活的行为要素,民俗的艺术特征、装饰与色彩、结构与纹样等等,这些天然都是创作建筑形式时的良好素材。如在热带气候地区,“干栏式”民居通常底层架空,可借鉴用以创作民居空间结构。甚至可将传统聚落的布局方式进行提炼,进而组织民宿空间,将乡村聚落“浓缩”在民宿建筑里。
在原生态的民居里提炼出抽象的传统元素,融合进现代的空间,赋予建筑创作一种“生于乡土而得以升华”的手法,在保留原生特色的同时,加入现代生活的体验。亦可以在旧房改造中融入现代生活的空间与元素,古今空间对比,新旧材料混搭,给人带来一种时空碰撞的印象,能够发人深思,创造出全新而又深刻的建筑形象。
2 从行为出发的空间营造
民宿作为旅游目标本体之一,其建筑设计应从人的行为需求出发考虑相关空间营造,为建筑及周边环境植入多种类型的活动场所,以增强游览趣味性,激发民宿的活力。以活动类型来区分,可将植入的场所分成以下几类空间。民宿可根据自身特色与定位来决定该空间设置的侧重点。
2.1 交流与共享空间
除了住宿之外,聚会与交流是发生在民宿中最常见的行为,也常常是触发短途与周边旅行的最主要的本因。抱着该目的而出行的游客之所以更热衷于选择民宿作而非传统酒店,也正是因为民宿通常都有着形式更为开放、地位更加核心的公共空间。这也是区分传统酒店与民宿的主要特征之一。公共空间的设计在民宿设计中具有主要的地位。
在公私分区明确的前提下,可使居住空间围绕着公共空间展开,使公共空间成为区域核心,各路径均可通达,最大程度激活公共空间使用频率。公共区域如大厅等,应尽量开放,并与户外庭院和公共设施共同组织。可与餐饮、品茶、读书、桌游等功能相结合,在位置、使用频率、时段、动静上进行区分。共享大厅与专用小厅相结合,增加空间的灵活性,扩展公共空间的功能类型。
2.2 周边配套活动空间
民宿除了建筑内部需要设计公共活动空间,还可设计相应的周边配套活动空间以实现民宿旅游的多方位体验。乡村民宿最主要的配套空间有产业体验空间、文化活动空间与亲子活动空间。
文化娱乐活动体验也是赋予民宿吸引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素质拓展、体育活动、电影、阅读等,这些文娱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地方文化底蕴,还可以大大拓展旅行行为的丰富性,增加民宿的特色与记忆点。文化活动延伸出的主题文化,如动漫、枪战模拟、虚拟迷宫、桌游等主题游戏也是吸引当下年轻群体的良好途径。建筑应注重根据不同的游戏主题设计相应的游戏空间场地。另外,随着家用车辆的增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出游比例也渐渐提高,亲子活动空间与宠物寄养的便利程度也是吸引该人群的重要标准。为此,相关空间与附属条件的配置及其呈现方式也是民宿建筑在设计中一项值得思考的内容。特别对于在环境资源方面先天有所不足的民宿,加强上述相关空间的建设则是开辟了一条吸引特定受众群体的道路。
3 结语
现今,民众的旅游行为已上升到更高层次,需求更加多样化,类型也更加广泛。作为打开乡村知名度、刺激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兴项目之一,乡村民宿应更加准确发掘自身优势,寻找到准确的定位,更精准的匹配受众群体。以建筑设计的层面来看,民宿的建筑形式和特色,以及丰富的活动空间,能够满足游览者更多种类的行为需求,能赋予乡村民宿独特的性格特征,完善乡村旅游的内涵。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筑设计,也能从感观和体验上大大增强民宿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