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班级“小主人”,做管理“小懒人”
2020-01-05花海霞
花海霞
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是最繁杂的主任,管的事多、细、杂,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地,笤帚、簸箕的摆放,学生吵架、丢东西……如何化繁为简、简单快乐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我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班规自己定——让规则成为自己的需要
面对教室张贴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面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部分学生早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意。老师的嘴巴说干了,也总是有那么几个学生难以“驾驭”,也总会时不时“横空冒出”几个违纪的孩子。尤其是老师不在的场合,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由此可见,简单的说服教育是不能走进学生心里的,墙壁式、口号式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让学生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产生共鸣,并自觉去遵守才是教育的上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我利用班会课和学生一起商讨并制订出了班级公约,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纷纷献计献策,很快属于我们班的规则就问世了。班规的实践之旅正式开启。
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渐渐地,班上汇报的现象少了,违纪的学生也少了,老师不在时孩子们也能自觉排队了,公开场合孩子们也能静静地倾听,不做小动作,不乱讲话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的小乐同学,以前是一天被汇报三四次,甚至和同学动手打架,成绩更是一般,而现在他像是变了个人,写字工整了,汇报少了,成绩也上去了,真是值得欣慰。
同样是制度,老师制定好挂在墙上和学生自己制定并记在心里的效果完全不同。老师制定,学生听从,学生是被动的,从情绪上就有抵触,思想认识也很难达成共识,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指导,不管多么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学生自己制订班规,是主动的,从情绪上是积极的,学生制订的过程也是发现自身存在问题的过程,是找到解决办法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想交流、碰撞、磨合、趋同的过程。
一名称职、优秀的班主任并不是想出多少种方法去压制学生,而是想出多少种方法去发现学生、发展学生。
活动自己搞——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根據学校的计划、班级的情况、学生的特点,统一安排了班级中要举行的活动,提前告知,让学生从台下走到台前,自己谋划,自己主演,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在活动的影响下和同伴的带动下,面对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互相合作、竞争、追赶,从而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现在有了比赛,他们都争着、抢着报名,互相铆着劲参加着、快乐着、成长着。
问题自己找——让反思成为自己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有时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即使做事也难以坚持,缺乏恒心。这时候,班主任就似一盏明灯,指明孩子前行的道路,让他们知道该去做些什么,怎样去做,如何去坚持。加强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我提倡学生进行每天八问:一问“今天,你充分利用时间了吗?”,二问“今天,你上课积极动脑了吗?”,三问“今天,你作业完成了吗?”,四问“今天,你班级的任务完成了吗?”,五问“今天,你主动帮助同学了吗?”,六问“今天,你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吗?”,七问“今天,你的爸妈在干什么?”,八问“明天,你怎样去改变自己?”。在“八问”的统一引领下,学生能有依据、有选择、有指向地进行每日反思,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一天的表现,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主动根据自己的现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反思既能让学生做时间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更能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反思中形成习惯。
我们班有一个叫小阳的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妈妈工作忙没空管他,爷爷奶奶也管不住他,俨然就是个“小皇帝”,调皮捣蛋,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每日反思,小阳的进步还真不小:和爷爷奶奶说话温柔了,知道帮班级做事了,作业上交及时了,写字认真了,不与同学动手了,考试也能考90分了……一天天一点点,小阳慢慢地进步着、蜕变着。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的管理也是自我管理。”规则大家定,活动一起搞,问题自己找,基于这样的团队设计和实践,学生慢慢成为班级管理的小主人,班级管理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