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从这里走出的法学大家

2020-01-05简宏妮

小康 2020年36期
关键词:西南政法大学李林金平

简宏妮

有人评价,西南政法大学的“新四届”(1978级至1981级)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他们的学术或政治成就,对法治中国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70年来,西南政法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达到30多万,是全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最多的高校。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在其所著《从法学引注看中国法学现状》一书中,曾经开出一张国内法学学者“大名单”——近乎一半出自西政。

地处当时经济文化不发达的西南山城重庆,在百废待举的年代里,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何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星光熠熠“新四届”

1982年6月,西南政法学院胡光院长为即将毕业的78级校友题词寄语:“四年寒窗友,今朝难分手。好自为革命,但愿人长久。”34年后,西政78级毕业生张建田著书《歌乐年华》怀念西政生活。他在其中写道:“让已逝的胡光院长感到欣慰的是,昔日同学册上的众多名字逐一念来,足以叩响中国政法界、法学界的传奇之音。”

致敬下进场,接受全校师生的致敬。 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11位老教授在青年师生的陪伴

从1978年到1982年,是西政历史上一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岁月。“文革”十年,中国的法学教育几乎空白,政法系统出现了人才的断层。到了1978年,西南政法學院在全国政法院校中率先恢复招生。幸运的是,虽然十年没有招生,但西政的师资力量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原校的90%教师留校继续任教。而在那一段岁月入校或成长起来的西政“新四届”,占据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法学界的半壁江山。

据《歌乐年华》记载,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78级校友周强,录取当年从老家湖北黄梅县出发,结束了在独山公社周边大队的两年知青生活,从鄂东农村来到山城重庆,进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

西政精神代代相传 光铜像在沙坪坝校区落成揭幕。 2020年11月16日,由西政78级自发捐资敬立的西政老院长胡

比周强低两届的80级校友李林,入学之前已当了十年的工人和战士,在他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当年入校时的照片。李林将西政四年时光看作人生当中重要的命运转折,“西政的同学,毕业后主要是三个大的出口,从政、从事教学科研、当律师,每个人的路径不一样,每个人后来的发展到目前的结果不一样,但是我认为,西政精神、西政的传统、西政所给予每一个学生的那种支持和法律素养,对于每一个西政人后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奠基性的。”

李林1984年从西政毕业后,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硕士,后来又一气呵成读到博士。1999年,李林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李林担任法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03年和2018年,李林两次走进中南海,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讲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学界,在中南海做过两次讲座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西政和中国社科院是李林学习和研究法学的两个重要阵地。他认为两者之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都立足中国国情展开法律研究工作,导师都开明开放,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批判自己,都关心政治和大局,能把国家大事和法治联系起来。进入中国社科院后能在学术上“如鱼得水”,李林认为离不开西政时代形成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刻苦精神和严谨方法。

西南政法大学现任校长付子堂是西政81级学生,他还记得大学期间最常做的两件事就是泡图书馆和跑步。几乎每天早晨,他们会从歌乐山下老校区出发,一直跑到白公馆、渣滓洞,再跑回来。因为地处偏僻,加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恋爱条件不具备。于是,读书、跑步和思考就占据了大学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在西南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专题画册里,赫然印着一句话:“今日我以西政为荣,明日西政以我为荣”。对西政来说,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西南政法大学名声鹊起,与当年一批毕业生陆续登上政界、法律界高位有关。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西南政法大学有53位校友出席。尤其是78级校友,堪称群星璀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周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景汉朝,全国政协委员胡泽君,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以及中国法学界堪称翘楚的学者尹田、梁治平、王卫国、蒋庆、顾培东、龙宗智……有人称之为“西政现象”。其实,西政人不但在政界、法律界熠熠生辉,在中国各地的一线基层法治工作队伍中,也遍布着西政人的身影——优秀检察官“莎姐”梅玫、大山深处的“溜索法官”王威、藏区贡觉县监委科员朱丽……作为全国培养法治人才体量最大的政法高校,西政学子正以默默奉献的“小我”书写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大我”,铸造着新时代的“西政现象”。

向法学泰斗们致敬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今年98岁的西政老教授金平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称自己“此生再无遗憾了”。金平教授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参加了我国第一、二、三次《民法典》起草的专家组成员,被誉为“当代民法活化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金平法学成就奖”,被称为中国法学界的“诺贝尔奖”。

从1954年起,金平先后三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民法起草工作,为《民法通则》的制定与传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新中国民事立法的亲历者、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的开拓者、新中国法学教育的推动者和西南民商法学科的奠基人。金平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他的一些学生也参与了本次民法典草案编撰工作。

金平强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民法典审议之前,学生们给他打电话,他在高兴之余也会马上跟他们说,“你们的任务还很重。”他期待今后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用好这部法,更重要的是将法治精神,传导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序环境。

同样和金平一样在西政从教、从西政退休,深入参与过中国法治进程的,还有曾任西政副校长的徐静村。徐静村带领学生三次参与撰写刑事诉讼法建议稿,为推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了重要的专业性建议。

2020年9月20日,在西政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11位老教授在青年师生的陪伴下进场,其中包括98岁的金平、85岁的邹明理、84岁的吴光辉、81岁的左开大、80岁的徐静村、79岁的文正邦......这些年逾古稀、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和70岁正青春的西政,都是中国法治进程中重要的建设者。

《歌乐年华》作者、西政78级校友张建田回忆:“大学四年,毫不夸张地说,每逢节假日,我几乎都是在老师家里度过的。”在采访中,很多西政师生都有这样的记忆。直到如今,每年除夕,西政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会轮流陪留校的学子过年。西南政法大学校友办主任王群介绍,西政的学生有几个特点,其中就包括入党积极和热衷寒暑假留校。整个暑假期间,在校生两万多人,留校的经常高达5000多。西政的校园和老师,对一代又一代西政学子来说,是一个像家一样温暖、像殿堂一样神圣的地方,温情、刻苦、讲政治、求上进。这样的校园就算几经风雨,仍会学术灿烂、人才辈出!

猜你喜欢

西南政法大学李林金平
SiC trench MOSFET with dual shield gate and optimized JFET layer for improved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safe operating area capability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ir isomers in the atmosphere
Effect of anode area on the sensing mechanism of vertical GaN Schottky barrier diode temperature sensor
李林作品
食品安全治理的法治基础与法律完善
——评《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论留置权善意取得之否定
西南政法大学:育时代英才的“法学黄埔”
互联网行业相关地域市场界定的误区及解决思路*
Hydroxyapatite Coatings on Titanium Prepared by Electrodeposition in a Modified Simulated Body Fl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