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视野下的九寨沟大录藏寨景观研究

2020-01-06张芷娴

四川建筑 2020年6期
关键词:安多九寨沟县村寨

张芷娴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743)

在经历了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后,位于九寨沟县的大录藏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按照中央和四川的相关要求,以文化和旅游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公益扶贫规划指南》为指导,九寨沟县大录乡旅游扶贫规划案例 被国家文化旅游部纳入典型案例第一案例,不断创新旅游扶贫机制,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一主两核三带”为路径,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旅游+”新路径。

作者对大录藏寨的景观调研为基础,从文化旅游的视野分析,如何在保护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千年古寨的基础上,更新景观设计,建设美丽乡村,开发旅游资源。

1 九寨沟大录藏寨聚落生成的地域环境

1.1 自然地理环境

大录藏寨地处九寨沟县大录乡,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东部,地理位置复杂,村寨海拔2 300~2 700 m。

1.1.1 地理气候

地理气候对于聚落的生成有明显的影响,大录乡属于典型的寒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为了最大限度的享受阳光,大录藏寨尽可能选择面朝南的山体阳面,且聚落内各户也相对分散。

1.1.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聚落生成显而易见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录乡在山区,当地藏民将山脚处平坦的土地当作农田,将藏寨建于山坡上,这种顺应地势随高就低的建造方式,使整个村寨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极富景观效果。

1.1.3 水源

自古有水源的地方,便有人的居住。大录藏寨水源丰富,主要有两种类型:山泉水和热么河,保障了千百年来藏寨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

1.2 社会文化环境

1.2.1 纯藏民族聚居

大录古寨地处九寨沟县三大主要藏族聚居地之一的大录乡,古寨形成距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大录,汉语意思为“老虎”,可以遥想千年前这里雄霸一方的气势。大录藏寨的居民都属于嘉荣藏族,由于地处安多藏区高原,交通闭塞,山下农田适合栽种粮食,山上有牧草,这里是纯藏民聚居的村寨,当地居民过着半农半牧的传统生产方式。

1.2.2 宗教文化

大录藏寨的中心位置有一座大录寺,距今五、六百年历史,这座寺庙已经成为当地旅游开发的一个著名景点。在全民信教的藏族,宗教信仰对于这个古老村寨所形成的影响是无形中渗透到每一处的。大录藏寨的居民大多信息藏传佛教的萨迦派(俗称花教)。

该地区藏族同胞的生活和民俗等多体现了安多藏族文化的一些特点,这些文化又可分为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塑等方面,如当地有名的金刚舞,现在是当地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另外,藏族的绘画艺术除表现宗教特色外,也还表现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1.2.3 交通商贸

村寨的发展,必然要依靠于便利的交通,才能增加村寨与外界的沟通。原本大藏寨交通比较闭塞,在2008年九寨沟县旅游文化产业中心将这里开发为“大录藏谜古寨”,但为了保护藏寨,每天限定30个名额供游客参观,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旅游路线。经历了“8·8”九寨沟地震后,结合灾后重建工作,连接若尔盖和九寨沟的九若路正在加快建设。大录藏寨作为九若路沿途景点,建成后对大录藏寨的旅游业将带来重大利好。

2 大录藏寨景观解析

大录藏寨山腰上的传统藏族老宅,金光闪闪的古寺庙,繁茂的植被,随风起舞的风马……共同构成了这如诗如画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景。大录藏寨的景观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类:建筑景观、绿化景观和宗教景观。

2.1 建筑景观

大录藏寨的建筑景观包括三种类型:公共建筑(公共卫生间、村民活动中心)、宗教建筑(主要就是大录寺建筑群)以及居住建筑(民居和僧居)。当然,此处所说的建筑景观主要是指民居。大录藏寨的民居距今已有800年历史,土木结构,用块石砌成的墙基,用土垒成的墙体就是榻板房。这种民居体现的是典型的安多藏区高山林区的农牧结合特色,同时体现了萨迦派(花教)特色。

2.2 绿化景观

绿化是构成景观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大录寨中植物绿化在村寨人居生态环境中起了必要的作用。大录藏寨所在地区地形变化复杂,绿色植被多,景色迷人,尤其夏末秋初的季节满山郁郁葱葱。大录藏寨的绿化系统是顺应带状地聚落走势,结合村民们生产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没有人为的既定的绿化中心,没有主次之分的绿化节点。这样的绿化景观与城市中按照季相性、色彩、层次、观叶或观花等设计原则精心搭配的绿化完全不同。当地居民运用当地植物,在日积月累的不经意间,形成了农田、草甸包围村寨的格局,反而更有一种野趣和生机。

2.3 宗教景观

大录藏寨是纯藏民居住,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大录藏寨中的大录寺,形成了藏寨的独特宗教景观。大录寺建寺比大录寨稍晚,但也有五六年历史,在漫长的时光中,村民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宗教展开,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宗教建筑群、僧居,嘛呢堆,挂隆达等等形成了典型的藏族村落景观。寺庙的大门、寺庙后的白塔、景观道都极富观赏价值。在大录藏寨随处可以印有经文和图案的彩旗就是隆达,它也作为宗教景观点缀了朴素的村寨。

3 文化旅游视角下大录藏寨景观设计更新

3.1 宏观层面的设计更新:大录藏寨功能结构

大录藏寨目前新旧寨分区明确,旧寨目前几乎没有藏民居住,且在地震中损毁严重;新寨是藏民主要聚居地,因此新旧寨发展严重不均衡。针对不这一现状和特点,提出新旧结合、突出重点的差异化发展思路。即亚大录藏寨的发展,应该新寨子和老寨子共同发展,不同村寨要差异化发展,同时确定旅游开发的重点村寨。

3.2 中观层面的设计更新:大录藏寨公共设施

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大录藏寨应完善其公共设施。如增加公厕数量,并设置垃圾处理设施,路灯照明等公共设施。

3.3 微观层面的设计更新:大录藏寨绿化景观

大录藏寨的绿化景观方面,应该更充分的体现安多藏区的文化内涵。如对安多藏区的文化特征进行提取,中心广场铺地可以使用民族宗教图案,或设置金刚舞等主题的铺地。还可选取藏族服饰、经筒文化等作为设计元素,设计建造文化雕塑等各类雕塑小品。

4 结束语

文章以保护传统村落为核心,传统风貌与自然空间方面将聚落划分为传统风貌区、建设控制地带与自然风貌区。展示大录藏寨民俗文化为重点,发展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观光、藏寨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村落,成为九寨沟旅游环线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安多藏区文化旅游第一村,成为嘉绒藏族村落民居及民俗文化的大博物馆。

不足之处在于作者主要侧重于在文化旅游角度下进行的大录藏寨聚落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到经济学、民俗学、地理学,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到诸多学科及理论,文章基于环境设计的研究,因此对于大录藏寨的研究难以面面俱到,对于旅游学的认识也难免浅薄,后续的研究则需要多学科的综合。

猜你喜欢

安多九寨沟县村寨
安多“南木特”藏戏研究文献综述
一个精神行者的感知和领悟——关于梅卓散文集《走马安多》的一种解读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基于NDVI九寨沟地震前后植被覆盖变化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安多强巴大师与藏族艺术研究
九寨沟县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联动机制研究
锅巴粥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Boo! It’s good for you刘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