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06王莉莉
王莉莉
(辽宁省水利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3)
辽宁省现有各类水利设施30余万处,建成水库910座,建成5级以上堤防长度2.2万km,发展灌溉面积累计达175.8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约58.8万hm2,建成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80处,排水闸站2400余座。这些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由于历史、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辽宁省农村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管护主体不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建设和管护经费短缺等问题,成为影响农村水利工程效益长效发挥和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制约。近年来,辽宁省注重服务能力提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现状分析
在全省40个县共设立了905个水利服务站,全部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隶属于水利部门,同时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指导。共核定乡镇水利员编制3103个,目前已完成划转2956人,达到编制总数的95%。为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和养护,还在每个行政村选聘村级水管员1名,在每个小型水库选聘库管员2名。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184个,组建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536个,其中,在民政部门注册的215个。建设各类基层水利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126支,以县级抗旱服务队和乡镇维修养护服务队为主要形式。
2 发展对策研究
2.1 提升水利站普遍服务能力
辽宁省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制度管理等全方位建设,全省水利站有独立的办公场所、防汛物资库,配备了皮卡车、自行车、喇叭、水准仪、经纬仪、GPS等工具和仪器设备,管理服务能力明显增强[1]。水利站积极组织辖区内水管员开展日常巡查、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铁岭市、鞍山市、本溪市水利站打破村屯界限,统一组织辖区内水管员对河道进行清理。辽西各地水利站组织水管员,通过分发手册、监控质量、实地指导等方式,协助农民开展节水灌溉工作。在2013年8·16特大洪水、2015年、2017年特大干旱、2019年“利奇马”台风中,水利员、水管员、库管员履职尽责,始终奋战在救灾抢险的第一线。
2.2 填补水管员、库管员管理空白
水管员是基层水利服务的主力军,充分地发挥了“宣传员、信息员和管护员”的“三员”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填补了管理上的空白。原则上全省每个行政村设置水管员1名,每座小型水库设置库管员2名(1名全年、1名汛期),乡镇水利站和村委会对他们实行双重管理,在人员的选用条件、聘任程序、管理考核等方面都要遵循相应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每个水管员、库管员每年享受8000元的补助,经费由省、市两级财政承担。水管员和库管员实行岗前培训制度,由村委会负责日常考核,县级水利部门专管机构组织实施年度绩效考核。
2.3 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基层水利服务中的新型实体,也是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形式。辽宁省积极鼓励、支持、积极培育各类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目前,全省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管理灌溉面积21.712万hm2,参与的农户数量235 473户。以浑沙灌区为例,为使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他们在六支渠成立了4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模式、管理体系、制度章程,自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水费由600~750元/hm2降低至375~450元/hm2,水费收取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100%,减少了灌溉用水纠纷,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2.4 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
专业化服务组织是基层水利服务有益的补充,适应农村水利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他们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为宗旨,通过流动浇地、设备维修租赁、应急抗旱设施建设管理和拉水送水、参与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等服务,有效解决了群众面临的抗旱难题,加强了农村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近三年来,受降水较多因素影响,全省未发生较大干旱灾害,但辽西部分地区由于降雨不均,局地旱情较重。为确保农业增收减灾,全省各级抗旱服务队积极开展抗旱工作,近三年来共解决因旱困难人口13.3万人,抗旱浇地8.127万hm2,应急打井929眼,维修各类抗旱设备2220台套,挽回粮食损失累计19.39万t。
3 未来发展方向
3.1 发展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优化人员结构。科学制定水利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引用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优胜劣汰,全面优化年龄和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基层队伍的服务能力[2]。二是推行持证上岗。乡镇水利站站长、副站长需经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认可方可上岗。村级水管员需经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合格后持合格证上岗。三是完善规章制度。完善水利站管理制度,健全服务车辆、设施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好设备仪器入库、出库登记,确保资产不流失。四是推进设备升级。在满足基本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做好陈旧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引进新的仪器、设备。
3.2 探索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模式
一是明晰和移交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县级政府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界定工作,依据投资来源、受益情况和工程性质,明确工程权属。所有权主体可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形式,有偿转让工程经营权和所有权。二是创新管护主体。在确保公益属性、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政府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吸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户、企业、个人参与到农田水利的管理中来。三是建立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统。以行政村为单位,全面登记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指标、图片及工程状况等,对农田水利基础信息加以管理和使用,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
3.3 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一是改革投入机制。建立经费补贴机制,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通过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确保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能够得到及时、足量的维修养护。二是加强能力建设。落实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和能力建设。结合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政策,解决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设施建设用地问题。加大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力度。三是开展示范创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评先选优活动,评选出一批优秀的示范社,充分发挥其在全省用水合作组织中的模范引领作用。以此为契机及时总结经验,提炼创新模式,加大推广力度[3]。
3.4 扶持基层水利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抗旱服务队和维修养护队伍,其大部分职能属于公益性职能,因此,在体制上应明确抗旱服务队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合理配备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抗旱服务队队伍的稳定。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和抗旱设备维修养护经费,以及抗旱减灾、防汛排涝等公益性服务费用,增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同时,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在工程施工及资质申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确保基层水利专业化技术化服务组织的持续发展。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县级水利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竞赛、分享实操经验和体会,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健康协调发展。
4 结 语
虽然,辽宁省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服务基层水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仍然艰巨,必须要加强乡镇水利站的能力建设、探索农田水利建管新模式、提高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化程度、加快基层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化进程,才能更好地为全省农村水利工作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