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20-01-06沈叶菁
沈叶菁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普遍呈现离职率高、就业稳定性差的现象,超过一半的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后半年时间不到就选择离职。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面临的尴尬问题,亟待解决。其实,高职学生结合各种主客观因素,理性地更换工作是自我能力再完善、自我价值再发现的体现。不过,高职学生如果频繁跳槽就会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不仅对自身没有好处,也会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本研究从江苏省几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高职院校入手,着眼这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现状,剖析初次就业稳定性的因素,争取为学生、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些借鉴。
二、理论基础
职业锚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施恩(Edgar.H.Schein)教授。该理论提出,职业生涯事实上可以看做是一个持续进行的探索过程。在职业生涯中,人们都在凭借个人的天资、动机、能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方面的自我概念[1]。
职业锚,亦称职业系留点,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择业就业和发展事业时所关注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必须做出职业相关选择时,不管任何情况下都会坚持的职业中他认为最为重要的方面或观念。
人们确定自己的职业锚即通过对自身的认知和调节直到找到他所关注的职业中心的过程是千差万别的。判断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否稳定,只要看这个人是否能够以尽量少的换工次数得到足够多的工作经验,由此最快找到自身工作定位的人。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不断变动工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寻找自己的职业锚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认知的过程。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如果过于频繁地跳槽,则又不利于其职业锚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回顾,以及通过对江苏省一些高职毕业生和专家访谈获知,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初次就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用人单位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高职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其初次就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比如,个人的就业心态、就业能力对就业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根据专家访谈,他们也普遍认为学生自身因素是关系就业稳定性最基本的因素。我们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因素来分析其就业稳定性,对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的各种因素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如用人单位的企业知名度、薪资福利、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本研究对部分江苏省高职学生和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他们普遍认为,用人单位的各类因素在就业过程中日趋重要,有些高职学生甚至把用人单位因素列为第一位。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主要是指专业课设置、就业指导、课堂内容和教师配置等。通过访谈,有部分高职毕业生表示,在学校所学知识有多少能与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匹配,这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高职院校与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对接,让学生在大二或大三阶段根据自愿原则进行顶岗实习。这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工作岗位的内容和性质,对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社会因素。目前,社会上还是普遍存在重学历和文凭的现象,高职学生的学历和文凭比起本科毕业生来说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认同感也比本科毕业生少一些。这势必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影响。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是生产一线,薪资福利和晋升机会与本科毕业生比较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客观情况容易造成高职毕业生心理不平衡而选择跳槽。
(二)江苏省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在研究前期,通过各类访谈总结分析出影响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因素的关键点20项,按照在访谈中被提及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如下:“薪资福利”(被提及28次)、“人际关系”(被提及26次)、“职位晋升”(被提及25次)、“工作环境”(被提及23次)、“企业文化”(被提及20次)、“健康情况”(被提及18次)、“就业态度”(被提及18次)、“家庭社会关系”(被提及15次)、“沟通能力”(被提及14次)、“理论教学”(被提及14次)、“毕业院校知名度”(被提及12次)、“实践教学”(被提及10次)、“家人建议”(被提及8次)、“社会认同程度”(被提及6次)、“工作压力”(被提及6次)、“企业知名度”(被提及5次)、“职业能力”(被提及5次)、“专业对口”(被提及3次)、“企业培训”(被提及2次)、“学校就业指导”(被提及1次)。
在前期总结分析影响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因素的关键点的基础之上,本研究采用封闭式问卷收集数据资料,结合文献分析,编制出“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我们再对有初次就业经验的江苏省八所高职院校八个班级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情况如下:总计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实际回收了204份,回收率为92.7%,回收的调查问卷均有效,利用spss20.0分析问卷构面可信度为0.75,大于0.7。这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参与问卷调查的220名学生中,男生有98人,女生有122人,其中19.3%的学生来源于苏南,25.6%的学生来源于苏中,43.1%的学生来源于苏北,剩下12%的学生来源于其它省份。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得知,参与调查的学生比较认同调查问卷,均值几乎都位列中间数3之上。
具体来说,调查结果显示,在毕业生个人层面上,一是“人际关系”。这是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选项,均值是4.36;二是“健康情况”,均值是4.20;三是“就业态度”,均值是3.97。在学校层面上,首先是“理论教学”。这是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选项,均值是4.08;其次是“毕业院校知名度”,均值是3.85;最后是“实践教学”,均值是3.52。在社会层面上,一是“家庭社会关系”。这是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选项,均值是4.12;二是“家人建议”,均值是3.76;三是“社会认同程度”,均值是3.21。在用人单位层面上,一是“薪资福利”。这是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选项,均值是4.46;二是“职位晋升”,均值是4.27;三是“工作环境”,均值是4.22。[2]
四、结果及讨论
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甚多,要想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个人等多个主体共同配合,调查研究,推陈出新,方能有所成效:
1.高职毕业生要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对市场的判断能力,适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己的职业素质能力,力争做到自己的能力与理想的工作岗位相匹配,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2.用人单位应该及时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渠道,注重营造人文氛围,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注重薪资福利的公平性。用人单位要完善福利制度,构建合理的薪资体系,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体现公平的薪酬待遇,减少高职学生初次就业时左顾右盼的心理现象;
3.高职院校应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有效地开展高职学生实训、实习,让高职学生将自身专业优势与实践相结合,提前对毕业后的工作薪酬福利的基本情况有所预知。高职院校还应制定适合企业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紧贴市场需要,为用人单位输送职业素养良好的有用人才;
4.政府部门要努力提升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检查和监督,为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招聘高职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