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机智能协同技术在康复作业治疗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中的应用
2020-01-06单泽良
单泽良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痉挛性上肢功能障碍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因上肢运动功能在人类日常行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痉挛性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手段、运动反馈理论的不断进步,人机智能协同技术也得以飞速发展,并已有国外文献表明,该技术已可成熟地应用于偏瘫患者各项功能改善[1],但国内对其结合作业治疗于卒中后痉挛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的详细报道尚处于开始阶段。因此,本研究从作业治疗角度出发,对5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分组训练,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2018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年龄31~67岁,平均(49.10±12.51)岁;病程8~32月,平均(12.10±6.69)个月。
纳入标准:患者经诊断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上肢肢体存在痉挛性偏瘫,MAS评分为Ⅱ~Ⅲ级;经临床影像学检查为脑出血或脑梗死;无认知障碍,可执行简单指令;其本人或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与本次实验。排除标准:患侧肢体存在周围神经损伤或存在开放性伤口;曾接受肉毒素或其他抗痉挛性治疗;有严重认知障碍。
1.2 治疗方法
(1)成人作业治疗康复方案
①床上良肢位摆放;②按摩;③被动活动关节;④床上体位转换和半桥运动;⑤坐位、站位平衡训练;⑥肌力训练;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次康复训练进行35min,每日一次,每周训练5日,实行治疗人员一对一进行治疗,共12周。
(2)人机智能协同技术应用方案
弛缓阶段(0~5min):收获季节、电梯管理员、城市规划。
痉挛阶段(6~20min):电梯管理员、城市规划、赛车。
恢复阶段(21~30min):收获季节、电梯管理员、打地鼠、推秋千。
1.3 评估方案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12周后分别由两名医师进行盲评,评估内容包括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测法(FIM)、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2周的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组内均产生了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2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产生了明显的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M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2周的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组内均产生了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2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产生了明显的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2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产生了明显的组间统计学差异(x2=4.4444,P<0.050)。
3 讨论
上肢只能反馈训练系统(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是我院于2017年最新引进的专门针对因多种原因导致的上肢偏瘫、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的功能型康复机器人。上肢情景互动机器人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以画面、声音感觉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刺激,从而令患者在电脑模拟的环境下进行人机智能协同作业治疗。治疗中,患者的运动信号及空间运动轨迹将通过可调节的上臂支持操作台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将此类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后体现在三维运动空间中再通过显示屏、声音系统传出以给予患者感知觉的刺激。除此之外,本设备可使上肢在负重或者减重的状态下进行训练,并提供高质量的反馈信息,跟踪患者训练后的康复程度 ,有助于患者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对比,通过可视化的进步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信心。
我们通过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实现早期激发患者上肢近端肌肉的收缩,维持其特定肌群活动。在丰富环境刺激下,让患者从一种作业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作业活动,保持警觉性、注意力及热情。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内部反馈(视觉、本体觉)及外部反馈(治疗师提示语、项目训练结果),促进患者掌握运动控制的各种技巧成分,逐步达到低能耗、高效率地完成特定运动控制目标。与单纯进行作业治疗相比,结果显示,配合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可使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提高,改善了偏瘫患者上肢综合运动功能。通过FIM评分显示,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配合作业治疗比单纯作业治疗更能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