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
2020-01-04朱爱国
朱爱国
用什么目标定位来凝神聚力,是一个全局性、方向性问题。既要考虑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发展地位,又要考虑历史进程中的现实方位,构建纵横清晰的坐标体系,推动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第一,回顾历史看教育。全面总结分析“十三五”教育规划实施情况,明确哪些好的经验做法能予以传承发扬,明确哪些短板需要补齐补足,明确哪些重大项目需要延续收尾,明确哪些发展目标不能如期实现需要提升加劲。底数清才能心有底,情况明才能方向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任务,体现规划的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应该说,“十三五”以来,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推进教育优先优质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主要指标基本完成。目前全省已经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正迈向普及化,教育总体发展处于全国中上水平,教育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就是湖北教育事业的基本面,也是“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坐标点。
第二,研判未来看教育。教育“十四五”规划主要谋划2021-2025年的教育发展蓝图。研制教育“十四五”规划主要是2020年。2020年是“两个百年”交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规划”衔接(“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要胸怀“两个大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入分析“十四五”期间全国、全省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抓住若干关键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和实施办法。总体上讲,未来五年是为2035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深厚基础的五年,要将2035年教育现代化目标分解细化,明确“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内涵式发展、高质量转变,为2035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好基、开好局。未来五年是制约教育发展结构性矛盾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既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还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未来五年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的五年,要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未来五年是教育体系和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有效对接的五年,要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为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厚植新优势,不断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匹配度和贡献率。
第三,站在全局看教育。教育发展不仅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状况,关键要看大环境。要加强常态化、全局性、前瞻性调研,把湖北教育发展放在全球格局、全国大局、全省布局中考量,立足湖北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好事关教育长远发展的重大思路、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总体谋划,为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湖北既要立足国情和省情,大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解放思想,积极跟进,以国际视野、全局眼光、更宽格局来谋划教育,努力办出更高水平、更为开放的教育。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受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甚至萧条风险,我国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势必放缓。这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来说,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会有很大机遇。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来看,乡村振兴、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新基建等国家战略对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战略为教育持续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湖北教育要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努力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建设教育强省的大局来看,“十四五”时期,“建设教育强省”依然是一个导向性战略目标,既要凝神聚力,朝着教育强省的大目标迈进;又要加大力度,在提升教育强省的含金量和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第四,跳出教育看教育。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以全球视野、全局观点、长远角度来思考和研究未来五年教育改革发展,将中央精神、省委部署落实到“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度安排等各环节。
要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厘清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什么新的需求,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创意人才、创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研究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思考教育如何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了解教育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定“四个自信”。要研究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看看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结构提出了哪些挑战。
总之,要从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又要从国际、国内、省内的横向来谋划“十四五”时期的教育目标定位,切实提高目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要树立历史大局观,把湖北教育放在历史的纵深中统筹设计,传承好过去,把握好现在,谋划好未来;要树立整体发展观,把湖北教育放在全国的战略布局中、全省的经济社会大局中精心谋划、科学部署,做到全省一盘棋,面向每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个方面,固底板、补短板、扬长板,鼓励地方制度创新,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要树立科学教育观,尊崇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要树立大教育观,把整个社会变成教育场,把每个相关者变成教育者,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构建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教育生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實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湖北推进疫后重振、实现浴火重生、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略机遇期,是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深厚基础的奠基期。科学编制湖北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湖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大局,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湖北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把湖北教育融入国家、区域和湖北发展战略,在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中思考谋划,以高质量规划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着眼全局,找准湖北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
一
项目是投资的重要载体、发展的重要依托。历次教育规划都部署安排了一系列重大项目,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2020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转折性意义的年份,很多重大项目工程都是以2020年为结点的,延续性项目不多。因此,2020年既是许多历史性任务收官结账的重大时间节点,也是统筹谋划孕新机开新局的重要历史起点。要科学分析“十四五”时期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细致深入地做好各类教育需求的预测,布局一批打基础、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与项目,统筹谋划一批重大政策措施和改革开放事项,争取一批具有全国性作用、跨区域影响、形成带动示范效应的标志性重大工程。
第一,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面落实城镇居住小区配套园建设,确保每个乡镇有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创建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力争2025年全省40%的县实现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严格控制民办幼儿园收费过快增长,对享受政府补助的民办幼儿园实行合同约定最高收费标准。足额落实公办幼儿园每生每年5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生每年200元的财政拨款标准,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提高保教质量,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补齐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短板。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全省50%左右的县通过国家督导认定。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全面实施“三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底部攻坚,支持每个县(市、区)新建一所标准化小学或初中,每个乡镇改扩建一所标准化小学或初中。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学校联盟等办学模式改革,建立以强带弱、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四统一”,即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第三,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探索发展综合高中,探索普通高中由分层办学向分类办学转变。推进普职融通,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外县市普通高中基本建设的支持,支持每个县(市、区)至少改造1所薄弱普通高中。加强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有效解决普通高中超大规模学校、“大班额”和历史债务问题,按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足额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适应新高考要求,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推进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等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建设高水平院校方阵,实施好“双高”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国际有影响、国内创一流、具有湖北特色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群。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高水平专业平台,引导全省职业院校做好专业设置,依托优势特色专业,打造骨干专业群。打造高水平教育质量,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大力推进“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实施高水平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国家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湖北职业教育赋能提质专项行动计划”,促进高水平高质量就业。
第五,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部分省属高校进入国内特色高水平大学行列。继续实施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着力加强重点医学院校和重点师范院校建设。积极推动湖北大科学装置建设,打造多领域、多类型、协同联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按照“一校一策”推动落实“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打造一批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集群,办好一批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六,推进教育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构建系统完备、层次合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加强以宪法为重点的法治宣传教育。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推进校园安全管理和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实现“3个100%”目标, 坚决杜绝“校闹”行为,着力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完善各类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和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类教育生均拨款标准,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省级教师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和職业院校教师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县管校聘”改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及教辅、安保、校医、后勤保障服务等人员聘用问题;深入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荆楚教育名家”2.0培养计划,培育一批荆楚教学名师、荆楚技能名师、荆楚思政名师和荆楚教育名家。实施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行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推进高校“楚课”联盟建设。提升教育研究和科学决策水平,打造一批新型高校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
总之,编制“十四五”教育规划,预设重大项目和政策举措,要做到“四不”。一是全面不漏点。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到,突出重点但不能漏了要点。二是传承不跳跃。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立足湖北省情教情,既尽全力而为又量实力而行,与时俱进、梯次推进、循序渐进,确保各类教育有序、有力、有效地发展。三是创新不出格。既大胆假设,又小心求证,实事求是地选择好可行路径和务实措施,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脱离实际难以实现的目标,不做财力难以兑现的承诺,不搞“寅吃卯粮”的工程,把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四是对接不重复。对接国家和湖北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接国家和湖北“十三五”教育规划,对接国家和湖北省教育现代化2035及五年行动方案,把握好2020、2022、2025、2030、2035等时间节点,正确处理好巩固和提高、完善和创新的关系,既避免大起大落,又避免重复照抄,传承创新,推陈出新。
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地谋划重大政策项目
二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生命力。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一定要突出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如何突出特色?内部的精耕細作当然重要,但更应放宽视野,在大格局中推动教育整体发展,提高教育综合实力。
第一,资源供给共建共享。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立县域内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的帮扶机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镇村一体化,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现抱团发展、整体提高。大力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依托楚天云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接湖北大数据行动计划,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
第二,区域协作融合融通。为适应国家区域协作政策的调整,湖北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也要“合纵连横”,通过结对、联盟等方式,打造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要积极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建设,推动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校联盟,支持在鄂高校与城市群其他高校在学科联建、教师互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科学研究等方面深度合作。进一步落实《赣湘鄂三省教育合作协议》,推进“中三角”教育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深化“华中七校联合办学”(又称“武汉七校联盟”),支持“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武汉南湖十校联盟”、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个高职教育联盟合作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打通校际和领域壁垒,激发整体活力。
第三,公办民办互补互鉴。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健全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的合理流动机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派到民办学校支教的公办教师,其原有的编制、档案关系、工资和社会保险等保持不变,支教期满,回原单位任教,工龄和教龄连续计算。教师编制相对宽裕的地区,可安排一定比例的公办教师带编到民办幼儿园和民办基础教育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其公办学校教师身份不变,教龄连续计算,年度考核结果记入人事档案。允许公办高校教师经所在单位批准,在民办高等学校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支持公办学校退休领导干部或教师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学校报备后,发挥自身经验优势,到民办学校担任院(校长)、董事(理事),参与民办学校管理。支持综合实力较强的品牌民办学校兼并或委托管理公办学校。
第四,教育经济共生共荣。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要推动教育和经济双向驱动、互为支撑、融合发展,实现共生共荣。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创新溢出效应,为创新创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高质量建设高校创新园,推进校区与园区深度融合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护理、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烹饪、电子商务、物流、建筑施工、现代农业等社会紧缺急需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着力发展智能装备行业和智能产品,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要继续实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加强省部共建,推动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贯通融合。要引导高校不断提升区块链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区块链技术突破和有效转化。加快推进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所有权改革,提高个人持股比例。一方面,提高“钱变纸”的能力,努力产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提高“纸变钱”的能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更好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