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途径和方法

2020-01-04林晓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途径方法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林晓燕

摘 要: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也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方法,根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实现教学课堂和德育教育的统一。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目标。为此,笔者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为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途径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29

在小学阶段,语文属于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开辟德育渗透的新路径,采取全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有效的道德熏陶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从而健康地成长和学习。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将德育知识传递给学生,能促使学生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这也是语文教育渗透德育元素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充分挖掘各种情感元素、人文元素,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也因此,德育教育能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

2.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属于一门语言类学科,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语文学科具有启发性、人文性的特点,如果教师能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在课堂上充分渗透德育教育,那么语文学科就能发挥出巨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3.促使学生获得个体化的发展

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受到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限制,容易产生思想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從课文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德育元素的课文,教师要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挖掘其中的内涵。不仅如此,教师也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三年级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了一个村庄消失的故事。在课上,教师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短视频课件,让学生了解该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时,教师再提问学生:“村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样一来,便加深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这种方式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

2.从朗读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朗读文章,能够抒发情感。教师可以从课文朗读入手,渗透德育元素,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五年级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情感元素。只有通过大声朗读,学生才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让一位学生朗读小金花的台词,另一位学生朗读大娘的台词,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中国和朝鲜人民的伟大友谊。

再如,五年级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表现了千万人民在长安街送别周总理的场景。学生通过深情朗读,能够感受到周总理在人们心中的伟岸形象,从而对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3.从写作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开展德育教育,教师可从写作入手,渗透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增强学生的感悟。

例如,在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我的理想”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和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了解自己并非独立生活在社会上,而是和千千万万人有着关联的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所以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也要考虑各种外界因素。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了解2020年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奉献牺牲精神,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再如,教师让学生以“我对‘碰瓷的看法”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碰瓷”现象发表看法,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从写字教学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对于小学生而言,识字和认字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尝试将写字教学和德育教育进行结合,在帮助学生识字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生道理。

举个例子,在教学生写“相”这个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写出两个“相”字,一个是“木”和“目”距离很远的“相”字,另外一个则是紧凑的“相”字。这时,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字哪个更好看?”学生纷纷回答第二个更好看。这时教师再问学生:“为什么第二个字更好看?”学生告诉教师:“第二个字的‘木和‘目非常紧凑,看起来美观大方。”这时,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木和‘目就像是亲人和朋友,不能分离。同样,一个班级的同学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共同进步。”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哪些汉字是由两个字形组成的。从那以后,学生写字会注意紧凑性,偏旁和部首也不会再分离,而且也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5.从课外活动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而是要拓展至课外活动。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朗诵”“成语接龙”之类的比赛。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在课下累积诗词、成语等,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和成语的含义,学习古人的良好品质,比如爱国、忠心、敬业等。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或者观看经典影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比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两小儿辩日》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辩论赛,对课文中的话题进行辩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

6.从词句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有些课文的词句能够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挖掘其中的内涵,从而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在开展四年级课文《颐和园》的教学时,教师要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颐和园的全景图,配合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在学生受到感染之后,再展示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一边听一边朗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颐和园景色的,并且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词句。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已经完全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此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你喜欢颐和园吗?”依托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颐和园被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并且介绍一座更美丽的园林—圆明园,让学生深刻认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野蛮行为。这样,教师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情怀,也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充分渗透了德育教育。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凸显。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更是人文素养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之所。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洪静、孙洪斌《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亚太教育》2019年第1期。

[2] 黄振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年第6期。

[3] 韩永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1期。

[4] 马天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巧妙落实“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策略》,《新课程》2020年第43期。

[5] 骆慧英《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分析》,《文理导航(下旬)》2020年第10期。

[6] 温彦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9期。

猜你喜欢

途径方法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加强医院全年预算编制的方法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礼仪训练的途径及方法
教学反思成就优秀教师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