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办好普通理工科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若干思考
2020-01-04郭纹
郭纹
【摘 要】 办好品牌栏目,是办好高校文科学报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面对种种弊端与困境的普通理工科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主要举措之一;品牌栏目的特色,还应结合本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结合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以构建。
【关键词】 普通理工科学报;社会科学版;品牌栏目
一
高校学报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统计,高校文科学报有1300多家,每年刊载论文不少于18万篇。在这些高校文科学报中,除少数重点高校学报外,高校文科学报的主管、主办制度造成了学报所谓全、小、散、弱的特点,也造成了普遍性的“同质化”特点,这一特点尤以普通理工科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为甚。其具体体现形式有:
第一,在栏目的设置上,普遍以各种学科作为栏目设置的依据,如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分属于这些栏目下的文章,大多为两到三篇。
第二,这些文章的作者均为普通的高校教师。这是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报,在现行的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内,均为非核心的省级学术期刊。无论从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而言,还是从高校学术考核的计算标准考虑——高校现行的科研考核体系中,刊载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与刊载在非核心的省级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其分值悬殊甚大,在老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中有着本质性的差别。如晋升教学科研型的副教授,没有核心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是被一票否决的,这些,都是高校中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正因此,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的老师,更愿意把自己的学术文章投寄给核心期刊。而在这样的对学术期刊级别划分的标准中,普通理工科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因为反映的是普通理工科高校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是该校非主打专业的学术研究,所以,就更被作者和读者作等而下之的看待。如此一来,便造成了普通理工科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作者,在学术能力上,更加偏弱。
第三,文章内容的分散。文章作者学术能力的偏弱,造成这类学报上刊发的文章,在学界学术影响力普遍较小。
第四,发行方式多为纸质版,更多地是用于各高校之间的互换,受众面很小。而其在知网等学术媒体上,虽然受众面在理论上是宽泛的,但由于其在学界的学术影响力偏弱,所以,做文献检索的学者,大多不将其作为主要的学术支持予以阅读、采用,从而在事实上,造成了这些文章的学术影响力大打折扣。
第五,在经营上,这些学报编辑的薪金、办刊所需的经费(如稿费、印刷费等等)普遍由主办的学校全额负担,这是造成这类刊物的编辑危机感不强、变革性不迫切、只求维持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
面对弊端,为了改变现状,这类学报的学校领导特别是编辑们还是付出了许多的努力的。概而言之有如下种种:
第一,用有目的地组织重点作者、重点文章的方式,重点打造个别文章,并以这些文章为实现方式,希望在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的目录索引部分得以出现,从而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但此种举措,对大规模改变此类学报文章的整体水准并不现实。
第二,用加大每篇文章长度的办法,减少文章篇数,从而试图提高所刊发文章的引用率和转载率,以应对上级的考核,甚至还试图以此使自己能够进入核心期刊的行列。但作为普通理工科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受作者来源及经费支持的限制,此种举措,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在某些高校对学报采取经费限额以逼迫其进行改革的压力下,这些学报用收取版面费用,并通过采用小字号增加刊发字数以提高版面费用的办法,试图以经济指标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但此种举措,大多对该学报造成了极大的学术信誉的下降,实在是得不偿失。
纵观种种举措,笔者认为,有意倡导并强化品牌栏目的建设,是行之有效获得了实绩值得大力研究并有着大力推广的空间的方法。
三
高校学报的品牌栏目,一方面是以其高质量的文章造成了其强大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该栏目持之以恒地出现,造成了读者的关注,使之“通过浏览学术期刊去了解并判断最近一個时期的学术热点”。从实际取得的效果上看,确实如此。譬如:2007年《财经问题研究》策划了“理论研究”栏目,遍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著名经济学家为其撰稿,一期一篇名家专稿。如此重磅出击,引起很大的轰动效应,社会反响巨大。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创刊60年来,专业特点日趋显著,近年相继开办了“人文学科世纪回顾与展望”“审美文化研究”“史学新论””国学研究”“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宪法国家与公民社会”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品牌栏目,2011年该刊荣获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期刊奖”的荣誉,成为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唯一获此殊荣的刊物。《海南师院学报》及之后升级的《海南师大学报》,多年来开设“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栏,使这一专栏成为了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文科学报的品牌专栏,极大地提高了该学报在学界的知名度。《江苏大学学报》的“赛珍珠专题研究”专栏,依托将赛珍珠视为其金名片的镇江市的支持,使该专栏获得了极大的学术效益与社会效益。《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的“东北史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的“高丽学研究”、《渭阳师专学报》的“司马迁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的“编辑学研究”等特色栏目都对该学报学术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实际效用。
四
虽然上述品牌栏目设置成功之实例多为重点高校学报,但这并不影响普通理工科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将其作为成功的经验而给以汲取与学习。虽然这类学报所开设的专栏的学术影响力在广度与深度上不及前述重点高校学报所开设的品牌专栏,或者在预期目标设置上,与前述重点学校学报不具有可比性。在植物生态上,个体高耸的百年乔木与群体性的灌木丛各有各的存在价值,二者并不具有可比性。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没有群体性的灌木丛,个体高耸的百年乔木也不能够单独生成。同样,在高校文科学报生态上,各个专栏有着各个专栏服务的特定对象和其特定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诚如一位学者曾经指出的那样:“的确有一批学术期刊创办了一些特色栏目,刊发了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但由于它们所在的不是从业人员众多的领域,数据库统计数据并不高,但……它们的贡献,总有一天会得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更多人的认可和尊敬”。
普通理工科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品牌专栏的设立与构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重点考虑:
第一,与本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相辅相成。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结合本校实际的重点学科,该高校学报的品牌栏目的建设,应该与该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本校的支持,才能更有成效地得到本校学术资源的支持,也是该学报服务本校应尽的职责。在开设这一专栏时,应该在该专栏有重点地组织这一学科在国内具有相当的研究成果的学者的文章,依靠他们的文章,有效地提升该校该学科及该学报在国内这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如果能够将这些学者的文章与本校该学科老师的学术文章编在同一个专栏里,无疑对该校该学科老师在学界影响力的提升与实际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有效的举措。为了开办好这一专栏,编辑部应与该校的重点学科合作,有目的地邀请国内这一学科的学者来学校作讲座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品牌专栏的设立的。
其二,与本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机地结合。普通理工科高校多为行业性特点明显的高校,如工程技术学院、矿冶学院、能源学院、纺织学院等等。普通理工科高校又多为地方性高校,该地方性又是作为全国重点高校所不能完全覆盖的。在全国高校普遍重视应用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社会的合作、开门办学的高校改革的大趋势下,无论是“双师型”的师资建设,还是重视与企事业合作、以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改革,以教学内容改革服务社会现实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它们都给了普通理工科高校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可能与需要。在这种结合中,以与本校专业密切结合的该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该学校学报品牌专栏建设的内容,无疑会使该专栏的建设获得直接的社会效益与学术效益,也是该学校通过该学报的品牌专栏辐射到该省、该行业实际的有力途径之一,甚至可以使该专栏具有该行业“智庫”的性质,从而在学校与该行业的双向支持下,使该品牌专栏获得符合新时代、新学科发展的成功。
总之,品牌专栏的设立,势必打破该学报所曾经有过的面临该学校各个学科一律平均相待的平衡局面,甚至带来各个学科利益上的冲突。同时也给学报的编辑在编辑素养上带来新的挑战,等等,这些。设立品牌专栏虽然会面临很多新问题,但是,惟有改革,并在改革中予以健全与完善才能带来普通理工科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的生机与新的活力,这却是不需再赘言的了。
【参考文献】
[1]巴红静.后媒体时代高校文科学报的选题策划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4):81-83.
[2]刘曙光.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改革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3-81.
[3]杨海文.论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的内功与外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3-119,128.
[4]彭骥鸣.论高校学报专业化与编辑学者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31-33.
[5]蒋重跃.新时代中国人文社科期刊发展的新思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2-29(012).
[6]潘亚莉.地域文化与高校文科学报品牌建设初探[J].出版广角,2015(8):44-45.
[7]黄琼.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能力要求与提升途径探析[J].传媒论坛,2017(12):134-135.
[8]张小红.高校新型智库和文科综合性学报协同发展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9(6):79-83.
[9]吴守凤.21世纪高校文科学报建设的思路[J].丹东师专学报,2000(2):95-97.
[10]陈小诗.论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化发展之路[J].闽江学院学报,2013(4):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