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误区及对策
2020-01-05车国旺
车国旺
(衡水学院 经管系,河北 衡水 053000)
1 重点培养与大众教育
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这些创新创业项目面向大众的,是普惠性的。通过参加项目和竞赛,对于开拓创业思维、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担当具有很大帮助。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拥有30多个学生创业社团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设计和申报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并可享受学校提供的一整套资源作为创业支撑。学校此举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化率[1],真正使创新创业项目落到实处。同时,学生通过项目,既能加深课堂上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又能学习和锻炼新技能。
我国很多高校采用了项目制,但部分高校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把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当成是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把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培养明星创业项目、参加各种层次的创新创业比赛,以至于学校的很多资源都投入到了比赛上,反而忽略了将项目落地,忽略了成果转化,使项目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相较于提升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参加比赛项目获得成绩更容易凸显教育成果。此举虽然对于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如果把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都放在少数学生身上,这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会觉得创新创业教育与自己无关,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反感,从而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整体目标的落实[2]。因此为了保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3],探索建立起一套明星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的、均衡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2 专业创业与兴趣创业
创新创业课程正在经历着由通用型到专创结合型的转变,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4],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国家层面上讲,鼓励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但这并非是简单地将创新创业课程加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大纲”中,使其变成一门“专业课”。从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12大学科专业门类来看,有些门类具有很强的行业属性,如医学、艺术学等;有些门类具有家较弱的行业属性,如历史学、管理学等[5]。如果笼统地将创新创业课程与这些专业课程结合,这种全覆盖、全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因此,可以根据学科属性,实施差异化的专创结合模式,为学生未来创业奠定基础[5]。
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对于创新创业的促动作用,“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个性意识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认为:基于兴趣的创业,才是最理想的创业。《2019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也显示,以兴趣为动力的创业占比最高,达到三成以上。因此,如何根据“00后”大学生的特质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所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考虑到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质,形成“专业创业为主,兼顾兴趣创业”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
3 注重过程与注重结果
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不能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业知识培训, 认为其是一个重视结果的教育,是鼓励学生创业的教育,而创业首先想到的就是经商,最终把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了“全员经商”[2],而需要将其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教会学生创业,其目的并不是鼓励每个学生毕业后就去创业,而是要让大学生学会对机会的追求,要能敏感地意识到环境的变化;要学会在变革中转化和引入新方法、新理念;要通过这些学习,培养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督促其不断地学习。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满足学生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才能开辟出新的知识领域[3]。正如教育部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主任钟志华所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是“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6]。而不是简单地看学生们学完课程后创办了几个企业。
还有一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一个手段,将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对接就业[7]。虽然从政策设计上,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中来,但这不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的使命更多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发展永续地提供智力支撑。
基于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回到其“过程性、养成性教育”的本质,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重点。即使学生未来不创业,也可以用一种灵活而又富有创新性的方式去对待工作。或许在这种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方式中,会发现市场需求,产生创业的灵感,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这时创业也水到渠成。
4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
提到课堂主体,往往会想到完全对立的两个形式: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而一提到教师主体,人们便列举种种弊端;一提到学生主体,仿佛是看到了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明灯,对其大加赞赏。但是我觉得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对的。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并重,营造一个“老师和学生都有效参与”的“课堂双主体”的新的课堂模式。
教师是创新创业理念的推广者,而推广过程中的讲授必不可少。不能一看到或者一提到教师讲课,就一味地、偏激地认为这就是“灌输”式教学。如讲授中有学生参与,是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那么这种讲授对创新创业课程来说,更为有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可以提高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参与程度,毕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很多老师并非专职,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并非自己专长。鉴于此,要想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需要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参与课堂的能力。所以,创新创业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保障。同时,高校要重构教育场景,让教师成为校企、校地协同的先导,只有师资得到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得到升级,课堂才会有含金量。
同样,学生也应该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终归是学生。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重视学生的参与,才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任何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优劣终究是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处于各种教育模式的探索期,因此,寻找符合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5 结语
各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老师大都是传统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是从小学到大学在应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能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既不能依靠经验主义,按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对待,也不能奉行“拿来主义”,照搬国外高校的经验做法,而是要切实地根据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考虑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配套设施的情况,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