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从自己开始 向明中学
2020-01-04高梓安
高梓安
《汉语大词典》对“善良”的解释为“和善,心地好”,我认为“善良”的本义不仅仅只局限在一种想法、一句言语或一种表情,还应该有更高层面的付出、贡献之意。对于一个能力有限、身处困境中的人而言,还能保持对善良的坚守,那是值得尊敬的;而如果有能力帮助他人却面慈心狠者,那绝非良善之辈。
仁慈,有时并不代表善良,如慈母多败儿;严厉,有时并不代表不善,如严师出高徒。评价善良与否,不能不看结果。有时,善良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被大众所接受,但这种代价却往往很沉重。
中国古人有言“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因为这“嗟来之食”在施“善”时,那种高高在上,趾高气扬之态,使“善良”变了味,让接受善意的“可怜人”失去了尊严。看来,善良首先应该具备在理解他人的前提下予以尊重,否则,你的为善之举就是伤人之举,就成了莎翁所说的“伪善”了。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无知的人是没有资格行善的。因为无知的善良只有善的外衣,却缺少良的内核。无知即无德,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善意的石头铺成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妇孺童叟皆知的寓言“农夫和蛇”“东郭先生”中的两位主人翁应该就是这一类情况,不辨是非,不明事理,对“蛇”和“狼”的本性认识不足而对之行善,其结果只能是一种悲剧,表面上看是因“善”而“悲”,其本质是因“愚”所致。这种连自己命运都把握不了的所谓“善良”人,如果让他去管理一个单位、治理一个国家,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善良是让人自取灭亡的话,这种善良就是懦弱、愚昧的代名词。
由此可知,善良如果不与智慧携手并行,那就演变成了网络上定义的懦弱、愚昧。善良中的智慧因子是保证善良之花开放、善良之果丰硕的前提。
一如拥有理想而没有行动,理想就会变成空想一样,没有能力的善良,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善良重在行善、为善。即便是口头上的善良,也需要以知识为前提。社会发展到今天,发達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如何解开他们内心的郁结,并不是一个山野村夫可以做得到的,而是需要专业知识支撑的。更不要说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可怜人”所需要的金钱、物质和科学技术层面的支撑。即便是授人以“鱼”,解人一顿之饥,你自己也得有足够的“鱼”;如果我们要行“大善”,造福一方,那就得授人以“渔”,那就需要丰厚的实力了。就此而言,用知识武装自己也是善良必不可少的,否则你想付出,想奉献,想做个善良的人,都无能为力了,也只能想想而已。
在我看来,善良的内涵真的很丰富。它是言语、智慧、德行的有机融合。
行善,从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