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研究
2020-01-05尚先先张跃伟
郭 芮 尚先先 张跃伟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将城市意象总结为: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1]。道路可以理解为街道、步行道、马路、运河等,选择街道作为研究的对象[2]。那街道是如何形成的呢。当人类学会在温暖背风、临水开敞的场地建设家园,学会在猎物出现的地方伏击,并在两地穿梭形成固定的路线时,最初的道路就形成了。如今它不仅具有通行的功能,也作为一种生活场所出现,是人们了解城市、认识城市的地方。
1 街道空间的作用
1.1 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源与重要组成
广场是最初的公共空间。在欧洲,广场是帝王用于举行庆典的地方,市民没有资格进入,市民往往都是在街道活动。由于许多历史事件或革命的发生都会选择广场为聚集地,因此广场备受关注,但街道公共空间的职能并没有被湮没[12]。
我国与西方差异明显,早先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的影响,从唐朝至清朝,百姓可以使用最多的公共场所是街道,因此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雏形是街道[9]。
1.2 城市居民情感维系、社区认同的发生器
在中国,街道基本都是网格状布局,北宋时期都城开始收窄加宽街道,增加了市民交流的机会,街道开始融入贸易与社交。如保留着晚清民国时期风格的天津五大道,上海的外滩以中西方建筑为主,由于道路的独特性且具有内在含义而成为城市的标签[9]。
社区街道是居民最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感受城市和体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文化和历史的空间载体[3]。
2 城市街道空间的现状与问题
街道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生活——经济、交通和服务到社会凝聚力乃至社区都受街道的影响。
2.1 城市街道的现状
街道既具有交通功能,同时也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4]。最初街道是为了鼓励汽车出行,尽可能提高了汽车的出行效率,(交往与空间)而当我们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后,尽管出行方便了,但却带来了拥堵、杂乱及环境污染等新问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街道又“复制粘贴”,城市缺失本地特色、缺少风土人情,遗失了文化(街道重塑与城市未来)。
2.2 城市街道的问题
2.2.1环境差、意象缺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耸入云的建筑比比皆是,建筑高耸且密集影响空气流通;城市街道脏乱差,铺砖损坏等问题令人烦恼;街道旁商铺的样式各异,缺乏美感[5];街道狭窄冰冷,缺乏休息场所。像这样的街道,市民只会匆匆走过,不会在空间内产生过多活动。没有活动存在的街道,就失去了活力。
街道的存在不止为了联系交通,它也应该被感知[8],如街道的形状、颜色、布局或是可识别性。而我国城市的街道,都是类似的,狭窄的街道塞满了车和人,没有开敞的空间,区域功能混杂,缺乏标志性的建筑,试问,这样的空间怎么能够吸引人的关注与参与。
2.2.2街道空间的品质与尺度问题
街道空间包括街道本身,也包括街道上存在的物体,如建筑、商铺、服务设施等。市民对城市空间综合需求而形成的评价,空间品质[5]。好的空间品质是街道活力的载体,合适的尺度、绿化水平、空间安排都会对人与人的行为产生影响[11]。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活质量却在悄悄下降,承载我们儿时回忆的街道在慢慢消失[6]。街道空间尺度失调:街道拓宽,汽车占据了大半街道,行人只能通过狭窄的道路。种种因素导致街道空间早已没有往日的吸引力,街道空间冷清,安全性降低,行人快速通过街道,不再停留,城市街道的活力也就逐渐消失……
3 营造城市街道活力的条件
3.1 构成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的要素
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活力产生依赖的是街道上客观存在,包括建筑风格、基础设施、绿化等等[4]。活力的产生来源于人的行为,按个人参与活动的类型可分为上班、上学、购物等,街道为这些行为提供场所,满足人的行为。
3.2 街道活力营造的条件
有活力的街道都拥有灵巧的空间,舒适的尺度,在此活动的人群倍感到畅快与放松。都市公共场所与市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相互联系[7]。
街道活力的创造离不了这两条,首先是要营建空间状貌良好的街道场所,这是活动产生的前提;其次是市民的生活和行为活动要丰富多样。
街道活力空间的营造。当生活方式、价值观不同的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城市,就会出现多种需求,这就要求街道空间应拥有多样性来满足市民的需求。其次街道的整体形式表现为连续性和方向性,为市民出行提供导向功能。
1)功能的多样性。
沿街区域的混合利用体现了街道功能的多样性。“凯文·林奇曾提出:‘一条设计有望的街道,由于涉及现存城市,所以应是一种对不同空间使用、时间及对于所需活动重新适应的探求,开发利用屋顶,出空的商店……’[11]。”当街道功能混合为市民的生活提供可能性、市民的出行充满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段都能满足市民的活动,这就使街道的人群川流不息。
2)空间连续性设计。
人们对于城市整体意象感知是源自空间的连续性。凯文·林奇强调“可识别的街道,应有连续性。”街道空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街道两侧的建筑样式、植物搭配以及基础设施来实现。
3)街道活动。
街道存在多种功能性使人产生多种行为,也就促使了街道活力的产生。街道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进行活动的人,一种是观看活动的人。多数情况是某些人的活动吸引了周边人的参与,这叫做行为支持,所以在营造活力的时候要考虑活动之间潜在的联系。
4 营造街道活力方法
有支撑活力保留的途径,街道活力就能得以长期存在,首先街道活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空间对行为的支持,空间和行为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其次是打造独特的人文环境,如哈尔滨中央大街结合当地风格的建筑、冰城文化打造一条特殊的街道,吸引众多人参观游览,从而为街道带来活力。
4.1 街道空间尺度和比例
现代人想念过去“慢行的都市”,寻求“生态”“田园”,市民在追逐效率的过程中也需要舒适的尺度[8],因此对于街道空间尺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将街道分为两类,一类是交通性的,一类是生活性的。交通类的街道,如香榭丽舍大街,街道与街道转角的处理都是斜交,呈现友好态势,而建筑与人行道的比例近乎1∶1[13];生活类的街道,作为一个散步的场所,协助人到达特定的场所,考虑行人的感受并最大程度融入城市环境,例如巴塞罗那的兰布拉斯大街,高宽比近乎1∶2,它所营造的开放空间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10]。
4.2 街道的人文要素
当我们有意识保护和传承文脉,将会使城市充满特色。延续文脉可以通过建筑形态,传统文化通过办公、商业、餐饮、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来表达时,也将唤起人们的记忆,延续地方历史。例如香港西边的西环,是香港最古老的街。那里有盘根错节的石墙树,公共泳池。街道保留了当年的殖民地建筑,留下了许多回忆,在这条街你可以感受地道的风土人情,这是街道能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5 结语
街道空间活力可以体现城市是否有活力,街道的活力塑造涉及各个要素,如何有效塑造街道需要多方面的考察,结合当地的环境、建筑、人文等进行塑造,同时街道空间是城市活力的场所,它的营建体现在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街道活力的营造,是一项长期的并逐步提高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