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蔡家堡
2020-01-04王海洲
王海洲
与漳浦湖西盆地赵家堡的“皇室血统”相比,平和山格隆庆蔡氏家族谦卑地把安身立命的家园称为“平民之堡”。如果说素有“五里三城”之称的赵家堡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那么蔡家堡则以其独特的“畚箕型”赓续了约八百年的农耕文化。
暮春时节,柚都洁白的花海基本不见踪影,唯有浩瀚无际的醉人新绿令人心旷神怡。举目四望,山野春意虽浓,但我无意赏景,一心向往那个几近被遗落的神秘古堡。
汽车拐进不起眼的村庄,最先扑面而来的是古朴的气息,而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蔡家堡已然被现代民居隐藏,幸好有鲜艳夺目的标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引人入胜。瞥过标语墙一侧,清晰可见古巷沧桑,石径幽深,一串串印有蔡家堡三个大字的红灯笼为古朴增添了几分喜庆。瞬间,古堡的神秘越发令人思绪万千。
抵達与古堡一溪之隔的柚幻景区,仿佛刹时从宋朝穿越到现代,景区风光让人目不暇接。欧式风情田园木屋鳞次栉比,如童话般梦幻。淘气堡儿童乐园欢呼声四起,萌娃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恐龙岛的奇幻冒险颇有几分侏罗纪世界的味道,小萌宠的灵动可爱让游人不时驻足。而花山溪水上自行车、摩托艇等亲水游乐项目则可让人洗去一身疲惫。这些,孩子们乐此不疲,而我觉得索然无味。
只身沿着古堡城墙脚下的石径踱步,满眼都是跨越时空的岁月痕迹。石头砌筑的地基,斑驳厚实的青砖墙体,古旧的窄小门窗,红瓦双坡面的硬山顶屋顶,与土楼颇有几分相似。由于年代久远及自然灾害等原因,有部分城墙和房屋不同程度损坏,经多次修补,特别是分家到户之后,便出现了不同材质的墙体,样式各异的门窗,就连城墙上的射孔也已模糊不清,甚至长出了灌木和杂草,沧桑感十足。
来到古堡主城门,城门石条门匾上“蔡家堡”三个大字赫然醒目,楹联“卜居牛蹄地,千秋伟业,子孙牛气冲天;筑楼畚箕状,百般奥秘,游人纷至沓来”读来意蕴深远。村里八旬蔡姓老者告诉我,他们先祖七百多年前选择这块东高西低的“卧牛”之地繁衍生息,不单相中了四面环水的风水,而且看中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整座古堡坐东朝西呈“U”字型,如同畚箕,三面闭合,开口在西。这种打破民间建筑坐北朝南惯例的风格顿时充满传奇色彩。
穿过城门,墙上四幅图概略介绍了蔡氏第一祠、绍庆堂、蔡家堡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让人好生好奇。“蔡家堡四面环水,村庄东高西低的‘牛蹄状地形,选择在西侧开口,主要为了防范水害,实现‘天人合一;古堡几个大门前均建有神庙, 西侧‘畚箕开口处有蔡氏宗祠,南门有福德正神伯公庙,东门有福德正神伯妈庙,代表祖祖辈辈祈盼神明护佑安居乐业……”提起古堡的神奇传说,随行老者如数家珍,脸上满是自豪。尤其是谈到“王爹”信仰之谜、“走水尪”的祈盼和武狮馆传奇这三大民俗文化时,老人更是眉飞色舞,画面感十足,让人浮想联翩。
有别于聆听讲述后对古堡神奇传说的想象,展览馆里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村史馆、堡上书屋、农耕馆和乡愁馆各具特色、脉络清晰、图文并茂。农耕用具、旧家电和日用品等,依稀把古堡过往生活画面栩栩如生呈现在眼前。“爱武山”女民兵排和上山下乡知青,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书写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革命精神特别振奋人心。花山溪上那座古朴的“爱武桥”的由来,也在展览馆里找到了答案……
夜宿花山溪畔,望星空苍穹,听溪水潺潺,闻蛙鸣鸟唱,一阵清风徐来,随古堡一道悠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