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会怎样
2020-01-05王浣儿
对于科普作品,很多人是对它怀着敬畏之心的,再夸张一点,是对其唯恐避之不及的。毕竟,科普作品给予大众的印象是生涩难懂,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名词,远不如科幻小说吸引人。而往往是这种固有的印象,使得不少人望科普作品而生畏了。
如果我们打破了这种固有思维,会怎样呢?
也许我们会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领略科学的意趣。归根结底,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静下心来去动脑阅读思考。如若撇去那些污浊浮华,你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在众多的科普作品中,《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的地位必是数一数二的。这本NASA前成员兰道尔·门罗的著作,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证实:再荒诞的问题都有一个科学答案。以接近光速投出的棒球,可能会夷平整个城区;一摩尔重的鼹鼠,可能会使行星窒息于一团肉中;把元素周期表中的物质垒起来,可能会毁灭世界……
对于我们这些“科学门外汉”来说,那些看似无解的、古怪又重要的问题,在门罗的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如果我们这样想,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个大胆的设想,一次次大胆的操作,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容,使情节更为丰满。
细细品来,这本書中所蕴含的思想——大胆无畏的探究精神和求知精神正是我们所缺失的。都说想想容易动手难,然而现在很多人连独立思考都困难,他们选择按部就班的生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失去了探究的欲望,不愿意做“如果这样,会怎样”的设想,更不愿意付诸行动。这是当今社会独立创新能力的一种缺失,不得不令人深思。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是大部分科普作品的一个缩影,换句话说,它们之间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它们不仅是智慧的结晶,更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不是每一个读科普作品的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你可以从中感受到科学精神的魅力,可以向那些科学家借得几分奇思妙想和探究精神。我们不必对科普作品畏如蛇蝎,我们要抱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一读,否则将会留下遗憾。
【老师评】
王浣儿同学的这篇科普作品读后感是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而写成的,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普作品并不是晦涩难懂,而是有它自身的独特魅力的。小作者汲取了科普作品中大胆无畏的探究精神和求知精神,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深有感悟地认为,不去读一读科普作品会成为一大遗憾。
指导老师:冯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