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灵丘县农田水利灌溉现状及发展
2020-01-05范永平
范永平
(灵丘县水务局,山西 灵丘 034400)
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农田水利灌溉也得到广泛关注[1]。目前,部分地区利用农田水利灌溉技术,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与此同时,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围绕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展开讨论。
1 灵丘县基本概况
灵丘县位于大同市东南边峰,东毗河北省诛源县,西临本省浑源、繁峙县,北连广员。河北蔚县,西接河北阜平,形如一个长方斜四边形。东西宽61 km,南北长90 km,总面积2732 km2。
1.1 地形地貌
全县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平均海拔1200 m,境内山多川少,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可分为四个分区,即南部石山区、中部平川区、北部丘陵及土石山山区。平川区唐河南岸由于没有较大的支流发育,地下水储量过少;土石山区构造较为复杂,属灵丘背斜边缘。该区高寒缺水,地形复杂,耕地较多,沟壑纵横,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石山区水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地下水富集条件不同,不同地段富水性差异较大,所以该区域范围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村庄。
1.2 水文气象
全县气候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热雨量集中,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多年平均气温6.9℃,最高温37.3℃,最低温-30.7℃,无霜期为111天~161天。多年平均降雨量428 mm,时空分布不均,以6月~9月为最多,占全年降雨的80%。多年平均蒸发量1957 mm,风力一般4~5级。全县十河两系,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地下水类型可分为基岩裂隙水与松散层孔隙水两种类型。
1.3 社会经济
灵丘县辖12个乡、镇,255个行政村、415个自然村,共有人口24.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2万人,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61002 t,油料1141t,农村经济总收入9.7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505元,全县工业总产值13.03亿元,属国家级贫困县。灵丘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县,作物种类有玉米,谷,山药,豆类。油料、烟叶等。由于缺水人口多,缺水情况严量,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不仅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
2 农田水利灌溉现状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县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19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2012亿m3,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重复量0.838亿m3,水资源总量1.5568亿m3,地下水可采量为0.49亿m3。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山区、丘陵区资源量少,人均占有量不足100 m3,由于分布不均,开采难度较大,河道上游虽有小的清水基流。但中游潜入地下,虽在下游出境处清水出露,但已无法利用。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河川径流主要补给是暴雨洪水,一般集中在7月、8月、9月三个月,但洪水利用率较低,山区基岩裂隙水和丘陵区松散孔隙水成为山丘区的主要水源。山丘区人民生活用水较为困难,特别近几年来,气候连续干早,大批出露的泉水断流,人畜饮水更加困难。
2.2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现状
(1)中型灌区
全县共有中型灌区4个,即北跃灌区,大东河灌区、固城扬水站、华山灌区,四个灌区共有渠道449.14 km,其中防渗渠282.2 km。灌区内有机电井64眼,四个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8.11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6.3万亩。
(2)小型自流灌区
全县有小型自流灌区64处,其中小水库3处,即唐河水库,华山水库和王庄水库,塘坝2处,自流渠道59处,渠道总长度443.74 km,其中防渗渠196.48 km,有效灌溉面积4.15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3万亩。
(3)井灌区
全县共有灌溉机井368眼,有效灌溉面积6.10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85万亩,灌区渠道总长246.87 km,其中防渗渠90.01 km,管道210.72 km。另有一处公路集雨灌溉工程,有蓄水窖30眼,蓄水能力900 m3,补充灌溉面积400亩。
灌溉用水量953万m3,其中地表水725万m3,地下水238万m3。
3 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建议
合理的农田水利灌溉能有效改善当地水资源利用现状,保障农民的农作物产量和经济利益[3]。由当前灵丘县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现状可以看出,整个工程的节水效率仍然有待提高。
3.1 设立专门的水资源组织管理机构
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能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开发。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不仅能代表管理的核心权威,还能监管机构人员的工作状态。当前,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因为区域分割严重、设置重复等问题,造成管理权限分散,水资源利用率低,无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而设立专门的水资源组织管理机构,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4]。一方面能体现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明确各个部门和团队的责任分工,促进共同协作,加强水资源的监督管理效率,体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协调性。在不同的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模式,既可以保证水资源管理的权属性,又有利于实现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机制的同步运行。
3.2 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项目实施之前,相关设计人员要到现场实际调研水资源分布情况,明确水资源配置状况。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也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管理部门要及时掌握调整水资源分配情况,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定期的评估与监测。在进行水资源分配时也要实时监控总量,落实各个区域和单位的责任,提高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加强节约用水理念的宣传,要让人们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合理利用水资源。
3.3 调整适宜的灌溉技术
针对不同的农作物类型和土质,应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以发挥节水技术的效能[5]。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干扰因素,导致结果无法尽如人意。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相关的问题,缓解水资源利用的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技术的应用中及时根据不同的种植类型和条件调整新的方案,可以尽量考虑通过减少耕地面积、种植需水量少的作物等方式达到节水的效益,因此,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对实现利益最大化有重要作用。
3.4 建立节水灌溉示范区
建立节水灌溉示范点能起到模范榜样作用,是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模式的体现[6]。节水灌溉示范区要做到严格把关各项指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并要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完成现代化特征的节水灌溉工程,达到科学示范的目的。另外,示范区的选址也应当重视,需要考察具备条件地域的实际情况。
3.5 学习和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是整个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核心,因此,除了综合应用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之外,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先进高效的技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比如,在新疆这样的干旱地区,将传统的灌溉技术转变为喷灌或滴灌,能有效节约水资源,解决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
(1)结合生物科技研究的节水灌溉技术。基于生物科技研究,通过农作物的生理特征研究发现其生理周期及其他指标,利用生理期需水量的不同,在一定时期内,使其亏水生长,从而控制作物的疯长,提高其品质,同时还能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利用3S技术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3S技术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的合称。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利用3S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得到作物的需水规律,比如在哪个阶段需水量最大,哪个阶段需水量较少,从而高效利用水资源[7]。
(3)集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为一体的节水灌溉技术系统[8]。这个系统利用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有机融合,全面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实时获得相关的信息,通过对农作物的水分指标、土壤含水量等相关指标的分析,进行变量灌溉,充分发挥多学科技术的优势,达到高效节约的农田水利灌溉模式。
4 结语
节水灌溉技术是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它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农业结构改革,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合理的发展规划,灵丘县的农田水利灌溉现状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高效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也将成为帮助农民增收丰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发挥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最大效益,保障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