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国家的法学教育样本

2020-01-05简宏妮

小康 2020年36期
关键词: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校友

简宏妮

供图/西南政法大学

走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的校园里,沿途的郁郁葱葱让人印象深刻。

毓才楼门口,有两棵大树格外茂盛,据说,它们是从歌乐山下沙坪坝老校区移过来的。老校区既是西政的发源地,也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法学教育者、学者魂牵梦绕的母校旧址。“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走过70年历程的西政,被称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历经几番风雨和波折,始终未丢失的,是一代又一代西政人默默坚守和传承的西政精神。

今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开启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法治进步离不开法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推动。而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恢复招生的政法院校,西南政法大学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法学教育样本。

从实务中来,到实务中去

在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道路上,“五院四系”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词。它们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5所政法院校以及4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它们代表着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对中国法制发展与法治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五院”分别是: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四系”分别是:北京大学法律系、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现在均已改为法学院。在这份名单中,拥有70年历史的西南政法大学举足轻重。

西南政法大学诞生于烽火方歇的年代,前身是1950年建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西南政法学院在歌乐山下、烈士墓旁挂牌成立。经历了“文革”十年,1977年,中共中央批准西南政法学院在全国政法院校中率先复办。

1978年,西南政法学院以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重点大学的身份,成为当时政法院校中唯一恢复高考招生的学校。当年全国法律专业招生仅有729人,其中西南政法学院就招收了424人。

恢复高考招生后的首批学生、78级校友们津津乐道的,是被称为“稀烂政法学院”的校园和人生经历“五花八门”的同学。那一年,西政招收的学生中,有的当过兵,有的当过工人,有的在机关工作过。西政80级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原所长李林回忆,在1980年进入西政前,他当过十年的工人和战士,还上过战场。

不论是烽火方歇的上世纪50年代,还是百废待兴的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务实都写进了西政的基因里。这一点,在西政的师生身上,也得到了极好的传承。

在距离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30分钟车程的一个茶馆里,《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见到了80岁的西政老教授、我国著名的诉讼法学家徐静村。他穿着深灰色呢料中山装,戴着礼帽,思路清晰,就着一杯清茶侃侃而谈。

徐静村4岁上私塾,从此开启“学霸”模式,10岁成为孤儿,半工半读,于1963年从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此后在公安刑侦一线工作多年,并在西政复办招生后的第二年,来到西政执教。徐静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学人才,是迄今为止全国法学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的博士生导师。

在西政执教后不久,徐静村在研究生中开设“古代诉讼制度”课程,使学生从历史角度全面了解诉讼制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道德、宗教、伦理观念、社会意识、价值取向诸种因素的联系,“让他们有一个很长的空间去理解历史,有一个比较广的宽度去理解世界”。为了上这门课,徐静村查阅大量文献,讲稿达60多万字。作为我国诉讼法学专家,他前后三次参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而这种难得的偏实务的课题,他也会带着学生一起去完成。为了完成课题,他曾带着学生到十几个省份去实地调研。

胡尔贵是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的院长,1997年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诉讼法专业毕业后,曾在重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工作7年。2004年,在西政搬到渝北校区后,胡尔贵回校执教。参与多年一线刑侦工作,胡尔贵非常懂得将实务和教学相结合。2018年,西政成立了国家安全学院,胡尔贵是院系带头人。西政国家安全学院以实验班的形式,为新时期国家安全系统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胡尔贵遇到了不少阻力,但他凭着一位老公安多年的经验,认为这件事是值得的,也是有意义的。

西南政法大学2019级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梁逸秋在西政学习的感受是非常充实,研究生第一年,所有同学都需要去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地方实习,“白天实习,晚上上课,我们一天的安排非常充实”。

西政的很多毕业生在走入社会后,也纷纷走上了公检法等领域的实务舞台,展现着他们的风采。

质疑和思辨,西政之魂

采访李林是在北京,位于中国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大楼的办公室里。作为两次走进中南海担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讲人,这位知名法学家谦逊有礼、满腹经纶而又精神饱满,他的办公室里,最多的就是书。

李林将他的人生经历概括为“四个十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开启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二个十年。在西政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上,李林言辞恳切地说:“在西政的学习经历,为我的人生带来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使我走上了法学研究的道路。”大学四年,给李林灵魂最大震撼的是大三时在绵阳的法律实践。他为一个就要被判处死刑的人辩护,法院的书记员偷偷告诉他,“死刑判决书都打印好了,这个案子没什么好辩的。”但他还是从中发现了疑点,最终使被告人判了死缓。“这使我第一次感受到法律带给自己灵魂的震撼,从此沉醉其中,乐而忘返。”因为在西政时期打下的扎实根基, 李林在进入中国社科院读研之后,一鼓作气读到博士,成为国内颇有分量的法学家。

在西政学习期间,梁逸秋对曾经旁听过的一堂“双师同堂”课记忆犹新,两个老师在同一个课堂上,就一个话题抛出不同法学派的观点,底下的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进行辩论。梁逸秋形容这种感觉像“围观神仙打架”。

西政历史上就有“双师同堂“的传统,作为西政思辨文化的代表,一直传承至今。

西政78级校友张建田在其所著的《歌乐年华》中回忆,“质疑和思辨”的传统教学特色,至少从78级就已经很鲜明了。“当年给78级上课的老师们,由于大多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脑壳子里装的故事较多,往往喜欢通过案例和现实问题启发同学们的思考和学习。课堂讨论便是78级学习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在西政的讨论课上,经常是唇枪舌剑、刀光剑影,火药味十足。

据张建田回忆,1980年底,西政刑事诉讼法教研室组织78级各班陆续举办模拟法庭,同时提供案件材料和卷宗,案例是“原汁原味的”。“这可能是当时我国法律院校(系)首次开设的教学实践模式。”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的笃行楼里依然保留着模拟法庭。在这里,举行了一届又一届辩论赛,也举行了一次又一次法庭审判的演习。这种实务和思辨相结合的模式,是西政始终坚持的教学方式,也为西政的学子们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涵养。

西政校友办主任王群从西政毕业后,留在了西政工作,她对这种西政文化感受颇深。“西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举行了天伦杯辩论赛,从辩论赛这个载体发端,以辩论、辩证文化涵养出来的西政学子的身上,有一种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在论辩中寻找很多理论的支撑,激发求知的热情。”王群认为,这种涵养对西政学生毕业后,从事法律等相关工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善辩”的西政学子,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西政学生辩论队曾在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大学生辩论赛、全国WTO模拟法庭竞赛等活动中屡获冠军。

“西政精神”,紧随共和国法治发展脉络

一般大学都有校训,而西政是少有的在校训之外,还特别拥有“西政精神”的院校。它一共是四句话16个字: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付子堂是一位“老西政人”。他1981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是著名的“新四届”(1978级至1981级)中的一员,取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工作一年,又回到母校任教,这一待就是20多年。连续几年,每一年毕业典礼上,付子堂会把“西政精神” 中的一句话送给学子们。就这样,“西政精神”的精髓像蒲公英一样,被一届又一届学子带出去,落在祖国各地。

西政人烂熟于心的“西政精神”,到底如何理解? 据《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校 史(1950-2020)》记载:位于歌乐山下、嘉陵江畔的西南政法学院,自设立之初便是法学重镇,学院教学规范、制度严谨,不断探索新中国早期的法学教育模式。书香弥漫的西南政法学院成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新风景。

即使在艰难岁月里,西政师生们也没有放弃自己身为政法专业人才的社会价值:1974年8月至1975年12月,处于停课待命阶段的西政,先后派出两批共150多人,到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公安厅、省政法党组、成都市公安局等单位协助工作;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后,西政组织教师撰写文章,外出宣讲新宪法。

西政的很多教师和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除了是法学教育者、法学工作者,也为推动我国法治进程贡献了力量。比如徐静村,他数次参与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工作,并以他的专业精神和家国担当,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说起“西政精神”,徐静村感受最深的,一个是艰苦创业的传统,另一个就是担当精神。“西政身上有从延安带来的革命精神。”

除此之外,西政还具有自强不息、逆境崛起的奋斗精神和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数次创业,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在艰苦的条件下或艰难的岁月里,西政犹如它所在的山城重庆这座城市一样,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乐天、坚韧。每当困难来临时,西政师生都习惯抱团取暖。

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典范之一,西政偏居西南一隅,并不具备先天的地理优势,历经几次波折,后天命运也可谓多舛。但在家国情怀、逆境崛起、团结协作之外,西政最根本、最硬核的还是它严谨求实、知行合一的文化品格。这样的品格,使它治学严谨、推崇思辨、重视实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法学精英。这样的风骨和底蕴,陪它走过了70年。

在西政渝北校区勤业楼前,有88级校友于2012年捐赠的一棵树龄800年的银杏树,校友们写道:“其雄健虬劲,历经几世几劫,傲视風霜雨雪;其枝繁叶茂,见证沧海桑田,无愧历久弥新!”西政校友办主任王群介绍,校友们把这棵古银杏树从深山里买来,移植到母校校园。这个举动,或许不只是给母校捐了一个景观,而是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愿望:“愿母校如此树生生不息,千年传承,万古长青!”

在西政今天的校园里,有不少校友们捐赠或亲自种的树,其中不乏国内法学精英的“手笔”。 这些树和这些故事,伴随着西政的历史一起,已然成为“西政精神”的一部分。

“西政70年攻坚克难、负重自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奉献史,一部坚守中国法学教育的奋斗史,一部西政人投身法治事业的创业史。”2020年9月20日,在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上,付子堂的这段致辞,似乎可以为西政的70年,写下一个注脚。

猜你喜欢

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食品安全治理的法治基础与法律完善
——评《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Desires and Wealth in Sister Carrie and The Age of Innocence
校友风采
The Color Purple
Anglo—Saxon Women’s Life and Rights
论留置权善意取得之否定
西南政法大学:育时代英才的“法学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