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县条带状地下水分布规律及类型浅探
2020-01-05班国德
班国德
(平邑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平邑 273300)
1 概述
平邑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总面积1825 km2,介于蒙山与四海山之间,县界北自蒙山分水岭,南抵四海山分水岭,西自泗河分水岭,东有浚河出口。该区分水界限显明,为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单元。
平邑地下水资源在全部水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据统计该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74 亿m3,地下水资源模数为9.49 万m3/(km2·a),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28 亿m3,枯水年可开采量1.06 亿m3,特枯年可开采量为0.85 亿m3,地下水资源比较稳定、可靠。
2 条带状分布规律
平邑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含水岩组齐全,地下水类型较多,岩性与构造控制地下水分布规律明显,地下水条带状特点突出。
2.1 条带状分布
平邑县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略向东南倾斜,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计有大小山头1079 个,海拔高程200 m~700 m之间,蒙山龟蒙顶海拔高程1155.8 m,为山东第二高峰。就全县整体而言,北部为蒙山山脉,南部为四海山区,西部为丰山众岭,东部为天宝山区,中部属河谷平原。山脉走向和山岭之间谷地走向均为东南向,大致形成三条山岭与三条谷地,呈相间分布。
平邑县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山东省中南断裂的西部区,介于蒙山断块和尼山断块之间,南北呈断块凸起,中间为断块凹陷,呈现西北—东南向条带状的断陷谷地形式,在地形上表现出北部为中山丘陵,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平原。山脉走向及山岭之间谷地走向均为西北—东南向,大致形成三条山岭与三条谷地,平行于浚河河床,呈相间分布。
受地质构造影响,本区地下水呈西北—东南向条带状分布的规律。平行于浚河河床,形成五条平行排列的地下水分布带。从北向南依次为:蒙山变质岩不透水(或弱含水)带,蒙山山前侏罗、白垩、第三系碎屑岩弱含水带,中部浚河谷地、奥陶系石灰岩强含水带,南部牛河—天宝山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带,四海山变质岩不透水带或弱含水带。
上述五条西北—东南向的地下水条带状分布,体现了该区地下水分布的规律性。
2.2 条带状原因探究
中生代以来,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台复活,岩浆活动不甚剧烈,断裂构造很发育,西北—东南向的有蒙山断层、汶泗断层,分布于北部,尼山—白彦断层、独角—梁邱断层、郑城断层,分布于南部。受尼山穹隆影响,上述大断裂呈西北方向撒开,往东南方向收敛的趋势,基本平行于浚河河床。北北向或近南北向的派生断裂构造分布全县,如仲村、甘霖—铜石、卞桥、平邑断层等。受上述断裂影响,其它规模较小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多呈北西向展布,切割地层破碎,特别是在岩溶地区,沿断裂及断裂旁侧岩溶裂隙发育,成为地下水补给汇集的有利通道。受单斜断块作用,使南北两侧变质岩抬升为山地,中间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单斜地层依次降落,组成丘陵、台地与平原,含水层由弱到强从南北两侧向该区中心有规律地过渡,地下水的赋存也随之由南北两侧向中心逐渐富集,从贫水区过渡到富水区,流向从两侧向中心最后转向东南,与浚河流向大致平行。
3 地下水类型
根据含水层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水力联系、富水程度及不同层位、不同成因、不同岩性的关系,将该区地下水划分为4种类型。
3.1 变质岩裂隙水
蒙山断裂以北、郑城断层以南以及沿西皋河两侧和天宝山区南部,分布广、范围大,面积826 km2。由于地表风化作用,岩石上部大多被风化,风化裂隙发育。变质岩裂隙水的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受地貌条件及构造裂隙的控制,使风化壳发育不尽相同,一般厚度小于10 m,在低洼处可达20 m。地下水位埋深随地形不同而变化,一般埋深2 m~5 m,年变幅3 m 左右,水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赋存于风化裂隙中,因裂隙发育密集细小,赋水性较差,含水微弱,在低洼外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小于100 m3/d,多采用大口井取水供生活生产之用。
地下水沿裂隙顺山坡由高处向低处缓慢运移,向第四系坡洪积物中排泄,形成第四系孔隙水,或排入山间沟谷中,转化为河川基流。
变质岩地区水质较好,北部蒙山区和南部四海山区矿化度小于0.2 g/L,其他地区在0.2 g/L~0.5 g/L,总硬度小于20 德国度,pH 值7.2~8.3,地下水化学类型属HCO3-Ca 型水。
3.2 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
浚河谷地南侧,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地层,面积407 km2。其中,寒武系灰岩分布面积186 km2,位于南部山坡及山顶部位,呈西北- 东南向条带状分布,多裸露状态;奥陶系灰岩分布面积173 km2,沿白马、平邑、温水、地方一线,由西北向东南呈条带状分布,北部多被第四系覆盖,南部大部分处于裸露状态;西北部兴民庄- 岐山庄一带,分布有少量的中奥陶系地层,面积18 km2;在东南部的边缘地带,山顶零星覆盖不含水的寒武系地层,面积30 km2。
该含水岩组包括奥陶系中、下统和寒武系地层,含水体主要由各时代的石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等组成。根据岩组内地层岩性的组合关系、富水性差异和水力联系等,奥陶系灰岩和寒武系灰岩含水层特征各不相同。
3.2.1 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裂隙水
沿白马、平邑、温水、地方一线,由西北向东南呈条带状分布,宽度一般为4 km~8 km,在铜石一带,受甘霖一铜石断裂影响而隔开。岩层在白马、平邑周围多被第四系覆盖,顶板埋深一般小于10 m,其它地区多处于裸露状态。此外,在仲村西北至岐山一带也有中奥陶系地层局部出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石灰岩、结晶灰岩、豹皮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泥质岩的岩溶裂隙之中,含水层大多发育在200 m 之上,岩溶裂隙发育强烈,连通性好,赋存空间大,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一般大于500 m3/d,在平邑、温水水源地富水区,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 m3/d,局部地段可达3000 m3/d 以上,并在温水一带形成岩溶泉水排出入浚河。
中奥陶系岩溶裂隙水主要处于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区,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0 m~20 m 之间,年变幅5 m~15 m,地下水水质良好,矿化度一般小于0.5 g/L,总硬度小于25 德国度,pH 值7.0~8.0,水质类型为HCO3-Ca 型水;但在城区周围,由于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造成部分地段污染,矿化度相对较高,水质有所下降。
3.2.2 寒武系碳酸盐岩溶裂隙水
分布于白马、平邑、东阳南部的低山区和东南部天宝山区,在南部白彦、山阴等区域内的部分山顶或者坡麓地带也有零星分布,岩层大多裸露于地表,含水层岩性有中厚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鳞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薄层板状灰岩以及页岩,砂岩等,地表岩溶裂隙发育,多见溶槽、溶沟等岩溶形态,地下岩溶发育差,并多以溶洞溶蚀裂隙发育,连通性不好,富水性较弱且不均匀,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30 m3/d,局部有利地段一般也不大于100 m3/d。在山间沟谷或与变质岩、侵入岩接触部位,易形成下降泉排泄地下水,这些泉一般雨季流量最多在100 m3/d 左右,旱季泉流量减少或干枯。
该岩组全部位于地下水补给区,出露位置高,地形起伏大,水位埋藏20 m~50 m 深,变化幅度可达30 余米,地下水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0.5 g/L,水质类型为HCO3-Ca 型水。
3.3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
浚河以北蒙山断裂以南的丘陵地带,分布有碎屑岩类,由侏罗系蒙阴组,白垩系青山组的中、上、亚组及下第三系官庄组的砂岩、砂页岩、砾岩及少量泥灰岩组成,面积145 km2。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砾岩裂隙中,由于裂隙发育较差,富水性较弱,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 m3/d,但在第三系泥及钙质胶结的石灰砾岩中,不仅裂隙发育,还有溶蚀孔洞,赋水条件较好,水量较丰富,单井涌水量200 m3/d 左右。
碎屑岩类裂隙水水质较好,矿化度小于0.5 g/L,局部受污染,矿化度大于1 g/L,水质类型为HCO3-Ca 型水。
3.4 松散沉积层孔隙水
松散沉积层孔隙水分布于浚河、温凉河及其支流沿岸、山前坡麓地带,面积约447 km2,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各类沙层、砂砾石层的孔隙之中,属于浅层地下水,具有潜水或微承压水性质。
冲积、冲洪积物主要分布于浚河以北河谷平原和温凉河下游地区,含水层岩性为砾石、粗砂、中细砂、粉砂,自上而下由粗变细。大多为单层,局部是双层或多层厚度结构,总厚度2 m~10 m 不等。底板埋深一般小于15 m,温凉河下游可达40余米,水位埋深2 m~8 m,年变幅3 m~5 m。富水性在不同地段差异较大,靠近河道或古河道带含水层厚度大,颗粒粗,富水性好,含水砂层涌水量多大于500 m3/d;远离河道或古河道,富水性渐弱,含水砂层涌水量一般小于200 m3/d。
坡积物分布于北部山前地带及南部山间谷地中,堆积物主要为粘土,砂土夹碎石,厚度多小于10 m,一般无含水层,局部可见含土砂砾石层,富水性较差,部分地段基本不含水,单井涌水量均小于100 m3/d。
区内孔隙水大部分水质较好,除局部因居民生活污染,使矿化度大于1 g/L 外,大部分地区矿化度为0.2 g/L~0.5 g/L,总硬度小于25 德国度,pH 值7~8,水质类型为HCO3-Ca 型水。
赋存于变质岩、碳酸岩、碎屑岩、松散岩中的地下水,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地表水和灌溉水入渗,地下水动态随季节而变化。
4 结语
平邑县条带状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及地下水类型的研究,可为该县水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水利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相邻地区地下水的探讨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