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城市群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的思考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2020-01-05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城市群产教职业院校

刘 阳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124)

当前,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我国把发展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导和基调。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城市群是各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区域,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城市群集聚了区域内大量的产业、教育、科研和人才资源,是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最佳地带。2019年7月24日,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我国产教融合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1]。城市群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构建全面统筹教育、产业、科技、人才、设备等方面的合作协调机构和运行机制,搭建校企、校地、企企之间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对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9年7月,笔者参加湖南省发改委组织的产教融合试点建设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收集了长株潭三市产教融合试点建设有关情况,对目前三市产教融合发展现状有了基本判断。为推进区域产教融合试点建设,本文试图从长株潭城市群产教融合试点建设的基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推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就城市群如何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或城市群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建设提供借鉴或启示。

一、长株潭城市群创建产教融合试点建设比较优势明显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国家和湖南省高度重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先后给予多项政策支持和先行先试的区域战略定位,2014年获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获批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群和国家级湘江新区,这些都是从国家层面给予长株潭三市的战略机遇。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支持指导下,长株潭三市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了一体化发展步伐,先后出台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长株潭城市群基本现代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等文件,在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和环境同治“五同”网络规划基础上[3],又推进“三通四化”,即公交、健康、社保一卡通和交通、户籍、信息、规划一体化,累计开展原创性改革100多项,初步形成了由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示范片规划、项目规划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划体系,逐步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经营管理、产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融合发展。2018年10月,长株潭三市召开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首届联席会议,签署《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8-2019年)》等文件,为推进三市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从行政形态上来看,长株潭虽然是三个城市,但从物理形态、经济联系、人民交往等方面,三市已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为区域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长株潭城市群区位优势突出

长株潭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湖南东部湘中丘陵地区,区位优势突出,是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的交汇中心。湘江流经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座城市,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区域内交通便利,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城际铁路串连三市,黄花机场、京广铁路、湘黔铁路、京广高铁、沪昆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复线、107国道等在此纵横交汇。铁路、水运、公路、空运、地铁、城铁等立体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是全国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2016年,湖南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圈后,湖南省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在接受粤港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已成为沿海开放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中部开发的前哨阵地。2018年,长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3%的土地(2.8万平方公里)、23%的人口(1500万),实现了全省44%的GDP(1.52万亿元)、4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43%的财政收入(1943亿元),已经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

(二)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高度集聚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最重要的产业密集区和工业基地。城市群经济圈中拥有“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随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湘江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综保区等一批国家级平台的先后落户,长株潭城市群逐步建设了移动互联网等21个特色产业园,形成了9大千亿产业、3个千亿集群、8家千亿园区,构筑了全省工业半壁江山。辖区内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装备制造业成为万亿产业。长沙市拥有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食品四大千亿产业,以及汽车、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同时,广播影视、出版、动漫等服务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成为中国首座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的城市。

2017年,长沙市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稳居中部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增幅居中部首位,截至2017年底,长沙共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51家。株洲市聚焦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服饰、陶瓷等优势产业,境内有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等国有大型企业,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湘潭市拥有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园区和湘潭综合保税区,并有华菱钢铁、江麓集团等大型企业,已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高端服务业等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长株潭城市群已成为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三)长株潭城市群科教资源密集

长株潭城市群科教和智力资源丰富,城市群内集中了湖南省绝大多数知名高校,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高校和湖南省全部“双一流”高校,北有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三所“211工程”大学为龙头的岳麓山大学城,南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为首的湘潭大学科技城。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境内共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183所、全日制在校学生90.95万人,其中职业院校163所、学生50.8万人,应用型本科高校20个、学生40.1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0.29%、40.28%、55.56%、30.26%[5]。同时,长株潭城市群有袁隆平、黄伯云、卢光琇等多名院士,杂交水稻、人类干细胞、碳/碳复合材料等技术国际领先[6];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9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聚集了湖南省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80%以上的科研成果,是我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7]。经济圈中有“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圈内有国家级的机电中心基地,湖南唯一生产汽车的吉利汽车公司等[8]。全市累计获批各级各类创新平台500多家,其中2015年到2017年,新增各级各类创新平台300多家。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在高端产教融合的创新资源引进、全省全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起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科技领军人才荟聚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释放高地。

(四)长株潭城市群校企合作紧密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推动辖区学校与企业深度对接。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瞄准世界前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长沙市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率先在湖南建设职教城,推进职业教育资源集约化发展。2015年该市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在全市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2019年,又出台了《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意见》,提出分类探索“企业办校”“引企入校”“学校办企”“进企办校”“校企联办”“半工半读”等六种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全市职业院校与300多家企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校企共建教学、实训基地40余个[9]。

株洲市是全国“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该市按照“工匠摇篮、城市名片、两型典范、发展引擎”的定位[10],投资200亿元建设占地13.9平方公里的职教科技园,目前已完成中心区域4平方公里建设,有9所院校入园办学。该市还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株发〔2019〕7号),提出“建成全国产教融合示范城市”的工作目标,大力加强职教科技园建设,促进“产教城”融合发展,搭建“政校企”融合平台,组建了南方铁路运输、湖南汽车、株洲服饰产业、醴陵陶瓷和株洲湘菜产业等11个职教集团,在职教科技园建设大型公共实训基地1个、在企业和院校建成轨道交通综合实训站场、湖南微软创新中心、微软IT学院等9个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全市职业院校与156个行业企业合作,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近1000家。湘潭市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推进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结合,依托全市28所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合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智造谷”和汽车城、军工城、文创城“一谷三城”,形成以湘潭高新区国家级双创基地为引领,湘潭经开区、天易示范区等七个园区为支撑的智能制造产业雁阵。湘潭市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突破,积极探索“校企共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湖南理工职院、工贸中专、江麓技校等院校与德国舍佛勒(湘潭)培训中心、海信集团等组建“舍佛勒班”“海信班”“华银班”等,在探索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长株潭城市群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前期工作扎实

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长株潭三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加强校企合作,实行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创新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区域城市群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奠定了基础。

(一)对接产业园区办学,构建了产教融合发展工作机制

依托产业园区,三市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与园区内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长沙市加速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成为科技领军人才荟聚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释放高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专业运营机构,共同出资成立“国科湘江产教融合联合创新中心”,以中科院大学和省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打造湖南省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邀请各市州在大科城设立研发飞地,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以及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形成以中心为依托、财政为引导、基金为纽带、联盟为抓手的产教融合发展多元格局。

长沙市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湖南大学科技园是全省重点建设的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长沙环保科技园内的长沙职教基地,建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心脏地带,交通方便,已吸引多家企业和职业院校入驻园区,实现了产教结合,教育与园区紧密对接。株洲市在云龙新城建设了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组建了南方铁路运输、湖南汽车、株洲服饰产业、醴陵陶瓷和株洲湘菜产业等11个职教集团,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产业链。

湘潭市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大力推进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四所职业院校融入湘潭九华经济开发区。三市支持鼓励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在产业园区内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同时,三市在规划发展区域产业园的同时,同步规划公共实训基地或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三市产业园区内的学校与企业融合日趋紧密,逐步形成了共生共荣良性发展关系。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视察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时题词:“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11]这是对长株潭城市群职业教育对接园区办学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对产教融合具体做法的高度肯定。

(二)专业融入产业链,提升了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长株潭三市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顺应产业升级需要,围绕区域内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航空产业、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专业调整,先后新增高职物联网、云计算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专业219个,全省高职院校共淘汰落后专业54个、改造和新增专业30个,并以此为基础建设294个专业群[12]。

目前,长株潭城市群高职院校共开设1076个专业点、362个专业。特别是2018年,湖南省启动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全省70所高职院校共申报一流特色专业群184个,经教育厅评审,最终确定一流特色专业群120个建设项目及18个培育项目入围名单[13],其中长株潭三市46所高职院校有96个专业群入围,分别占全省学校数和入围数的68.6%和69.6%。96个专业群有一产类2个、二产类35个、三产类59个。二产类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汽车、铁道交通、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化工等产业领域,三产类主要是数字媒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老年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从长株潭三市专业开设与立项建设的一流特色专业群来看,所属46所高职院校基本覆盖了三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岗位和工种。

2018年,长株潭三市高职院校与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已建设职业教育集团28个,产学合作企业达7908家,占全省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企业总数的78.6%;订单人数59893人,占全省订单培养人数的77.4%;专任教师参与横向课题数412项,占全省高职院校当年横向课题数的60%;长株潭获得专利授权1413件,占全省高职院校当年专利数的74.5%[14];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达18848.26万元,占全省的73.86%;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70882.96万元,占全省高职院校的76.6%[15]。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长株潭城市群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高度反映了产教深度融合不仅给职业院校带来巨大利好,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校企双方实现互利共赢。

(三)对接产业办学,助推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

近年来,长株潭三市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围绕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办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长沙市各职业院校对接区域内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企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校企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株洲市所属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分别对接株洲智能汽车、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建设现代焊接技术中心、现代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现代汽车技术中心等多个公共实训中心,提供人才供给和技术培训服务。湘潭市围绕健康、养老、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共享型、现代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8年,长株潭三市高职院校共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13162人,占全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的69.11%。其中,留长株潭本地就业的人数达58530人,占全省高职院校本地就业人数的76.87%[16]。另外,从2015年起,湖南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优质职业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优质高等专科学校等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对口帮扶贫困地区61所职业院校。截止到2018年底,共选派937名教师支教,培训被帮扶学校教师1526名,帮建实习实训基地(室)53个,捐赠教学仪器设施设备价值1160万元,有效促进了薄弱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改善。2018年,湖南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采取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学费等方式为职业院校贫困学生提供资助达3206万元,贫困学生100%得到资助且资助幅度加大,93.61%的贫困学生毕业当年实现了就业创业脱贫[17]。这些措施既推动了长株潭三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也为湖南省贫困家庭通过大中专学生就业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播,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长株潭城市群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尽管长株潭城市群前期在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原因,长株潭三市产教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步调不一致,协同统筹难

由于城市群是各个城市之间的松散型结合体,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发展目标,区域内行政不对等、管理层级复杂、部门诉求不一,不同政府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加之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之间有藩篱,部门之间有壁垒,导致城市之间发展步调不一致,教育资源、经济资源、人才资源等跨行政区域自由流动和合作存在很多掣肘的因素,给产教深度融合带来了不少障碍。从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群来看,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相比,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还比较落后,目前尚处于城市群发展初级阶段,综合发育程度比较低,需要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既要统筹省直部门和三市政府,同时又要统筹各市及所辖区县,还要统筹高校、园区和相关企业。由于部门多、利益复杂,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步调不统一,统筹协调难度大。

(二)保障不到位,重点突破难

1.政策缺失,助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力还不足

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就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文件,教育部等六部委也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但从近年长株潭三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看,由于缺乏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强力政策法规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学生顶岗实习规定、企业员工培训经费标准等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刚性约束不足,多数行业企业对参与办学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依然存在。

2.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还不高

一是评价机制存在偏差,“重研究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较普遍,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不够。二是信息不对称,长株潭三市是我省高校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与高校融合不足,大量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三是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由于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许多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成果难共享、分配不合理、毁约失信等问题时常出现,也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3.投入不足,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还不强

虽然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目前湖南省财政状况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且现行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水平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产教融合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分配没有与产教融合挂钩,职业院校将生均经费用于产教融合工作缺乏内在动力。现有产教融合生均经费分配中的绩效因素虽然考虑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但是没有将产教融合作为重要的绩效分配因素,导向性不强。二是现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没有明确产教融合支持方向。目前,湖南省级“双一流”建设资金的高职部分有4亿元、中职专项资金接近1亿元,虽然部分专项资金项目与产教融合有关系,但对产教融合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效果不够。三是职教基础薄弱。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普通中专合并升格而来,中职学校大都是由原来办学比较薄弱的普通高中转型改制,普遍存在“先天营养不良、后天发展不足”困境。

(三)条块分割多,资源共享难

目前,长株潭三市职业院校和企业分别建立了一些公共实训基地,从使用情况看,校企间能很好地利用基地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技能竞赛和社会培训提供服务,但这些实训基地分散在各校和各地,分散在教育、人社、农业、扶贫等不同部门。由于部门条块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加之公共实训基地资源共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还不完善,导致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的程度还不高,还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建设实训基地实现资源集约化、共享的目的。如隶属株洲市的铁路科技职院通过校企合作,筹资3.5亿元建设了3.5公里长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但一墙之隔的隶属省教育厅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从自身发展考虑,也将投巨资建设类似的基地,由于隶属关系不同、投资主体差异,部门之间成本分摊、利益共享的机制不完善,实训资源没有充分共享,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投资效益不高。此外,由于受编制等方面影响,加之高职即将扩招百万,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普遍紧缺,尤其缺少从企业引进的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四、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产教融合试点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长株潭城市群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对夯实长株潭产业发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对超大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根据目前长株潭三市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三市做好产教融合试点,建议强化“一盘棋”思想,从体制、机制、平台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工作协调,构建各类发展要素融合平台,推动教育、产业、科技、人才、资本之间有序顺畅流动,破解长株潭三市融城过程中存在障碍与壁垒,为其他城市群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坚持高位推动,破除体制机制藩篱,探索统筹协调“润滑剂”

1.加强领导调度

一方面,强化省级层面统筹。建立省级主要领导牵头的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纳入省委省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策统筹;另外,省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将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考核评价重要内容,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引导三市人才流动与聚集。另一方面,要推进市级层面落实。按照“省统筹、市为主”的原则,长株潭三市要按照产教融合试点工作要求,结合试点任务提出相应工作方案,详细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2.加强协调推进

省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协调推进重大事项,依托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将试点工作纳入一体化发展共建共享范畴,定期研究工作、及时解决问题;长株潭三市要建立专项推进机制,组建专项工作小组,编制改革问题清单、政策清单,逐一落实。

3.加强政策研究

省级层面要针对政策缺失、机制不活、费用不足等堵点问题加强研究,在职教改革的政策架构下研究针对性措施意见,实现政策性突破,以制度化促进规范化。

(二)彰显比较优势,引导三市融合发展,创设协同共赢“倍增器”

1.完善规划机制

省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三市和省直相关部门,建立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规划机制,长株潭三市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开发、重大项目布局中,充分考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将产教融合发展作为基础性要求融入相关政策,同步提出可操作的支持方式、配套措施和项目安排。

2.优化资源布局

力调整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布局,省市两级联动,针对长株潭三市各自优势,按照“突出优势、差别发展、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资源向“三谷”集中,其中长沙市主要向“创新谷”集中,发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创新链的引领作用;株洲市要向“动力谷”集中,发挥交通能源类装备制造产业链的聚合作用;湘潭市要向“制造谷”集中,发挥智能制造、健康、养老和托育等领域的辐射作用。

3.规范运行机制

三市要统一出台关于产教融合共建共享的机制,积极推动政校园企互动、校园(区)互动、校企互动,鼓励在学校聚集区设立公共服务聚集区,包括大型公共实训基地、公共研发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公共体育运动场馆。

(三)强化政策保障,鼓励多措并举多方参与,探索共建共享“催化剂”

1.争取投融资支持

一方面,省里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落实“补贷债基购保”组合投融资支持,引导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投资基金;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自筹或联合相关企业共同组建跨企业培训中心,加强项目跟进协调服务。

2.大胆创新改革

要将承担试点任务、推进改革成效作为教育投入和项目布局的重要因素,建立激励改革的政策导向。健全改革容错机制,在明晰产权归属,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前提下,允许和支持试点城市、院校、企业按照“多方建、共同用、可负担、能共赢”的指导思想,大胆探索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开展先行先试。

3.探索多层次支持

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会同教育部门和院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支持三市各类高校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1-2个投入新模式,加大实训经费和购买实训服务投入,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对成效明显的地方和高校在招生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投资、学位(专业)点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积极动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改革,支持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出台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具体措施。

(四)突出先行先试,重点打造一批平台载体,构建产教融合“孵化器”

1.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围绕打造“三谷”,在长株潭三市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按照校企共建共享原则,优先满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家政、养老、健康、旅游、托育等社会服务产业人才需求。

2.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支持“双一流”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一批产教融合公共创新平台,推进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创新要素交叉融合,畅通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移和产业孵化链条。支持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打造全省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马栏山学院建设开放式校园(区)合作产教创新平台。

五、结语

推进城市群建设是未来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城市群发展关键要靠产业来带动,要靠教育和科技来支撑,要靠人才来建设。开展区域城市群产教融合试点,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城市竞争力,需要我们做好顶层设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需要我们大胆尝试、锐意创新,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才能推动城市群教育与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18],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引擎与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城市群产教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