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冬”道“至”

2020-01-04刘鹏飞

醒狮国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岁甲骨文区别

刘鹏飞

看到“冬至”这个字眼,人们就迷惑了,冬天不是早就到了吗,怎么才“冬至”呀?古人对“冬至”的解释,与我们如今的字面理解,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先说“冬”字吧。“冬”,四时尽,这已经是“冬”的引申义了,我们祖先造“冬”字的时候,就是表示“终结”、“结束”的意思,不含季节之义。这我们从“冬”字的甲骨文字形中也能看得出来。“冬”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在一段绳子的两端各打一个结。“冬”字的寒意是到金文的时候,“日”被一个东西包裹了起来。阳光减弱了,还哪有温暖可言,不是冬天到了吗?真难为了先人们一片苦心。

至于我们现在的“冬”,是小篆时才出现的,古人也许感到,包裹住太阳不一定是冬天,春夏秋的阴天也没有太阳呀,于是他们就把金文中的“日”字去掉,又在下面添了个“仌”,“仌”在古代就是“冰”字。这一下没说的啦,结冰的天气总该是冬天吧。古人的认真劲真让人敬仰。

“冬”专门用来表示季节了,古人又造了个形声字“终”字表示“结束”、“终结”,这就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古今异字。“冬至”过去一周左右,就是一年的结束“元旦”,月到头年到尾,“终结”也好,“结束”也罢,都有一个“结”字出现,正像我们农历的“冬至”与阳历的新年连在一起一样,也许这是一种巧合吧,反正是到了绳头绾个扣的时候了,当老板的给人家结结工钱,做生意的给人家结结货款,当领导的也写一个小结,准备新年的述职报告吧。

“至”,从古到今都有“到达”之意。它的甲骨文上面是一支倒着的“矢”,也就是“箭”,下面是个“一”,表示地面,意思就是射来的箭落到了地面上。《玉篇·至部》里说:“至,到也。”《诗经》里也说“如川之方至”,就是“像河流将要到来一样”。这与我们今天的意思和用法没有多大区别。但“冬”“至”两字连在一起,不能只认为是冬天到来之意。

冬至,与二十四节气中其他的节气一样,是个纯粹的天文和历法的概念,与冬天刚刚到来没有多大关系。《三礼义宗》是这样解释“冬至”的:“(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吕氏春秋》也说“冬至”是“日行远道”,就是太阳离我们最远的意思。

就是用现代天文学的话语来说,冬至日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一天,对于处在北半球的中华大地来说,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是我国接受太阳最少的一天。从此以后,夜消昼长。

在中国人的宇宙哲学里,天地万物都是分阴阳的,地为阴,天为阳;夜为阴,昼为阳。也就是《淮南子》所谓的“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则日短而夜修”。冬至是昼夜长短交替的日子,正是“日短至,阴阳争”的时候,所以它要求冬至这天要“君子齊(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阴阳相争,天地不稳,要求人们要修身养德,谨言慎行。《白虎通义》上就说冬至日要“休兵、不兴事、闭关、商旅不行”。所以古人对这一天格外重视,有“冬至大于年”之说。就是上学的学生这一天也要放假,至今民俗里还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的说法。

冬至这天,普天同庆。《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这一天与过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大家互相走动,“提筐担盒,充斥道路”。还要“履长”,即对长辈表示礼敬之俗,《太平御览》:“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醉翁谈录》里还记载了冬至守夜的习俗:“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从下面一首民歌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冬至的热闹景象:“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冬至皇帝祭天荐太庙,老百姓祭祖。《周礼·春官·神仕》:“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中华全国风俗志》也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之说。还有冬至这天北方人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等习俗,这些都与春节没有什么区别。白居易就把冬至称为“小岁”“新岁”:“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所以说古人“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编辑/徐   展

猜你喜欢

新岁甲骨文区别
新岁乾坤满春光
归来人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替换
最“萌”甲骨文——心
甲骨文“ね”字应释为“書”字
AM2+和AM3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