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项目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路径探讨
——以外语专业为例
2020-01-06李晓娜陈婷婷
李晓娜 陈婷婷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近一两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在提倡并推动“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即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当然就是所谓的‘新文科’”[1]。其区别于“旧文科”的突出特征,在于追求破除学科壁垒的“学科融合”,主张通过多学科协同来解决具体问题。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会议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在“新文科”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高校外语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就在探讨“外语+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新世纪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新时期外语教育的内在特质主要有三:思想认识站位要高、承担文化输出之责、为国家战略培育英才[2]。8面对时代的前进和行业的飞速发展,教育部也在持续深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文社科类专业,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简称“双创”项目)也能够且应当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回应。
一、大学生“双创”项目对“新文科”建设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意义在于提升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纵览近五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题,以安徽省为例,可以发现人文社科类的创新训练项目多以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调研报告、教育教学研究、融媒体建设、文化产品开发等内容为主。其中学术研究类课题占总数的约85%左右,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课题的开展需要跨学科,而“双创”项目本身也鼓励学科交叉。从这一点来看,双创项目的创新理念和“新文科”的最重要表征是共通的。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徐显明教授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相较,应“秉持新理念,确立新使命,赋予新内容,运用新方法”[3]。具体建设原则包括:①在话语体系上,应把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下的文科转向中国话语体系主导下的文科。②在内容上,应把纯文科转向文理交叉的学科。③在功能上,应从探讨规律性转向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和形成国家软实力。④在方法论上,应从传统的研究法转向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要运用算法,彰显新文科的科学性。落实到更具体的建设方案上,则在生源构成、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大的方面都需要全面更新。这一庞大的建设工程并非旦夕之间能够完成,但在目前现有的高校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双创项目的实施能够从“基层”参与,加快“新文科”的建设进程。
二、“新文科”背景下“双创”项目的实施路径——以外语专业为例
以上述四项原则为纲,高校外语专业在规划和开展大学生双创项目时,可采取以下三条路径,将项目实施同新文科建设的精神相融合。
(一)关照现实,弘扬传统精神
“新文科”建设宣言也意味着我国第三次学术大转型时代的到来。相较于既成学者,大学生群体有时更能够观察和把握到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教师应鼓励其发扬“学以致用”的精神。学术研究类创新项目不讲求“为学术而学术”,在爬梳理论的同时,也要关照外部现实,将研究课题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并且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西方学术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思考,向这些成长中的年青研究者强调学术主体性的重要意义,追求将理论中国化。
(二)打破壁垒,追求学科协同
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学术视野,带领学生追踪当前的热点学术。不难发现,当前文科学术研究的趋势已不仅仅是文史哲不分家。仅以外语专业学术成果而言,如权威期刊《外国文学评论》上的论文基本是多维度研究,将文学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意识形态等缔结了紧密联系。而除了这些“文+文”类的研究课题之外,“双创”项目亦需在文理结合方面跟进,如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外国语言学、文学和外语教学的分析中。此外,设计外语学习类APP、小程序,搭建外语专业师生用户画像数据库等项目,均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理科思维能力。
(三)发挥专长,传播中华文化
外语专业学生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无论是创新抑或创业项目,都应以突出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为核心。长期以来,外语专业做的大多是将西方先进文化“引进来”的工作,而引进的西方理论和文化经中国学者的实践、沉淀、辩证阐释和灵活创新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将中国的学术声音“传出去”。外语类的创新训练项目既可以译介国内的新文学、文艺类优秀作品,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华学术论著的外译实践,更可以举办中外文化的交流展会等活动,多渠道探索中华优质文化的传播路径。
三、结束语
“新文科”精神强调学科交叉,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通过组建融合各学科成员的团队来实现。“团队将是未来文科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双创项目正是由“雏凤”们来自主探索多学科团队的创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管理能力。外语专业尤其在新文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紧跟时代气运,依循新文科发展的需求来设计创新项目,提倡跨学科学习,从而推动新文科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