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肿瘤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怎么办?
2020-01-05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王志杰李峻岭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王志杰 李峻岭
肿瘤患者基础免疫力较为低下,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对易感人群。在疫情期间,如果出现类似感冒的“流感样”症状该怎么办呢?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什么是“流感样”症状?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冬春季,如果出现与流行性感冒相类似的临床症状称为“流感样”症状。比如:发热、畏寒、乏力、头痛、咽痛、全身酸痛和食欲缺乏等,以及鼻塞、流涕等,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这其中一些症状与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有类似的地方,流感和普通感冒也可出现以上症状。因此,需要进行鉴别处理。
肿瘤患者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怎么办?
除了需要鉴别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以及普通感冒外,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还需要考虑治疗相关的“流感样”症状。
首先,普通感冒可能有“着凉”的病史,往往伴有咽部不适、咳嗽、流涕、鼻塞等,少有发热及周身不适等。流感相对较重,常会表现为发热、咳嗽,甚至呕吐、腹泻等,常伴有肌肉酸痛,但极少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无论流感或普通感冒,多为自限性,约2~3天就会出现症状的好转。
另外,一些抗肿瘤治疗药物,例如,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1等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生长的药物,以及唑来膦酸等治疗骨转移的药物等等,也会引起发热、流涕等“流感样”症状;而化疗后的患者普遍会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腹泻、乏力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常与特定药物、患者不良反应史、给药时间、联合用药等密切相关,大部分用药后2~3天也会出现症状的好转。
无论流感或普通感冒,抑或药物治疗后出现的症状,与新冠病毒感染有相似,也有不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有时候确实难以鉴别,但也不必惊慌。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患者应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不要过度担忧,保持平和心态。对于有明确的“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接触史或疫区返京的肿瘤患者,出现发热或呼吸困难等,首先还是需要到就近的发热门诊或急诊就诊,进行新冠病毒感染的排查,如查血常规、肺CT及核酸检测等。如果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则以对症处理,居家休息,多饮水等措施为主,同时继续按照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做好个人的科学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