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淄博陶琉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传承

2020-01-0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博山淄博琉璃

金 慧

淄博市陶瓷博物馆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基本内涵在内的职业精神。 古代优秀的工匠们用他们的勤劳、朴实与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杰出的手工艺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淄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陶瓷、琉璃产区,素有“江北瓷都”之称,孕育了丰富灿烂的陶琉文化。淄博制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约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齐地出现原始瓷器;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就已是著名的琉璃产地 。一方面,淄博地区“土多煤矿,利有窑冶,”拥有利于陶琉产业兴盛的优渥资源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上诞生的齐文化,以其重工崇商的精神特质和富民、爱民、教民、惠民的民本思想进一步催化了历代陶琉匠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而这种“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琉文化中皆有体现、一脉相承。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拥有智慧的人类创造了有利于人类活动的美丽器物,后世之人将其记录、留存,人类的制作传统才得以代代相传,百工之事,大抵如此。距今约一万年至两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早期农业文明初露端倪,除各类用途不同的磨制石器、炭化纺织品残片和水稻硅质体等文化遗存出土之外,陶器的出土,也为我们揭开了新时期时代先民生活生产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感受到史前文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萌芽。

1、扁扁洞遗址出土陶片再现先民简朴的制陶工艺

山东沂源扁扁洞古人类洞穴遗址于2004年发现,扁扁洞遗址在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来说,是首次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层位明确、遗存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碎片,多以夹砂红陶质地为主,尚未发现较为完整器型和可复原者,但透过这些零星残片,万年前先民简朴的陶器工艺可见一斑:陶器器型推测为釜或钵等,制作工艺为手捏或泥条盘筑,器表和内壁往往经过整修,有的器表明显经过打磨,表面形成一层泥膜,显得较为光滑 ……尽管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但生活在扁扁洞的先民们,已然开启了对陶器制作工艺的探索。

2、融入先民浪漫情怀的龙山文化陶鬹

陶鬹是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代表器物,在近代考古文献中,鬹的名称首见于《城子崖》,该报告以“鬹,三足也,有柄、喙”来给这种形制奇特的器物命名。作为一种盛水器具,鬹的造型与鸟十分相像。山东地区最早的原始居民为“东夷人”,属于少昊部落,东夷人以鸟为图腾,将具有“三目、三足”的太阳鸟作为崇拜对象。

根据专家的分析研究,陶鬶在制作程序上是先制作三只袋足,袋足拼接完成后用泥条盘筑法向上盘筑,然后放在慢轮上轮制加工。因为陶鬶下腹部及袋足不是圆形,无法轮制,只有口沿及以下很少部分才能轮制,所以器表只有口沿及以下很短的部分留有轮制加工形成的非常规则的细弦纹。主体架构完成后,使其稍干再进行磨光。而从实用的角度看,鬹的三足可以保持稳定,长流便于将器内的液体倾倒进更小的容器中,袋足可以增加受热面积。

一件陶鬹的制作,融汇了先民的独到匠心、浪漫情怀与创新因子,折射出我们祖先丰富的精

一、尚巧守拙——新石器时期工匠精神的萌芽

神世界,展示出他们对大自然独到的理解,体现出他们常常被低估了的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钻研精神。

3、轮制技术的发明和精益求精的蛋壳陶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轮制制陶技术逐渐取代的原始的手捏或泥条盘筑法制陶,这为制作器型圆润、胎壁轻薄的陶器实现了技术方面的可能。距今约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诞生了彼时“地球文明中最精美之制作”——蛋壳黑陶。蛋壳黑陶以薄如蛋壳而闻名于世,最薄处胎壁在0.1-0.5毫米之间,以“薄如壳、黑如漆、声如磬、硬如瓷、亮如镜”著称。

生活在黄河两岸的齐地先民,取黄河内的一种极细泥沙,这种泥沙是由黄河上游所携带泥沙一路东流过程中,历经亿万次的摩擦碰撞后形成的一种“特殊土质”。经过淘洗,去除杂质,最终采用轮制技术制作而成。蛋壳陶当属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制礼器。“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在藏礼于器思想的熏陶下,龙山文化时期的先民对蛋壳陶的雕琢也是精益求精,蛋壳陶的纹饰以凹弦纹、凸棱纹和圆形、楔形、长方形等几何镂空孔最为常见,器物表面孔与孔之间的纵横间隔井然有序,孔径大小均匀、疏密有致,器胎上还有砑光处理的痕迹,这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下是极其难以想象的工艺。

龙山文化时期,游走在毫米之间技乎于神的制陶工艺,成为后世陶瓷匠师的创作典范,从器物回归到人,虽然我们无法想象4000年前先民们是如何对陶器进行精雕细琢,但陈列在博物馆橱窗里的蛋壳黑陶仿佛在安静的诉说着4000年前先民们对技的锤炼,对道的追求。

三千年前,以姜尚被周王朝封齐建国为标志,在海岱之间诞生了齐国。齐国八百余年的历史,东夷文化的滋润和后人的实践创造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齐文化表现出与其他地域文化迥然有别的内涵与特征,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务实、尊贤尚功、重工崇商、礼法并重的内涵特质。 齐国管仲最先提出四民分治的思想,其中“工”所指即手工业者和劳动者,包括不同行业的工匠。齐国对手工业者的重视,造就了齐国手工业尤其是陶琉产业的繁荣。

1、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理论文献——《考工记》

《考工记》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首部记录先秦手工艺技艺与管理的专著,据考证,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作者不详,清儒江永认为属齐国官书,“盖齐鲁间精物理、善工事而工文辞者为之。”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与其它强国明显的农业特色不同,齐国较为重视商业、手工业,文化氛围浓重,是当时学术争鸣的中心,《考工记》诞生于齐国并非偶然。 其中“陶人”、“瓬人”两个段落印证了齐国陶瓷手工业者严谨、高度负责的工匠精神:

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实二觳,厚半寸,唇寸。

瓬人为簋,实一觳,厚半寸,唇寸。豆实三而成觳,崇尺。凡陶瓬之事,髻垦薜暴不入市。器中膞,豆中县。膞崇四尺,方四寸。

在这两段中,作者介绍了齐国工匠制作“甗”、“簋”、“盆”、“甑”、“鬲”、“庾”、“豆”等器物的要求,包括形制、厚度、容积等,值得注意的是,“瓬人”中提到“凡陶瓬之事,髻垦薜暴不入市。器中膞,豆中县。”大意为“凡是陶工、瓬工制作的器物,形体不正破损裂缝者不得上市。陶器要用䏝进行检验,豆要用吊垂线的方法进行检验。”如此细致严苛的检验标准、成文的规定,才造就了历史上淄博地区陶琉匠人严谨、负责的工匠精神的代代相传。

2、彰显齐文化特色的“陶正”制度

《陶说·卷二说古》:“虞阏父入周为陶正,陈敬仲奔齐为工正,亦或以上陶之裔故也。”早在西周初年,齐国就设置了“陶正”官职,专门管理陶器生产。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就有50多个里从事制陶业,从业者达数百人。可以说,在齐国,陶器的制造已经上升为国家行为。设置陶正,用来监督提高陶器的制作质量。

战国时期田齐统治者的始祖陈完从陈国避难逃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任命陈完为工正,来管理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陶正就是工正的下属官

二、技近乎道——先秦齐国重工善技的文化传统

之一。《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桓公尚贤,陈完逃到齐国后,想拜陈完为大夫,陈完坚辞,表示只盼能承父业,做自己擅长的制陶业,齐桓公就让他做了工正一职。由此可见,在当时齐国人的观念中,技已近乎于道,能够在一门手艺上不断锤炼,或许就是齐国人毕生的追求。

3、“物勒工名”对产品负责到底

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姓名信息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淄博地区出土春秋战国时期陶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仔细观察,器物的底部或柄部都会出现文字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包含了制陶作坊以及陶瓷匠人的名姓信息,也印证了齐国严谨的“物勒工名”制度的存在。

《唐律疏议》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阶段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对提高手工业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据记载,齐国的陶正官会对陶器产品质量进行“年审”,除要求每件产品“做工考究,工艺精湛”外,还要求生产者在产品上打上自己的姓名。以防止以疵充好和仿冒行为。如一经发现产品质量比较低劣,坑害了使用者,由负责检测质量的“相帮”写出鉴定结果,提吐对责任者惩罚的建议;责令查明原因,制定改过……形成系统完备的追责、问责机制。

从《考工记》到设立“陶正”,再到“物勒工名”制度,无不体现齐国上下对陶器制作的重视,今天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饱经风尘与沧桑的文物,更是一种制作技术的传递、管理模式的开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传承!

三、技艺双馨——从绝世瑰宝窥探陶琉匠心

淄博是享誉世界的陶琉文化名城,拥有上千年的陶琉制作历史,在荟萃陶琉精品的中国陶瓷琉璃馆,珍藏着两件稀世珍宝,“青釉莲花尊”和“战国琉璃珠”,这两件穿越千年的岁月遗珍最终安详的陈列在博物馆,供人们瞻仰赞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釉莲花尊

1982年,在淄川区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了一件青釉莲花尊,专家推测系淄川寨里窑所产。寨里窑生产的青釉莲花尊被视为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青釉莲花尊是集划花、堆贴、印花、浮雕、圆雕为一体的产品。这件莲花尊体高59厘米,莲花尊的胎体厚重,质地坚硬。它的口颈部饰有八道阴线弦纹,肩部围绕着一周凸起绳纹,下面有四条弧形系,系之间装饰着四组模印宝相花纹,每组共三朵。腹上部堆塑二十一朵覆莲瓣纹,莲瓣凸起丰肥,瓣头尖向外微卷。腹中部模印两周忍冬花纹,腹下部装饰有一组双层仰莲瓣纹,腹以下收缩,圈足微侈,整个造型既丰富多样,又和谐统一。

这件青釉莲花尊不仅代表了北朝晚期我国北方地区高超的制瓷技艺水平,也是全国目前仅存的十余尊青釉莲花尊中唯一能确定其生产窑口——寨里窑的文物(由于寨里窑考古出土的一块罐的残片肩部贴的宝相花、连珠纹和腹部忍冬纹等,与莲花尊上的纹饰相同,且出土莲花尊的和庄村与寨里村相距11公里,故专家学者把和庄村出土的莲花尊定为寨里窑产品) 。

这件北朝北齐时期的青釉莲花尊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寨里窑匠人们的智慧与匠心,在魏晋南朝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寨里窑的匠人们还能够沉下心神,潜心制作这样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珍品,实属文化之幸。

2、战国时期齐国大琉璃珠

1992年,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的商王墓地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琉璃珠,推测为战国时期齐国的产物。琉璃珠直径约4.21厘米,呈现浅蓝色通透质地,表面略有白色蚀变痕迹。整件琉璃珠其体积之大、材料之纯、成色之好,在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琉璃器物中实属罕见。从考古资料来看,战国时期,齐国临淄地区和随侯珠出土的楚国地区是当时我国的两大琉璃主产地。时至今日,透过这颗晶莹剔透的大琉璃珠,我们仍能想象千年以前,炉匠们“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辛勤劳作场景,这颗琉璃珠必是炉匠们日夜鏖战、千锤百炼的获得的奇珍。

四、匠心独运——新时代俯身手艺十年磨剑的陶琉人

陶琉匠艺世代传承,推陈出新,淄博地区诞生、发扬了多种陶琉工艺门类。从游走在方寸间精益求精的刻瓷工艺,到小小鼻烟壶承载大千世界的鲁派内画,再到温润如玉的博山鸡油黄琉璃……这其中都凝聚着一代代陶琉工匠们对对精进品质和精湛工艺的信仰式的追求,可以说,陶琉匠师们是传统技艺和淄博陶琉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灵魂。

1、艺苑奇葩,淄博刻瓷

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民间艺术,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日趋繁荣。刻瓷艺术传入淄博后,在各大陶瓷厂家迅速展开研制,并先后建立刻瓷组织。一批资深陶瓷艺术家,如张明文、冯乃江、朱一圭等,领衔开拓这一新领域。他们带领年轻一代,在继承淄博陶瓷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研究地域瓷质和釉面色彩特性,改进刀具和装饰技法,研究出了堆雕与刻凿结合、喷花绘画与刻凿结合诸方面的新工艺。在表现手法上,他们也进行了创新,多以平口刀捻、转、平、侧等刀法,使点、线、面巧妙结合,搭配得当。并将中国画、篆刻及西方油画的技艺融入刻瓷之中。使刻出的作品,不但具有书画神形,而且颇有浓郁的宝石韵味,把淄博的刻瓷工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自成一派,独树一帜。

2、鼻烟壶里的千秋,鲁派内画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弯头毛笔,在玻璃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清光绪十六年,北京的内画鼻烟壶工艺传入山东博山,画师毕荣九利用本地的琉璃料,开始制作内画鼻烟壶。

1959年,老艺人薛京万发明了内画毛笔和不怕水的烤彩内画鼻烟壶。自此,山东的内画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内画鼻烟壶精品。作品多取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场面宏大、细致入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被国际鼻烟壶协会誉为“鲁派”内画。

3、润如黄玉,鸡油黄琉璃

博山"鸡油黄"琉璃在明初兴起,盛产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玻璃厂请博山工匠生产这种琉璃色料,为宫廷专贡。新中国成立后,博山美术琉璃厂于1971年决定恢复研制,经反复试验偶得的几件“鸡油黄”瓶坯,在广交会展出时引起轰动。博山美术琉璃厂倒闭后,原博山美术琉璃厂退休工人孙即敏和其弟孙即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博山鸡油黄琉璃生产技术的流失,深感惋惜,决心重操旧业,潜心研究,把博山“鸡油黄”发扬光大。凭借对博山“鸡油黄”的了解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历经近十年的反复实验,耗费精力资金无数,终于在 2007年将这种素有“十炉九不成”之说的鸡油黄琉璃成复原成功。

几代人的交接与接力,锲而不舍的钻研,终于将博山鸡油黄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一件件陶琉瑰宝的诞生,便是工匠精神催化下的陶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五、结语

工匠精神是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是执着、敬业、诚信、创新的精神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淄博地区深受齐文化与陶琉文化的滋养,诞生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文化特征。

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并非要回归早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手工艺人生活,而是在寻求一种更合理地与现代化生产技术相契合的模式。工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工匠精神的丧失。任何工业化中的技能创造、质量提升都与人的创造能力、知识、技艺提升有关,都需要工匠在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更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注重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相语其事,相示其高”的良好工作氛围,追求设计的创意和精工精致的产品质量,培养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职业道德,是工匠精神得以发扬光大的方法和途径。

猜你喜欢

博山淄博琉璃
金博山冠饰探析
传统琉璃文化的现代表达
山东淄博:“三云”活动助力复工复产
淄博少儿美术中心作品展示
淄博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老年日常饮食护理要点研究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第一玻璃公司”的沧桑岁月
第十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
八角琉璃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