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滥用药物多风险
2020-01-05杨燕明
杨燕明
今年秋冬季节,普通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一些家长因不敢去医院,自行购药给孩子吃,甚至给孩子滥用成人药物,其实暗藏很大风险。孩子的生理特点跟成人不一样,不能把孩子当成成人缩小版,吃药要尤为注意。(11月11日《半月谈》)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虽然生活慢慢地步入正轨,但一些现实的“后遗症”依然存在。比如,因为担心医院存在风险,一些家长在孩子生病之时,不敢带孩子去医院,自己扮演着“医生”的角色。看似不同寻常的背后,置于现实的语境下,似乎也有可以理解的一面。
这样的现实,其实还是很可怕的。一方面,家长不是医生,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性,难免有“知识结构不足”的困境,也必然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孩子的药品跟成人的药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是忽略这样的常识,同样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没有家长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现意外,但家长不是万能的,在孩子的用药、看病上,更是如此。
这方面,很多的数据触目惊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00多万聋哑儿童中,30%以上是因为用药不当产生的毒副作用所致;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2015年儿童用药安全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20万人因用药不当致死,三分之一就是儿童……类似的数据不胜枚举,每一个都刺痛人心。
源于此,2016年的央視公益片《因药致聋女孩的无声诉说》火爆全国,也看哭了亿万的妈妈。这些数据,足以带来现实的警示,那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一种常识,生病了看医生,应该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如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时刻,更需要重申这样的常识。一方面,需要媒体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让相关风险被人熟知,让相关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加强科普宣传,让专家、医生现身说法,让科普常识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遵循。
儿童用药安全是“大事”,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更需重视,这就需要监管者、医生、家长、社会形成关注合力,推动儿童用药安全,更好地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护航。
实习编辑刘 攀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