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宁教授“固本泻浊法”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浅谈*

2020-01-06华,张宁,闫

天津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水液张宁瘀血

杜 华,张 宁,闫 璞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 100102)

肾病综合征(NS)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3.5g/24h)、低蛋白血症(<30 g/L)、水肿、高脂血症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1]。儿童NS的年发病率为2~7个/10万,患病率为16个每10万;成人年发病率为3个/10万,因成人NS通常由潜在疾病引起,所以患病率很难确定[2]。大多数NS可以通过激素的初始治疗进入临床缓解期,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约20%的儿童和50%的成人)逐渐出现激素抵抗[3]。并且,应用激素的患者常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宁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国家肾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学术带头人,从事肾脏病研究30余年,治疗NS经验丰富。张教授根据NS临床表现将其归于“水肿”“尿浊”等范畴,并认为该病病性虚实夹杂,脾肾亏虚为本,肝失疏泄、湿热内阻、瘀血停滞为标。脾胃亏虚、肾元衰惫是其根本病机,气滞、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影响水液输布,是水肿的重要加重因素。

“固本泻浊法”是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学术思想,通过“扶正固本,驱邪泻浊”的方法来延缓疾病的进展[4-6],张教授在继承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固本泻浊”之法,认为固本泻浊法不仅用于慢性肾衰竭病中,还适用于肾病综合征。“本”是脾肾,“浊”是气滞、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固本是健脾补肾,泻浊则是调肝养血、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下面根据各治疗因素进行分别论述。

1 健脾补肾以“固本”

1.1 补气健脾,重升发脾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是水液运化的枢机,脾失职,水液不循常道,溢于皮肤,发为水肿;脾主升清降浊,升清功能失调,精微不能正常布散而下泻,出现“蛋白尿”,正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临床中,体质较弱、正气不足的人更容易发病。补气健脾是治疗水肿的主要手段,根据《黄帝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陷者举之”的治疗原则,蛋白尿的治疗当以温补升提为本。

常用方剂多为李东垣方药,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若脾胃受损,阳气郁于脾土,见郁热之象,则用升阳散火汤。常用药为黄芪、党参、白术、柴胡;见“小便不利”,则当助脾行水,“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药谓之通剂”,多用五苓散加减;中气下陷明显,加重升提药,升麻、葛根,及风药桂枝、防风、羌活、薄荷等,发挥“风升生”作用;脾虚兼有湿困,宗参苓白术散之意;阳虚明显,加理中汤、桂附药对;因补气类药,易痞塞气机,喜少佐陈皮、枳壳、砂仁,行气防壅,并助脾健运。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针对中气不足、阴火内生的病机特点,提出的“甘温除热”的经典方剂,张宁教授善用其来升发脾阳、降浊阴,达到“气升则水自降”的效果。现代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有降低蛋白尿、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及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7-8]。

1.2 调补肾气,重阴阳互生 NS高发于儿童和老人[9],儿童先天肾气不足或者肾气未充;“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老年人肾气已虚;肾为水脏,是水液调节的关键,肾虚使得“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发为水肿。肾为先天之本,内含元阴元阳,病分阴阳,治疗应理清肾阴阳偏盛偏衰,对症下药,正如张介宾所云“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

张教授认为补肾阳不能单单依靠肉桂、附子这样的热药,因肾为“一阳寄于二阴之间”,必须配合阴药,才能使补阳不耗阴,又不僭越上炎。常用方剂为肾气丸、右归丸;兼肾精不足者,用龟鹿二仙胶。肾阴不足,用左归丸;兼有肝阴不足者,用二至丸、一贯煎;虚火上炎,用大补阴丸,尤其注重黄柏的使用,张教授常说“泻火以滋阴”,正合朱丹溪谓:“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兼有腰膝酸软、筋骨消瘦者,用虎潜丸强壮筋骨。若尿蛋白量大或者持久不消者,则加水陆二仙丹、桑螵蛸等收敛固涩。张教授在补阴或补阳的同时,惯加少量利小便药,泽泻、石韦、车前子等,以清湿热、利小便。

2 调肝养血、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以“泻浊”

2.1 疏肝、清肝与柔肝并举 临床中水肿病人常见肝气不畅,并见化火、阴伤、阳亢等表现,一是因为素体易肝郁,气机不畅;二是因水肿病病情急,症状明显,又或是治疗不顺利,患者难免心情急躁,肝气易结,久则化火;三是,老年患者中,肝阴不足者常见,肝属木,肾水不足,不能化生肝木,而致肝体失养,见肝阴不足之象。脾土不足,肝木乘之,可见肝用太过,见肝阳亢升之象,此类病人兼有高血压者居多。

对于肝郁不畅者,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加玫瑰花、香橼、佛手疏肝理气;肝火上炎者,用夏枯草、决明子、川楝子、菊花清肝泻火;肝阴不足者,用一贯煎;阴不涵阳导致的失眠,用酸枣仁汤,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重镇安神;肝阳偏亢,出现头晕、头痛者,用天麻钩藤饮养阴平肝。因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张宁教授无论在疏肝理气还是清肝降火的时候,均配伍使用养血柔肝之品,以白芍多用,《本草备要》云:“白芍药,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和血脉,收阴气。”可补肝体而助肝用;又可“补脾血”,通过补土以约制木过旺;并且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利小便,益气。”有利小便作用,对于水肿患者尤为适宜。

2.2 清热化湿,宜宣畅三焦、分消走泄 《格致余论》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水肿湿热,一是因为脾肾不足,先后天无以充养机体,而耗伤元气,元气不足则易生阴火,与失于运化之水液相合而致湿热产生;二是因为水液停滞日久,郁而化热产生湿热;三是因为治疗中激素的作用,激素助阳化热,与水液互结,导致湿热。

湿热之邪“最善弥漫三焦,致决渎无权,而使上壅下闭,三焦皆困”,张宁教授临诊用分消走泄法治疗三焦湿热,三仁汤多用。湿热在上焦,可合桑白皮、黄芩以清泻肺热;苦杏仁、紫苏叶宣降肺气;激素使用后,并发感染者,与水牛角、石膏、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湿热在中焦,多以辛开苦降之法,常用泻心汤类。因湿性重浊,趋于下焦,故下焦湿热多见,“其下者,引而竭之”,多用猪苓汤、四妙散、萆薢饮(《医学心悟》)等,配合淡竹叶、石韦、白茅根、车前草清热利尿,若兼见口渴,常芦根、白茅根同用,养阴生津,又清热利尿。

若湿邪偏重,张教授则更加注重小便的通利与否,因湿邪易蒙蔽阳气,使水不得化而聚于膀胱,正如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到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便利,则湿热消,水肿化。在“利小便”时要注重患者津液的多少,问诊时张宁教授常通过患者是否口渴,评估患者津液水平。对于气阴两虚夹有湿热者,善用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描述清心莲子饮为“治小便白浊,梦遗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男子五淋,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既益气养阴,又清热,并且含有石莲子可清宣上焦心肺,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

2.3 活血化瘀贯穿疾病治疗始终 “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水肿病一旦形成,瘀血便会产生[7]。脾肾不足,气虚不得帅血;气滞、湿热阻滞气机,不能行血;而致瘀血产生。“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又能阻滞气机运行,使水液停滞加重。所以,瘀血贯穿在疾病的始终。西医学中,大量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会使肝脏产生凝血因子适应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高凝状态不仅容易并发血栓栓塞,而且可以促进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加重肾间质纤维化[10]。NS的高凝状态可以表现为中医的血瘀证[11]。

张宁教授认为,活血化瘀药物要贯穿在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常用桃红四物汤、生化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有血热者,用牡丹皮、丹参凉血活血。并且,加海风藤、青风藤、鸡血藤等藤类药物,通行肾络。对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加鬼箭羽活血化瘀兼降糖[12]。善用地龙,能走窜通络、利尿,并可降压,现代研究显示地龙可以降低醛固酮(Ald)、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来降低大鼠血压[13-14];地龙常与黄芪配合使用,合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之意,并且两者均有利尿作用,朱良春用黄芪30~60 g配地龙10~15 g治疗慢性肾炎,认为“水肿是标,肾虚是本,益气即是利水消肿,化瘀可以推陈致新”[15]。

综上所得,NS病性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为本,肝失疏泄、湿热内阻、瘀血停滞为标。脾肾亏虚是根本病机,脾肾亏虚引起肝失疏泄、湿热内阻、瘀血停滞,反之诸多病理因素亦使脾肾更加亏虚,而终成虚实夹杂之难证。治疗大法为“固本泻浊”,健脾益肾为主,兼以疏肝泻火、清热化湿、活血化瘀。在各因素的治疗中,健脾重在升提,补肾重阴阳互根互生,疏肝清肝不忘柔肝,分消走泄以清热化湿,全过程活血化瘀。

3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73岁。2015年7月16日初诊。患者2015年4月在外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因患者年事已高,未行肾穿),24 h尿蛋白定量不详。5月6日起开始服用强的松50 mg,每日1次,及雷公藤治疗,治疗期间24 h尿蛋白定量波动于2.0~2.5 g,肌酐(Scr)波动在 110~130 μmol/L,治疗 2 个月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肢肿,乏力,心悸,口干,眠差,纳食尚可,大便调,小便频数,脉弦滑数,舌暗红,苔黄腻。辅助检查示:Scr 129 μmol/L,尿毒氮(BUN)15.08 mmol/L;24 h 尿蛋白定量:2.7 g/24 h。既往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未行肾穿,病理类型不详)。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水肿肾虚湿热证。西医治疗方案不变。中医以补肾、清利湿热为法,以四妙丸加减,药物如下:黄芪15 g,柴胡10 g,茯苓 20 g,苍术 10 g,枳实 10 g,天麻 15 g,知母15 g,黄柏 10 g,车前草 30 g,决明子 30 g,地龙 15 g,生薏苡仁20 g,石韦15 g,白茅根15 g,炒酸枣仁30 g,当归1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5年7月30日,患者下肢及颜面水肿均已好转,体力好转,大便可,夜尿7~8次,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辅助检查示:24 h尿蛋白定量:1.59 g/24 h。上方生黄芪、薏苡仁、茯苓加量至30 g,加山茱萸15 g、桑螵蛸 15 g、车前子 30 g、猪苓 15 g、丹参 15 g,去知母、天麻、黄柏、决明子、当归。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化裁,激素逐渐减撤。2016年10月,24 h尿蛋白定量降至0.61 g/24 h。

按语:患者肾病综合征,因年事已高,未进行肾穿,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2月余后,水肿、尿蛋白未见明显好转,考虑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因治疗效果有限,遂寻求中医治疗。中医方面,患者以水肿为主症,辨为水肿。患者年老,乏力明显,考虑为肾气不足,不能主水,水液聚而不散,导致水肿。水湿上凌于心,出现心悸。肾气不足,水液失布,不能上至口舌,故兼见口干。患者下肢水肿明显,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下焦湿热,考虑一为激素助阳化热,与水液互结,导致湿热;二为水液郁而化热。故辨为肾虚湿热证,以“固本泻浊”为治疗大法,固肾之本,清热化湿以泻浊,佐以活血通络、利尿通便。根据“急则治其标”的用药原则,方药选择四妙丸加减。苍术、知母、黄柏、生薏苡仁清热化湿;车前草、石韦、白茅根清热利尿,使邪有出路;黄芪、茯苓健脾,补正气以助邪出;柴胡、枳实疏肝理气;地龙、当归活血化瘀兼利尿。服药14剂后,水肿、乏力均明显好转,舌脉湿热之象均减轻,尿蛋白减少,但夜尿仍多。2诊,湿热邪气已减轻,主要症状为夜尿频数,考虑肾气不足,“关门不利”,为肾虚不固之症。故用药上减少清热化湿药,如黄柏、知母等,并加补肾收敛的“固本”药:山茱萸、桑螵蛸。之后在“固肾之本,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以泻浊”原则下,守方加减,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尿蛋白逐渐下降,激素渐撤。

猜你喜欢

水液张宁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Go to School 上学
乐普 《欣忭》
背后七颠百病消
Umbrella Day伞日
There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