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烈士纪念园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及防治探究
2020-01-06卢仕吒
卢仕吒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湖南 衡阳 421001)
1 概况
1.1 自然条件
衡东县位于湖南东部偏南,坐落于湘江中游的衡阳盆地和醴攸盆地之间,东临攸县,西接衡山,南濒衡南,北连株洲。区内由洣水及数条二级支流和公路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极大地便捷了对外的交通条件。
衡东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根据衡东县气象局统计资料,衡东县平均降雨量为1 364.6 mm,一般降雨量1 200~400 mm,年最大降雨量在1997年,为1 985.4 mm,年最小降雨量在2011年,为794.6 mm;月最大降雨量在2010年4月,为297.7 mm,月最小降雨量在2011年7月,为2.2 mm;最大日降雨量在2006年8月22日,为71.9 mm。降雨集中在每年5至8月,在这段时期,常出现洪水泛滥,山洪暴发。境内年均日照1 491 h,年均无霜期297 d,年平均气温18.2 ℃,最高气温41.2 ℃,最低-7.6 ℃,年均蒸发量为1 501.9 mm。沿线地表水最终所流经地域属长江流域湘江水系,主要河流为洣水河。
衡东烈士纪念园边坡工程位于衡东县河西新区新建坪桥路东侧,为衡东烈士纪念园建设过程中开挖山体形成的边坡。
1.2 地质概况
1.2.1 地形地貌
边坡及山体地貌为剥蚀残丘地貌单元,场地整体为南高北低,山体较陡,地势起伏较大,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山体高度为30~50 m,自然坡度为20°~50°。山体地层主要由粉砂质泥岩组成,第四系覆盖变化较大,厚度一般为1.0~6.0 m,山体植被较发育,多为灌木及乔木,分布有松树及杉树等。
1.2.2 地质构造
根据《湖南省地质图》、《湖南省构造纲要图》及现场踏勘,本场区位于衡阳新华夏系凹陷盆地东北部边缘,主要出露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主要的地质构造为新华夏系NNE向的断裂构造,为衡阳盆地的基底。该区零星有海西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衡阳盆地自第三系以来,一直处于缓慢抬升阶段,区域性整体抬升是区内新构造的主要形式,无活动断裂及区域性大断裂通过,场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 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2.1 边坡形态特征
该边坡为衡东烈士纪念园建设过程中开挖山体形成的边坡。由于现场地还未整平至设计标高,所以边坡还未完全形成。该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边坡长约为493.4 m,坡高2.6~14.0 m,坡角在45°以上,局部近乎垂直。边坡上方为自然山体,无建筑物,下方为拟建烈士纪念园。
2.2 边坡物质组成
据钻孔揭露,场地内各岩土层特征自上而下分别描述如下(其中①~④为地层序号):
①粉质黏土(Qdl):坡积成因,黄褐色,可塑,主要由黏粒及少量粉粒组成,含块石,粒径为5~60 cm,最大超过120 cm,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在场地内主要分布在边坡顶部,厚度1.0~3.8 m。
②粉质黏土(Q4el):残积成因,红褐色,硬塑,主要由黏粒及少量粉粒组成,局部含泥岩风化碎块,土芯刀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厚度1.0~5.2 m。
③强风化粉砂质泥岩(K):红褐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原岩结构构造已大部分破坏,岩石矿物已变色,节理裂隙极发育,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及半岩半土状,局部短柱状,岩质极软,手指可刻痕,锤击易碎,岩石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全场分布,厚度0.9~3.3 m。
④中风化粉砂质泥岩(K):紫红色、红褐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主要由黏土矿物及少量碎屑矿物组成,局部夹薄层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夹碎块状,遇水易软化,干时易开裂崩解,属于软岩,岩石质量等级为Ⅳ级,RQD为70~85。该层全场分布,最大控制层厚19.9 m。
3 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边坡现状
边坡上覆地层主要为坡积粉质黏土①和残积粉质黏土②,下伏基岩为下第三系粉砂质泥岩。坡积粉质黏土①层中含较多孤石,孤石粒径为5~60 cm,最大超过120 cm,在特大暴雨或重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孤石坠落。
场地覆盖层较厚,基岩未完全出露于地表,边坡坡度较缓,且不是顺层边坡,岩石发生大规模崩塌、滑移的可能性较小。现场测得边坡岩层产状为260°~275°∠4°~7°。边坡未进行放坡处理或采用任何支护措施,现在虽未发生大规模的滑动,但局部已经发生小规模的土体坍塌。
3.2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根据对勘察资料进行分析和现场调查,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地质构造条件。场地边坡节理裂隙较发育,虽未存在有顺坡向节理面,且边坡表部岩体裂隙大多数呈闭合状,但不排除岩石节理交错形成楔形体,造成楔形体崩塌。
(2)岩土性质。坡面出露的岩层为粉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属于软质岩石,极易风化,岩体裂隙发育,易发生局部崩塌、楔形体滑塌。
(3)水文地质条件。该边坡坡体大部分由粉砂质泥岩组成,岩体中裂隙较发育,大多数为闭合裂隙,属弱透水层;边坡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对该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4)人为因素。因建路对山体进行开挖,且开挖时采取了大型机械作业,致使坡面表部岩体破碎、松动,对边坡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使该边坡坡脚呈较陡坡面,岩石裸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山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
3.3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预测
该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现还未完全开挖完成,预计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岩质部分,由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若存在两组不连续的结构面,当两组不连续面产状组合达到一定条件时,它们与坡顶和坡面组成的楔体沿两组不连续面交线滑动,形成楔形体滑动崩塌;另一种是在土质部位,可能发生的变形破坏模式为粉质黏土的圆弧滑动,以粉质黏土下部为剪出口的圆弧逐级滑移变形破坏。
4 边坡防治建议
4.1 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防治工程方案:(1)采用锚杆挡土墙或格构式锚杆挡土墙进行支护;(2)坡面增加深层泄水孔,泄水孔插入土体深度应不小于1.0m;(3)坡面、坡顶植树种草,完善截水、排水措施。
4.2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综合分析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成果,并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有关规定,边坡支护参数取值见表1。
表1 边坡支护参数建议值表
5 结论
按委托要求,本次边坡勘察基本查明了边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其规模、类型、范围和发展趋势,为边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提供了工程地质依据。经现场调查分析与稳定性计算,边坡局部地段已经发生小规模的崩塌,目前整体处于可能滑动状态,在遇强降雨及节理等其他作用下,有沿顺坡向节理面产生崩塌的可能,危及坡脚建筑物和行人安全,因此必须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