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背景下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探究★

2020-01-06

山西建筑 2020年13期
关键词:遗产南京工业

张 永 志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1 概述

目前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在借鉴西方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寻找符合自身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的策略与出路,是当前城市管理者和社会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以经济文化发展重镇南京为例,进行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再生性研究。南京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这座城市,经历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民族资本主义兴盛发展的一个历程,经历了风风雨雨,是中国近现代城市工业化的标志。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科学完善,各项产业技术不断的提高,古城南京遗留下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这些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及文化再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重点以南京工业遗产的现状分析为基础,运用遗产学、社会美学、建筑学以及历史学等对其学科研究,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的策略,引导更多的人群自觉认识和保护建筑遗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2 南京市工业建筑遗产状况分析

南京自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把南京作为一个现代工业的试验场,在此大规模兴办工业,促使南京成为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成为军用和民用工业中心,在那个时代并未对工业格局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规划,还是主要依靠水陆交通,在长江及秦淮河水系旁建设了一些厂房。当时最具代表性工业建筑有:金陵机器制造局、金陵电灯厂、浦镇机厂等一些军用和民用工厂。

1912年后,南京被确定为中华民国的首都,一些民族资本和官僚买办推动兴办大量工业企业,并对南京工业格局进行了细化,这时的工业规划主要集中于沿江两岸。

1949年建国后,南京工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直到21世纪初,由于社会需求及价值取向的不断改进与调整,有一部分具有历史保护意义的工业建筑遗产几经风雨,最终甚至被拆除和破坏,这些建筑遗产非常具有历史保护意义。自2010年后,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市规划局对老城区的老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进行重点排查和重新规划,确定了1978年前建的工业遗产中,遴选出58处具有遗产保护价值的建筑列入遗产评估名录,逐渐形成保护体系,为遗产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有的一些工业建筑遗产已经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再利用,如南京下关滨江风光带民国建筑群,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建筑都被保护和开发。

3 南京的历史地域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是一种抽象综合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由经济、政治、宗教及传统民俗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南京是座江南古城,从古到今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一直是颗璀璨的明珠。其经济、历史、文化地位一直位列各大城市的前列。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从汤山古猿人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及当代文化,历史与现代互为交融,从而彰显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南京作为南北交汇的重要交通城市,自古至今,经济繁荣,人口流动密集,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口聚集于此,促成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进一步融合,造就了南京人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风度。近现代南京作为教育重镇,有多所名校和科研单位,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科技文化交流繁盛,不仅具有六朝的宫廷文化,而且市井气息凝重,形成了繁荣而不古板的创新文化形态。

4 南京工业建筑遗产的特征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首都,是中国近现代最具代表性工业城市之一,拥有一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遗留了我国最早的最著名的,并且分布门类多样的工业遗产,如南京云锦织造、江南水泥厂、民国首都电厂、龙江船厂等大型军用及民用工程,所以具有如下特点:

1)产业发展快,历史价值高,且是“中国民族军事工业的摇篮”,在整个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意义。

2)产业分布广泛,受重视程度高,所遗留下的工业覆盖到十二门类工业类型,形成了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等多种产业支柱,并且相关企业都受到中央及相关部委重点建设。

3)活遗产居多,晚清和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产到目前为止还有一部分企业设施还在运营和生产之中,非常具有遗产改造价值。

5 南京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再生措施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及都市现代建设的需要,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教育名城、长三角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大城市,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座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历史古城,怎样更好的运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把历史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遗产文化再生作为文化发展的新亮点,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从而取得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及文化再生的新突破。

5.1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成城市开放运用空间

举例南京下关国民电厂,这个电厂是民国时期保障南京市供电的电厂,具有浓郁的民国建筑特色,民国首都电厂最初来源于1910年建成的我国第一家官办公用电厂,经历了民国、建国后和改革开放的近10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整个南京市的近代发展历程,该电厂于2009年搬迁至栖霞区,结束了近100年的生产使命。电厂在整个的历史发展中也为工业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曾经获得过“渡江第一船”的“京电”号小火轮称号,为南京解放做出贡献。曾经是“全国模范电厂”和“首都的眼睛”称号,建国后承担过江苏省1/3的发电任务。该厂位于江边,紧邻下关码头,占地约10 000 m2。在2010年左右下关区政府对沿江滨江风光带进行打造改造,做到旧貌换新颜,把老码头、水上观景台、市民游玩休憩区及商业娱乐融为一体,打造下关民国风光带。

5.2 工业建筑遗产旅游度假地开发运用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江南名城,在城市的规划与旅游发展上花了大力气进行建设,南京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非常适合打造旅游之城。如何更好的发展南京旅游市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是当前南京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笔者根据南京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特点,给出一点建议。如可以打造南京铁路文化遗产及人文旅游线路,南京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要道,南京铁路建设早,铁路建筑遗产丰富,如全国文保单位的南京市浦口火车站,它建成于1914年,又称南京北站。浦口车站在当时的铁路建设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站房的建设是结合民国文化进行设计,与当时的南京城市建设特点紧密结合,建筑本身与周边建筑非常之协调,整个建筑群体蕴含着深厚的民国历史底蕴。由于浦口火车站是津浦线上的重要站点,在那个时期前往北京方向的江苏及周边城市的民众都要到浦口火车站坐车,从而促进了周边商业经济的发展,其地位曾经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圈之一,在那个时期作为重要的南北交通通道,许多政要人士和社会名流经常出入于浦口火车站,在浦口站内发生了许多历史故事,这些历史事件被记录到相关历史档案之中。孙中山灵柩运达南京、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朱自清《背影》中的镜头皆发生于此。它是全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民国特色城市火车站。根据南京市整体的规划,现浦口火车站已经作为南京江北国家级新区的重点改造建设项目,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南接长江,北临老山风景区,西面是江北国家级新区核心商业区,过江就是鼓楼滨江风光带和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南京火车西站,其历史地位不逊于浦口火车站,都见证了南京近代历史的发展。可以建议打造民国滨江风光旅游休闲及民国文化体验游的城市名片。

5.3 建筑工业遗产博物馆及展览中心改造运用

在很多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及文化再生的改造中,很多建筑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相关的地理位置,把其改造成为博物馆或者是文化艺术展览中心。以英国的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为例,这个船坞具有多年的历史,后来经历了战争,船坞基本不用了,当地政府结合相关资源对其进行改造,现在已经改造成集公寓、饭店、酒吧和博物馆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另外国际奴隶博物馆、默西海洋博物馆、利物浦泰特现代艺术馆都由其改造而成,使得工业建筑废弃项目得到了文化重生,提高了城市品位,美化了城市环境,并且成为了城市文化旅游圣地。国内案例如上海2005年把上海的邮政大楼经过再生改造,让其功能转化,打造成全国第一家邮政博物馆。南京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城市改造中也吸取相关的经验,对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博物馆的改造,如南京的江南钟表厂改造项目。该厂是1955年在7家私营商店合并基础上而建成的,该厂发展至2009年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经历了发展、兴盛及衰落。如今原钟表厂的9栋旧厂房改造成了明孝陵博物馆,新馆建筑群正好与明孝陵,下马坊公园形成一整体,集历史展览、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景观。

5.4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成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文化艺术在进一步的提升,对文化艺术的创意商品需求越来越多,人类追求美的意识越来越强。工业建筑遗产是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历史缩影,城市规划专家把工业建筑遗产与周边环境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利用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业圈和闹中取静的环境特点,把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成为文化艺术家的工作及作品展览圣地。这样成果的范例也很多,如美国的纽约苏荷艺术街区,就是在原有的工业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实行“以旧做旧”的改造方案,建筑外貌基本保留,艺术家们运用新的材料,丰富的色彩,绚丽的灯光照射进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建筑,被美国政府专辟为艺术家创作圣地。国内成功案例也很多,如北京的798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的莫干山路文化创意产业园,都是在原有的厂房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供艺术设计家进行艺术品创作及展示的基地。南京改造项目做的比较好的有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改造。金陵机器制造局是由李鸿章创办,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最终很有幸的被保留下来,现在该厂已经改造成集文化、艺术、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创意园区。据不完全统计现有文化艺术企业160余家,专业高度聚集,文化氛围浓厚,经济效益很好。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高达5亿多,是秦淮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该建筑群保护状况良好,建筑外形特征显著,能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园区内绿荫环绕,还有各种艺术雕塑作品摆放其中,其环境闹中取静,非常符合文化艺术创作者的工作意境,正好结合南京教育强市,文化艺术繁荣,规划专家建议把此园改造成为文化艺术创意园。如今此地已经成为南京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一张名片。

6 结语

南京市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及文化再生上已经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但在整体规划和建设思路的开放性上还需进一步调整,争取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上做出更好的文章,为未来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工业建筑遗产怎样结合城市文化特点进行合理的保护与重生给予一定的建议。

猜你喜欢

遗产南京工业
“南京不会忘记”
遗产怎么分
南京大闯关
千万遗产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