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派唱腔在歌曲《梅兰芳》中的运用

2020-01-05马鑫明朱嘉义

音乐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梅派首歌曲演唱者

马鑫明 朱嘉义

本文将《梅兰芳》这首歌曲作为研究梅派唱腔融入民族声乐唱法的载体,通过对歌曲《梅兰芳》的作品分析、歌词分析以及声腔特点分析,从而了解梅派唱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文章以民族声乐唱法为主,结合京剧唱法为辅这种形式的歌曲演唱运用,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深入浅出地对歌曲《梅兰芳》进行剖析,从而探究梅派唱腔是如何融入民族声乐演唱中并能巧妙运用的。

一、梅派唱腔与《梅兰芳》

戲曲源远流长,绵延千年,直至发展成为了京剧,集齐大成。一直以来,梅派唱腔都给人以“含蓄之美”著称,在我看来“细腻”二字才更加准确,就像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画,寥寥几笔勾勒,伯乐惜之,而旁人唏嘘;倘若细看,便会看出其中的细节之美,梅派唱腔给人就是这样的感觉,它拥有个性,却也不缺乏对于传统戏曲的发展。

而当代的中国民族声乐唱法是中国人民根据本民族的习惯从而不断创造、发展并接纳了美声唱法的一些特点,从而总结出适用于本民族的声乐唱法,梅派唱腔和当代的民族声乐唱法二者联系紧密,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彼此完善。

《梅兰芳》是刘鹏春作词,吴小平作曲,获得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最佳创作奖。歌曲以民族声乐为主,并吸纳传统京剧的一些重要元素,是一首极具特色的戏歌。这首声乐作品对演唱者在京剧风格上的把握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在舞台呈现上要求演唱者能够有一些适当的京剧身段,作者的素材运用十分巧妙,他将梅兰芳的一生写进歌里,演唱者演唱时既像是梅兰芳先生自己的对白,又像是仰慕先生多年的戏迷在诉说心声。

二、歌曲《梅兰芳》的作品分析

歌曲的音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整体框架,《梅兰芳》这一首歌曲在音乐结构上运用了京剧艺术中一种十分特别的创作——多段式板腔体。多段式板腔体由四个部分组成:引子、慢板、中板、快板;引子的部分,像是慢慢拉开了历史的序幕,节奏逐渐加快,将歌曲的情绪渲染起来。第二部分的慢板,运用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来表达对梅兰芳先生的思念和追忆;中板部分让大家想起了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民族情结和一身傲骨,也逐渐将情绪推向了高潮;快板部分也就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1.歌曲《梅兰芳》的曲调分析

我们所分析的这首歌曲是一首“戏歌”,它似乎有别于传统、悠远的戏曲音乐,又鲜明的与西洋声乐创作手法的现代声乐作品区分开来。这首歌曲吸收了京剧音乐音调的特点,特别是运用到了梅派唱法中顿音、阻音等装饰性的技巧,将歌曲形象融入了梅兰芳先生的韵味。其中音调选择上还运用了极具代表性的声腔音调,“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这一句中的“明月”,以及第一段末尾处的“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中的“自解”都运用到了《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声腔音调。

四平调经常会被运用到京剧之中,如(谱例一)就是典型的四平调的特性音调,唱腔具有“高音mi-中音la”五度跳进及五声性邻音级进的特性手法,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是唱腔的主要旋律音程,而我们所分析的《梅兰芳》恰恰就运用了这一鲜明的特征。

2.歌曲《梅兰芳》的歌词分析

在这首歌曲中,作者运用的歌词十分考究,围绕着梅兰芳先生的一生来写意,给听者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语言精炼简洁,很好地诠释了一代艺术家的人物形象,并将人们对于梅兰芳先生的深深思念渗入曲调间。

“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绘出了梅兰芳先生一直以来在舞台上都是以旦角的身份示人,“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一句,体现出了虽然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的扮相柔美雍容,但是他却有着坚毅的性格和一直以来对艺术的执着。

“收拾起女儿的柔枝芳叶,坚守住男儿的劲竹气节”这一句叙述了梅兰芳先生在面对国家危难之时,虽是“演员”,却有着“蓄须明志”的义无反顾,而一个“劲”字将梅兰芳义无反顾的刚毅和无所畏惧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短短几句,既不失男儿的一生气概,又糅进了无限画面的想象。

整首歌曲的歌词饱含了梅兰芳先生的铮铮气节,刘鹏春老师匠心独运的歌词创作,将梅兰芳先生的一生如历史放映般,深深刻在歌者的心里。演唱者对歌词的理解是攸关于歌曲呈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的人生阅历对歌词的解读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感受,唯有精准把握歌曲形象,在演唱时才能塑造出更为丰富的情感,以及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歌曲《梅兰芳》中的唱法解读

1.梅派唱腔和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

每个人对于《梅兰芳》这首歌曲的理解不同,所演唱出的也都各有千秋,梅派唱腔在演唱上其实和民族唱腔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虽然属于一个系列,但唱法上却有着大不同。梅派唱腔讲究的是含蓄之美,所以演唱时口腔内部不能充分打开,虽然音色清丽,但如果运用这种演唱方式就会显得过于尖锐。另一方面,这首歌曲有很多需要跑动的地方且音区跨越较大,所以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进行微调,将声音的位置更加集中靠前。这样既能有梅派唱腔的轻柔婉转,又能与现代艺术的审美契合,这样就可以在保证不去破坏歌曲本身的意境的同时,又能含有独特的韵味。

2.梅派唱腔的声腔特点在歌曲中的运用

想要在演唱中更加传神,就必须借鉴梅派唱腔特点。昆山腔的改革者魏良辅在《曲律》中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话“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他认为“字”在唱歌技巧中有着第一的位置,足以知道“字清”的重要,而梅派唱腔的咬字吐字同样也很重要,字头要清晰流畅,字尾归韵力度适当,字与字之间圆滑,字头字腹字尾清晰,音色圆润明亮,装饰音与主音的音距较大,顿音的力度较为强,口型适中,繁腔简唱,尾音呈抛物线甩音。

以“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为例,“那”字的口型不可过于夸大,要有控制的收住口型,如果口型过大的话会破坏整首歌的意境,“一轮”中的装饰音与主音之间的音距要唱得饱满,“水”字在归韵的时候应该控制速度,不能太仓促,要唱得更加从容,“明月”二字是第一句话的亮点,“月”的尾音在演唱时呈抛物线送出去。

3.实阻音在歌曲中的运用

实阻音在梅派唱腔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梅派唱腔中对于实阻音的运用也是十分讲究的,这也是能否将京味唱出来的关键所在。实阻音又叫“嗽音”,是喉阻音的一种,就是演唱中在行腔或者拖腔的着重点、收腔处,用口腔中软腭的后部和喉頭共同对气流产生抵挡,由此发出的摩擦音,这种声音所发出来的效果是给人以喜悦的声调,从而能够传递给人坚毅、奋进、刚强的感觉。

末尾句的“迢迢求索路”一句中的“迢”,这句话最重要的字就是“迢迢”,迢迢之路,总会让人觉得十分得漫长,但这里不同的是在加入实阻音之后,“迢迢”会让人有一种想要奋起直追的感觉。虽然面前的迢迢之路遥望无期或是十分的艰辛,但依旧对未来的一切充满了期望。

恰到好处地运用实阻音会让听者眼前一亮,但实阻音并不是很容易去驾驭和运用。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在用实阻音的时候能够做到“声断气不断”,这种演唱方式和中国的太极相似,想要出拳冲击能有张力,那就必须先往回收,再出拳。而我们在运用实阻音的时候就要像在打太极,想要做到强,那必须先得做弱,也就是先抑后扬,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演唱,一定会比直接做强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明显的就是歌曲中的“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这一句只分析就能感觉到这句的感情一定是比上一句要强烈得多。再看歌谱,也是向上的一个走势,刚开始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想要把“烈”字直接做强,甚至是扯开唱,但这样就会让人有一种太过于直白的感觉,导致喉部会非常紧张,声音不自然。所以为了能够将歌曲唱得更加饱满并且富有韵味,我们应该采取迂回的感觉去演唱,暂且不去管声音的强度,用气推着声音出来,将声音作用在气上。

4.紧拉慢唱在歌曲《梅兰芳》中的运用

这首歌曲也运用了紧拉慢唱的演唱形式。紧拉唱是京剧中一种重要的板式,“紧拉”是指在速度上比较快,而“慢唱”是指演唱的旋律大多都为长音、连音,这一类时值较长的音。“紧拉慢唱”使用打击乐——大军鼓和梆子进行板式的节奏,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给听众带来了瞬间变化的强烈冲击,更加凸显出乐曲的磅礴气势。

“梅也似雪”中“梅”字延长了六拍,紧接着“雪”延长了八拍,而下一句“兰也似雪”中的“兰”延长了七拍,这一部分对于演唱者的气息要求是非常高的,作曲家写这一部分的时候,用了大量的延音线和连音线,按照作曲家的意思是“梅”的六拍唱完换气,但如果演唱者在唱满六拍后再换气,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呼吸在较短的情况下没有调整好,以至于下面的旋律没有气息支撑或者声音发虚。第二种是在“梅”字与“也”字之间会留一个很大的气口,破坏歌曲的意境。因此演唱者在唱第六拍的时候不用唱得过满,在第六拍后半拍时提前吸气,当然还要注意“快吸慢呼”,需要训练有素的呼吸技巧,在气口处迅速吸饱,在咬字过程中缓慢均匀地吐气。

结语

通过对《梅兰芳》这首歌曲的分析,我意识到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熟练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经验。演唱的二次创作从谱面上看就是歌词和曲调,每个词句的拿捏是演唱者对于歌曲的理解和再度创作,每个人对于歌曲的不同的解读,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歌曲,但不可否认的是想要将作品刻画得入木三分,必须将歌词和曲调进行解读,才能形成自我风格的作品。《梅兰芳》是一首“京歌”,也是一首“戏歌”,这一种模式有着创新性的思维,既保留着现代的元素又加入了戏曲的元素,像《梅兰芳》这首歌非常值得研究,作者将京剧元素巧妙地运用到作品中,许多小细节都透露着京剧的元素,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郑传寅:《“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说的是与非(二)》,《中国戏剧》2020年第10期。

[2]曾桂林:《梅兰芳与民国时期的慈善义演》,《中国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梅派首歌曲演唱者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中和之美
论《太真外传》青衣唱腔创作的超越意识
梅葆玖先生病逝
在音乐演唱中如何进行心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