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引领 课堂叩问

2020-01-04丁家顺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9期
关键词:读题作文题文本

丁家顺

2020年高考语文I卷是新高考背景下一套富有特色的试题,它具备时代特色、生命底色和生活本色,也不乏文化亮色及语文的秀色。文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语文教师,并不能止于分析考生考试的心情,更应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从考点到感点、从考场到课堂、从阅读到写作的深度思考。

强化整体阅读,优化鉴赏领悟

阅读理解实质上是一个文本信息接收处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综合性语言思维能力进行检测的手段。无论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还是考查学生对作品情节手法和作用的分析能力,其间都有一个感知体验、梳理探究的过程。时下热议的“整本书阅读”“一类书阅读”或者“群文、篇文阅读”,大都是以整体感知、情境体验为前提,以梳理探究为焦点开展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获得感知型、梳理型、探究型阅读体验。

以2020年高考语文I卷阅读题为例,先看看论述类文本(《“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阅读,整体感知全文不难把握文中以三个观点为支撑展开论证:一是“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二是“‘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一种社会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三是“‘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是孔子的‘仁学”。三个论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理清了这样的脉络,然后读题检索信息,取要对接,通过比较筛选是不难找出正确答案的。

再看实用类文本阅读,整体感知,发现三则材料的主话题同为“新基建”。材料一(《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重点介绍“何为新基建?”;材料二(《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重点介绍疫情背景下的新基建;材料三(《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则侧重介绍新基建的远景目标。三则材料看似非连续文本,实则彼此关联,逐层递进,这也是此类文本阅读的一大特色。有了这样的感知后,再来解答第六题(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就会重点关注材料二,从而化繁为简,整合作答。

又如文学类文本阅读,海明威的小说以乔治和尼克的滑雪情境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力与美,体现了友爱、和谐、健体和实践全面发展的教育激励机制。学生在鉴赏领悟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在“文本的整体把握”“形象的个性剖解”以及“题干的精准审读”三个方面出现偏差。如在审读第9题时,往往容易忽略题目的指向性和提示性,只能读题“核”,却不能读题“指”和题“示”。考生很容易答出“情节”和“效果”,但题干中海明威对冰山理论的阐释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句子,“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这是一個提示语,“水面”的情节是“滑雪情境”与“话别期待”,那就不能忽略“水下”的部分情节,不难想象它可能包含滑雪之外的人物活动、情趣等。有的考生或许能想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这是可圈可点的。当然,这“水下”的内容也可以定义为尼克与乔治滑雪运动背后的那种“愿望”“不舍”与“怅然”的个性化心理。但考生在回答第8题“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时,千万不要用对二人滑雪行为细节的描述来取代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概述。另外,在整体把握文本方面,考生也要注意,应在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情境体验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如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一诗中,“春城醉期”“下帷裁遍”“郢岸百蕙”“商崖秀芝”“栖野鹤笼”“山僧施饭”及“江花满枝”“医重瞳健”等情境,展现了诗人在诗词酬和中寄予的珍惜友谊和健康、崇尚教书育人、展望美好人生的深情厚谊。

综上所述,在整体阅读和鉴赏领悟实践中,一定要关注题目的任务指令,在整体中把握要点,在细微处凸显亮点。既要看明白、想清楚,又要答精准、写规范。

细化任务写作,深化核心素养

近年来,似乎仍有不少语文课堂在用任务驱动作文。事实上写作就是一个执行任务指令的过程,只不过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提供多方角度、多元情境、多向思维让考生去辨别、去思考、去选择。那种人云亦云、移花接木、圆点聚焦、远离个性、开放思维的虚浮文风已经不顶用了。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思想、有情趣、有语文味道,也是具有针对性、思辨性、发散性和实践性的任务驱动性作文。考生在审题时首先得解读材料,把握不同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特质,这里就存在一个作文任务指令的度量把握问题。一个故事,三个人物,共同的情怀与使命,不同的情趣与选择,都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厚重与璀璨。在写作实践中,皆由任务指令来关照,考生必须读题“指”、读题“核”、读题“示”、读题“辅”,量化任务指令,方可作出选择,确定立意。

如2017年全国I卷作文题要求,“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写作任务量化指标。像今年的作文题中“你对哪个(人物)感受最深?”实际是量化了审美对象和写作任务。因此,细化任务作文指令也是要下一番“绣花功”才能布一局“精准棋”的。那么,怎样才算立意“精准”呢?这里仍然涉及一个对材料的整体感知问题: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代?或是什么情境事理?然后才是根据要求择角立论。

那么,考生若谈敬业奉献或努力奋进到底好不好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大话题目材料、泛化核心价值的选择,容易导致不够精、不够准。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春秋时代,鲍叔牙在诸侯争战、血雨腥风里察觉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道理。这正是先国之急而后私利的大我之格局,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我之担当;也是知人善任、“合纵连横”的大我之智慧;更是因利乘便、弃嫌荐贤的王者之道。由此,考生们联系当今革命文化、时代楷模以及合作共赢、民族复兴的主旋律当然是恰当的,但从议理考据的逻辑思维上来看,不能简单地罗列诸如排雷英雄杜富国或最美逆行者甘如意等人物事迹。

当然,在精准立意上下一番“绣花细功”后,谋篇布局上仍要关注题目的时代背景,链接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考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民族复兴的时代;也是一个后浪奔涌、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青年学生,当然要树立理想,担当起时代的责任;作为高考作文时,理应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主旋律。因为语文本来就是生命的、生活的、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属于社会的、时代的、人文的。因此这道题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素养的考题。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所共有的家国情怀,就是很好的明证。因而考生要从细处入笔,缜密为文,这大概就是“细化”之内涵吧。

总之,考生在审题立意、确定角度时,可以有如下的思路:理解材料,关注提示,明确要求。在谋篇布局时,首先应剖解材料,其次是造句破题,再次是拓展发散,但这一步不能脱离材料、信马由缰。

诚然,今年的作文题不像演讲稿那样激情澎湃,也不似家书般温婉细腻,但其思维的宽度、广度与深度是显而易见的。考生在立意上可以推陈出新,在议理上可以纵横捭阖,在辞章上可以俗中显雅,在结构上可以平中见奇,笔者认为这就是高分作文的模样。

责任编辑/潘静娴

猜你喜欢

读题作文题文本
心爱的读题猫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