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科院校矿业人才培养与教育研究
——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①
2020-01-05许众威
许众威
(盐城工学院 机械优集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224051)
矿业工程是工科院校的重点专业,涉及力学、化学和材料等交叉学科,学习内容多样,理解难度大,且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为严格。 目前,我国矿业人才短缺现象十分突出,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培养大量优秀矿业人才,从而帮助矿产行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工科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和亟待完成的工作任务。
《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一书由李少波和安明刚主编,贵州大学出版社2018 年出版。 该书是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2017 年有关教育改革的论文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工科人才培养为编撰主线,内容包括机械行业各领域的技术开源潜力研究,智能制造创新人才需求及培养思考,教学与科研互融互通的思考以及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等,可为工科学生巩固与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掌握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为工科类专业教师思考人才培养方法、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及研究教学管理措施等带来一定启示和参考。 该书给我们如下启迪:
第一,加强沟通交流,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通力合作,相互协助和补充。从辅导员的角度来看,由于高校师生比例失调,辅导员工作任务多、压力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学习情况的了解不够。 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辅导员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状况,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提高工作质量,也能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就业升学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相较于辅导员,专业教师具备独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资源优势:一是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教学过程中就能将专业知识与个人优秀的道德素养传授给学生,与辅导员一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二是专业教师由于科研需要,与矿山企业合作较多,对矿业生产一线的信息掌握得更多更新,既能在学生就业方面给予合理建议,也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些资源;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对于矿业专业学生树立职业道德、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及明确就业方向等有重要帮助。
第二,倡导多样化教学,形成递进式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的特点,教师可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构建递进式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探索新知识。从教学方式上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可分为3 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做同步”启发式教学。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多采用启发法、翻转教学法等,让学生多进行思考和实验,达到理论与实践贯通结合。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专项技能。 第二阶段,“边做边学”研讨式教学。 教师在该阶段主要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根据“查询-讨论-实训”的顺序完成综合项目训练,进而将与所学课程有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联系起来,对本专业相关知识技能有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该教学方式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阶段,“边探边学”探寻式教学。 教师选择来自企业的研发项目,让学生在其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训,能明显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习质量。 矿业工程专业的综合度和交叉关联度很高,矿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对于矿业人才培养十分关键。 因此,重视学生实习教学是工科院校加强矿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方式。 一是认识实习。增加实习带队教师人数,优化实习管理,能有效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法问、听不清和看不够等问题,保障实习活动顺利圆满完成。 二是生产实习。 只有经历长期矿山企业实习,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采矿冶金技能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对此,高校可与矿山企业签订长期合作项目,由学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和人员培训帮助,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实践条件,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是毕业实习。 应届毕业生到矿山企业或实践基地顶岗学习,是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实习期间,学生跟随企业团队参与项目研发,融入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有利于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和培养创新思维。
矿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工科院校可从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形成递进式课程体系和重视实习质量等方面,加强对矿业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一书论述清晰,通俗易懂,对矿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