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全要素方案分析
——沈阳市元江街快速路工程全要素方案概括
2020-01-05史帝威
文/史帝威
1 概况
近年间,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设计理念已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进行了转变。
在城市道路新建及改造设计中应突出街道的人文特征,对景观环境、沿街建筑等要素有机整合,对空间景观环境设计整体塑造,设计范围也从红线内部拓展到其以外的沿街空间,关注对象从单纯路面拓展到包括两侧界面的完整街道空间,并建立协同机制。这是当今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趋势。
本文分析项目——元江街快速路工程位于沈阳市西北部,于洪区境内,工程北起沈马公路,南至二环路以南,长约4km。现状元江街道路红线宽40m,两侧绿化带宽各20m,外侧地块退线10m,建筑红线宽100m,现状为一板两带双向4 车道,机非混行。
元江街快速路的建设,交通层面将实现沈彰高速与二环等市内快速干道的快速连通,并且分流西江街等南北向干道交通压力。在城市发展层面,快速路建成后将加速推进丁香湖核心板块的开发建设,带动整个区域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元江街沿线自然资源丰富,水系丰沛,北有丁香湖,南临百里环城水系及丁香东湖;植物多样,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文化底蕴丰厚。
因此元江街快速路作为建设宜居城市理念下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应注重“以人为本”,体现街道的“安全、高效、特色、生态、活力、智慧”,从而实现街道有活力、空间有特色、交通有效率[1]。
本项目进行全要素方案分析,目的通过道路的新建和更新,达到以自然生态景观为特色,以水润城,以绿荫城的效果,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
2 改造内容
按照全要素设计的主要元素逐个分析:
道路系统:包括地面道路的改造和高架桥快速路的新建。
高架桥桥下空间:因为沈阳的气候条件、日照条件无法种植绿化,按照沈阳市多年的实践经验,利用桥下空间设置公共卫生间、环卫休息室、桥下停车场。并且利用桥下分隔带作为二次过街安全岛。
外侧慢行空间:按照更便民的原则重新分配路权,通过机非隔离带、人非隔离带以及阻车石的设置做到全线的机非分离、人非分离,保证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利用绿化带设置共享单车停放区。
地铁接驳空间:通过小型集散广场、口袋公园、风雨连廊的设置,以及对港湾车站位置的统筹考虑,打造高品质的接驳体系。
外侧城市空间:以现有的林荫绿化作为价值点,延展公共活动空间,或者园路一体,或者做口袋公园,形成人和自然共享的空间。
建筑前区:对前区的停车场进行梳理整合,侵犯绿线的收回作为城市共享空间,停车不规范的进行优化调整。
建筑立面:对沿街建筑的外立面、牌匾等进行统一整饰。
另外,全线设置智慧路灯、隐形井盖、城市家具等人性化便民设施。
设计范围是街道的整个U 型空间。全方位、立体地将元江街打造成一条多元活力景观大道。
3 方案概括
3.1 总体方案
本工程北起沈马公路,南至二环以南,全长4km。全线新建高架快速路系统,同时完善地面交通系统。
全线贯通双侧3km 慢行绿道,北接三环辅道绿道,南接百里环城水系绿道,串联3 个公园、4 个带状绿地,形成网络化慢道格局。
设计范围为U 型空间全要素。快慢分离,桥上为双向4 车道,体现畅通高效,桥下为双向6 车道,服务周边地区。充分贯彻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原则,两侧通过现状树穴连通以及新增加的绿化分隔带,实现机非分离,人非分离。
3.2 景观与慢行方案
在景观和慢行设计中着重体现街道与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根据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和其周边环境,将全线划分为水岸生态、融城活力、惠民共享、红色传承四个景观分区,幸福花园、共享花园、丁香东湖公园(改造)三个重要景观节点。
水岸生态区:在赤山路至橙山路路段,路西为丁香湖公园。丁香湖是沈阳最大的人工湖,水面面积3.1km3,风景秀丽,除供市民休闲外,还改善了沈阳西部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因此,设计将这一区域定义为水岸生态景观区,以绿色、悠游为主题,打造景色怡人的生态景观环境。
在赤山路路口处新建一处以丁香为特色的幸福花园,公园背靠丁香湖,布局以丁香花瓣的形态为骨架,用流畅的地面铺装线条和色彩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形成一处充满活力而且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拆除现状丁香湖公园与街道间隔离绿网,通过漫步道相连,使两个公园融为一体;同时将人行道引入公园,实现街道与公园的融合,提升出行品质。
融城活力区:橙山路至绵山路路段,以居住用地为主,道路两侧多为新开发住宅小区,路东有于洪区教育局幼儿园和丁香湖小学,人流集中。该区域以营造健康、温情氛围为原则,创造绿色慢行的人性化空间,重点提升该段街道的多功能性,激发城市活力,定位为融城活力景观区。
该段两侧绿带较宽,在绿地中增加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组团,丰富绿化景观层次;新建漫步道,行人悠游其间。在退线空间增设座椅、照明、垃圾桶等城市家具,将其打造为步入式休闲广场,为周边居民提供高品质人性化绿色服务空间,激发城市活力。
在学校附近采用文化铺装,设置城市书屋,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互动读书区,营造教育和文化氛围,品味书香,品味生活;为进一步落实服务品质,在小学门前设置风雨廊,提供遮风避雨的公共服务设施。
惠民共享区:绵山路至白山路段,两侧为大片开敞绿地,元江街地铁站位于此处,结合沿线地铁,有效整合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便利交通,为推行TOD 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该区域定义为汇民共享景观区。
在该区域道路西侧结合出入口集散广场打造一处共享花园,结合优美的绿化景观,设置休息、休闲设施。将路口处小火车移至公园内,成为一处铁路文化打卡地。道路东侧地铁出入口周边进行绿化提升,景观兼顾四季。开辟自行车停放区,实现与公交站、地铁站无缝衔接。
红色传承区:白山路以南,西侧原为丁香东湖公园,与丁香湖南北相望。该段主要以体现历史和爱国主义文化为基调,传承历史,传播文化,定义为红色传承景观区。
道路东侧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榆树,适当点缀花灌木,增加植物层次,在林间设置漫步道,行人在树荫中悠游。对现有破损围墙进行艺术化粉刷装饰,以展示爱国主义文化为主题,传承历史,提升街景文化品质。
3.3 海绵城市方案
依托城市道路的“滞、渗、蓄、排”功能,配建透水铺装、控制道路横断竖向。城市道路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本项目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道路横断竖向设计绿化带最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别坡向绿化带,绿化带平均下凹深度0.2m,蓄水深度0.15m,绿化带中设置溢流口,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
4 设计评价
对元江街快速路工程全要素方案的主要指标进行评价,具体包括:
4.1 交通层面
全线增设双向6 车道高架快速路4km,实现过境交通的快速通过,并对交通进行快慢分离,分流现状南北向干道交通压力;增设2 个立交节点,缓解地面信号灯岗的交通压力,并实现快速路网的连通;全线地面道路进行交通优化,由双向4 车道拓宽至双向6 车道。将路段地面通行能力由2400pcu/h 提升至3400pcu/h。
4.2 人居环境层面
共提升53400m2街侧绿地景观,绿化率由27%提升至48%;将慢道面积由17800m2增至30260m2,其中新增8900m2园路一体漫步道;新增2 个地铁空间口袋公园;新增立交空间为景观节点1 个;新增城市文化节点2处;新增共享单车停放区20 处;通过海绵城市设计,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升为70%。
可见,元江街的全要素方案在优化了城市交通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了以自然生态景观为特色,以水润城,以绿荫城,打造绿色宜居的人居环境的整体效果。
5 结语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过去几十年,沈阳市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解决了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但同时也给城市街区活力、历史人文传承、城市安全出行带来了压力和挑战,迫切需要推动道路向街道进行“人性化”的转变。
对于道路工程设计者来说,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和沿线建筑等诸多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街道空间。活动的行人、运动的车辆、流动的空间共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街道生活。应以“以人为本”的“街道全要素设计”理念对待每一条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