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探析

2020-01-05秦余华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面源流域污染

秦余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 柳州545000)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我国从2006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至2013 年1 月22 日水利部发布《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各地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建设理念和技术路线日臻成熟,建设工作机制日趋完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1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创新和发展,是落实习总书记“两山理论”和“一江清水向东流”重大要求的具体做法,是水土流失防治理念上的一次飞跃,是水土流失防治与水资源保护利用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生态保护优先,推动“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具体措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有效解决广西水环境问题,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统筹规划,切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十分必要。

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优势特点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与传统水土保持工作模式相较,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以及治理的实效性。其优势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问题的源头着手,通过解决小流域的一系列水问题来最终解决大流域问题。小流域是流域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一般流域内的一系列水问题都来自于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从流域的基本单元着手,也就是从问题的根源着手来解决问题,各个突破,逐步推进,进而最终解决整个流域的治理问题。二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是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法,统筹解决了小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传统的小流域治理,一条流域内的各项治理工作如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集约化生产等,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即便是由水利部门专项负责的民生水利工作如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等,往往也被分割、分散处理,这使得很多治理工作虽然达成了小目标,但整体目标、总体目标的实现却不尽如人意,系统性较差,遗留问题多。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小流域内的各项治理工作包括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进行统一的规划,统筹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各个部门的治理项目,在不改变各部门管理权限及投资渠道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了各部门的资源,增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性。三是有效解决了小流域生态治理建设与农村的发展问题。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存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传统的水土保持工作忽视与农村发展问题的衔接,没有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小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影响因素来对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小流域生态治理工作的成效受到较大影响。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重视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立足实际,搭建生态经济的发展平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使小流域生态治理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提高了小流域生态治理的社会影响力。

3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模式与方式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为面源污染防治型、生态环境保护型、生态经济发展型以及生态安全型。这四种模式侧重小流域生态治理的不同特点,统筹考虑小流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以及现实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生态治理技术与措施,效果显著。

生态清洁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模式,以水源涵养、水质保护为主要生态治理目标,一般适用于重要水源地保护区的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模式以保护小流域原生态和水环境为重点,主要应用于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地区的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型模式以发展绿色产业、特色产业经济为重点,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比较好的地区能够取得生态治理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生态安全型以确保小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适用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探索清洁生态小流域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农村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起来,对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等同步规划、同步治理,呈现出村容整洁、水源安全、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面貌。二是与群众迫切期盼相结合,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安排群众欢迎的措施,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在一些地方按照“果沼牧”循环发展模式的要求,大力推广“山上发展经济林、梯边发展生态林、山下发展经果林、配套建设养殖场和沼气池”的建设模式,形成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探索了高效经济发展模式。各项目区积极推广种植保水固土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植物措施。

4 广西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应用

广西山多、坡多,雨量丰沛且降雨集中,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流失的水土中携带农业生产过程上残留的农药、化肥以及各种生活垃圾进入河道、水库,造成水体污染。自2006 年全国范围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启动以来,广西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陆续开展,苏烟小流域更是全国首批81 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之一。

4.1 生态清洁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体系。面源污染防治一直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难点。广西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地矛盾突出。在水库周边开荒种植、坡耕地种植的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村生活垃圾以及污水排放缺乏统一收集处理,导致面源污染问题严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源头着手进行全面的防治,构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是解决小流域面源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

生态清洁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以面源污染的输送路径为依据来构建多层次的防治体系。对远山实施退耕还林、封禁治理,固土保水,减少水土流失;在山腰实施坡耕地改造,通过坡改梯工程以及配套坡面水系工程,一方面减少人为扰动地表造成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在山脚则对村庄生活垃圾、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建立沼气池,硬化道路,强化村落面源污染的控制;对河道则进行综合整治,改善河道周边生态环境,止耕禁养,净化水体,提高水质。如此形成立体式的多层级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实现小流域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控。

4.2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并举。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的共赢是工作的难点问题。只有在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才能形成长效机制。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以农村“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水土流失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推动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解决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过程中,为保障小流域农民的经济收入,可根据小流域农业生产的优势特点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淘汰需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相关产业,结合坡耕地改造工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产业,如天然有机蓝莓、油桃种植等,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为农民开拓了新的农业增收渠道,有效实现了小流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生态资源保护的共赢。同时,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包括村庄道路硬化、生活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村间绿化等,在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通过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生态旅游项目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经济条件,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并进。

5 结论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以及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与小流域范围内的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是从根源上解决小流域生态治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也可视为小流域生态治理的一种长效机制。虽然从目前来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十分喜人,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运行管护机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长远发展造成了影响。总的来说,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具有较强可操作性、能够进一步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的一种模式,随着该模式的不断完善,我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作必将取得更好的成果。

猜你喜欢

面源流域污染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压油沟小流域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到2025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