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专业硕士“产学研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

2020-01-06索化夷

科学咨询 2020年47期
关键词:专业型食品行业硕士

索化夷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按照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最新研究生培养规模,202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10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总规模达290万人[1]。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分为两类一类为从事教学、科研岗位,另外一类为在企业实际工作部门。因此,200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专业学位硕士范围[2]。由此,研究生招生分为两类: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前者定位于基础研究,注重学术创建,解决科学问题;后者定位于解决生产实际性问题,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两类人才在各培养环节和学位评价中都要体现各自的特点,分别设立配套的培养方案[3]。同时教育部基于国家建设的需求,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类型,加大专业硕士培养比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4]。

依照教育部指导性培养意见与方案,相关高校已经构建了食品科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体系[5,6]。根据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课程结构。包括专业课程,研讨会专题讨论,课程论文课程报告等多种教学手段,该模式基本符合目前专业硕士研究性培养的基本要求。但对多所大学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整体过程不够深入,尤其生产实践环节上浮于表面,甚至于仅仅是课堂讲解,并未针对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思路进行针对性讲解和实践,在突出专业型硕士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程度以及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并未真正做到有效提高[6]。在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目前专业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同质化严重

在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着培养同质化的问题,都统一按照学术型硕士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研究课题多为基础研究对食品产业支撑不够。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毕业应对的是食品产业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必须在培养过程中对食品开发流程,产品安全品质控制加强培养,毕业后能胜任企业研发和品质管理等岗位高级技术岗位的工作。不少高校在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有所区分,但对毕业要求没有实质性的规定。比如在毕业论文撰写内容上没有审核,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同学术型硕士没有实质区别,做基础研究多,对产业技术问题的结合不够。

造成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同质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对专业硕士毕业的要求还是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要求;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也主要以学术成果作为考核指标,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而言,学术成果成为了最主要的任务,因此在培养和学习的模式上就造成了与学术性研究生的同质化。第二,在博士招考中主要还是考察考生的学术水平,就读专业型硕士的学生也会希望按学术型硕士进行培养,以便将来继续升学。第三,除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型硕士在硕士阶段进行规培,在就业时比学术型硕士具有优势外,其他大部分专业的专业型硕士在就业上并没有体现出优势,特别是我国的食品行业,大部分的企业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生产设备、工艺及产品都缺少技术含量,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不高,对食品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为研发岗位,企业和研究机构在选人时更愿意选择具有学术能力的毕业生,这也是造成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加强专业硕士在实践环节的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都制定“双导师制度”,一名高校教师和一名行业专家进行共同指导,完成专业硕士的培养。但是“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实际实施时困难较多,实施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双导师制度”中来自于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存在自身工作忙、缺少教学经验等情况,造成无法较好的发挥行业专家对专业型硕士的指导。另外一方面虽然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双导师制度”,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学校对外校导师无法实行真正的管理,很多时候校外导师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对专业型硕士进行实质的指导。同时,我国食品企业大型企业少,中小型企业居多,中小型企业中具有食品科学背景的研发人员和管理者较少,无法满足大量专业型硕士校外指导教师的需求。

(三)专业硕士实践过程缺失,产业问题解决能力不强

由于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同质化严重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未能真正发挥作用,造成了专业型硕士在培养中存在“产学研推”能力差这个重要的问题。专业型硕士在培养中导师对学生产业发展相关引导不足,导致学生接触到的行业信息少,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毕业时从事的产业化研究无思路、能力不足。并且缺乏长时间的实习或企业锻炼,由此逐步造成了“产学研推”能力差。

(四)部分高校对专业硕士培养重视不够,培养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优质的本科毕业多数都是以学术型硕士考入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生,考入专业型硕士的学生整体素质与学术型硕士略有差异,因此部分高校把重点放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上。同时专业排名对论文发表过度关注,部分高校在政策引导上注重科技成果产出,对产业问题解决和专业实践重视不够。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多采用指导教师负责,部分高校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培养方案差异不明显,培养目标达成度不高,并且在培养管理中也没有按照培养方案严格监督和审查。

二、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

(一)构建支持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的创新性培养方案

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7,8]。食品科学专业作为新工科中的一个主要专业,同时食品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的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的创新性培养方案将有利于将人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应针对食品科学专业硕士培养,明确培养目标,建立高达成度的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进行区别;第二,各高校针对各学校所在地区食品行业的需求,与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和行业技术的推进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在部分领域结合食品行业国际发展趋势,开展国际合作,建立新型的培养方案。因此,整体上建立符合企业和行业需求,为培养符合食品新工科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专业型人才建立培养方案。

(二)完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继续推进和完善“双导师制”进行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行业导师的筛选,聘用真正具有培养专业硕士能力的导师;一方面对高校现有导师加强行业经验的积累,使部分导师成为双师型导师。通过这两方面积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型硕士指导教师。同时高校应对专业型硕士指导教师建立区别于学术型硕士导师的考核标准,最终实现健全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三)加强实践环节培养

在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和具备行业经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重点应加强食品专业学生在企业和专业性研究机构的实践培养,不能仅仅在高校实验室完成研究和学习,应该深入企业和地方研究单位。规定专业硕士企业单位在岗实践时间要求,学习能够产生应用价值的技能和积累相关经验。专业硕士在硕士阶段完成符合食品行业需求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便于毕业后能满足企业需求,快速在工作中发挥专业型硕士的作用。

(四)提高高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重视

通过教育主管机构的指导,加强高校对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提高专业型硕士及导师的专业和学术地位,真正实现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具有同等地位的理念,为新工科中食品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结束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实现食品科学专业硕士“产学研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建立将有利于培养真正符合食品企业和食品行业需求,能够提高食品行业技术和科技水平,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因此,重视和完成“产学研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具备食品科学专业硕士培养资格的高校应该通过“产学研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为食品行业培养人才,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

猜你喜欢

专业型食品行业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计量检定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张崇和:美好生活需要食品行业美好未来呼唤责任担当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2017年1-4月全国食品行业累计亏损面月度走势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