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首古诗来谈建安风骨

2020-01-04王文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建安曹植曹操

王文静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09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即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期间名家迭出,佳篇丰富,代表诗人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建安时代动乱的社会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建功立业的政治渴望,一方面朝不保夕的社会现实触动着文人对民生艰难和人生意义的思索。建安诗人大多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这一时期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曹操的《龟虽寿》、刘桢的《赠从弟》和曹植的《梁甫行》。曹操诗歌今存二十四首,全为乐府诗。钟嵘评价曹操的诗歌是“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歌大多不加雕饰,风格清俊通脱,他的诗中表现的主题大多为两个方面:人生的短暂和个人的理想。《龟虽寿》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之时,恰值诗人意气风发之际,虽然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但诗中展露的仍是诗人想建立不朽功业的雄心壮志。诗中以“神龟”“腾蛇”为意象,神龟长寿,神蛇通灵,然而它们都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亡。生命短暂且衰老的“老骥”仍然有着奔驰千里的志向。诗人以“老骥”自况,表达了自己对“永年”的理解,看重个人的理想,不追求无意义的生命永恒。

但最能代表曹操古直悲凉风格的应是他的《短歌行》,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没有定论,比较两者不难发现,诗人的心境有所变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此时对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有了别样的慨叹。同样在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出曹操此刻想效仿周公揽天下贤才。和《龟虽寿》的雄伟相比,《短歌行》多了一些慷慨悲凉。

曹操诗中的悲凉之气绝不仅限于生命短暂的慨叹和壮志未酬的惋惜,曹操曾作《薤露行》和《蒿里行》两首挽歌来描写战乱时死伤惨重的场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也曾作《苦寒行》来记录行军途中的辛酸不易“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哀叹“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历史中的曹操经常以一个反面人物出现,他长于权术,凶狠好战。而通过他的诗歌作品,我们会发现曹操更像一个有血有肉、情感真实的人,虽然有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但在看到战乱中民生凋敝的惨象时也会悲哀不忍。会为自己所取得的胜利而高歌,但看到行军途中的艰难跋涉也会心生犹豫。

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于曹植的诗歌风格,钟嵘的评价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意思是说曹植的诗歌不仅内容丰富,且注重艺术表现。

若比较曹植和曹操的诗歌,我们会发现二人在创作中的一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二人都曾在诗中表露志向,曹植意气风发的《白马篇》就流露了他希望能够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即使马革裹尸也毫不畏惧的远大抱负。其次,二人都对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予以同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例如曹植的《送应氏》和《梁甫行》。《送应氏》中“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描写了战乱后的断壁残垣,面对千里无人烟的场景诗人不由“气结不能言”。曹植的《梁甫行》是一首五言乐府诗,这首诗描写了人民极度贫苦的生活,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了荒凉破败的村庄,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苦。铺陈直叙,不加雕琢。也许是诗人心境的转变,也许是诗人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政治理想受挫之后,诗歌的题材和情感却丰富了起来。从曹操和曹植的诗歌中我们既能看得到他们的雄心壮志,也感受得到他们对于黎民百姓的柔情,这或许正是建安诗人的独特之处。

建安七子中诗歌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和刘桢,刘桢存诗有十五首,风格多样,在刘桢的赠答诗中有歌咏自然风光的,也有歌颂英雄气概的。钟嵘评价刘桢的诗是“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这句话单独作为《赠从弟》的评价也很适用。《赠从弟》是刘桢的代表作,为五言咏物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山上的松柏和勁风、冰霜的较量来咏叹松柏的坚贞。刘桢在这首诗歌中并没有过多的雕琢,比起《赠徐幹》中“轻叶随风转,飞鸟何偏偏”的清新雅丽,《赠从弟》用语质朴,而诗人真骨凌霜之风顿显。虽然是赠堂弟、寄予对后辈的期望,但诗人本身率真的性格和高洁的志向表露无遗。

建安诗坛是诗歌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也是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峰。建安诗人所处的独特历史背景使得建安诗人具有独有的风骨,他们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一方面不忘人生理想;醉情于歌筵酒席,也保有个人不屈的品性;感受得到庙堂的堂皇,也看得到黎民的艰辛。

这三首诗只是建安诗歌中小小的一部分,但管中窥豹,建安风骨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建安曹植曹操
写给曹植
建安区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建安颂文沿承与新变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