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文勘测技能评价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2020-01-04王聪聪钱睿智
王聪聪 ,魏 广 ,陈 磊 ,钱睿智 ,王 培
( 1.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2;3.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2;4.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江苏 徐州 221000;5.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江苏 扬州 225000)
0 引言
水文勘测工(水文勘测技能人才)是使用勘测仪器设备,勘测、记录、整理、传送水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水文资料和信息,进行水体水质变化取样、化验的人员[1]。水文勘测技能人才在水文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好水文勘测技能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水文队伍素质,对于水文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以往的水文勘测技能人才业务培训、技能岗位升级考核属传统模式,以集中培训为主,在全国范围内,缺少平时学习、培训、考核的平台;江苏省在第六届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2]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备战第六届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期间,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组织了多次考试与集中培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尚未进行系统总结;目前水文勘测技能相关试题散落在各处,未得到有效利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牵头研究开发一套水文勘测技能评价管理系统,研究、构建不同等级水文勘测技能大数据题库,依托人事部门考核测评体系,研究建立了水文勘测技能人才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以在线方式实现了水文勘测技能人才培训、考核、评价、管理的各项功能。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总体设计框架
系统的逻辑框架可分为 3 个层次,即人机交互层(主界面)、系统应用层和信息支撑层。
根据水文勘测技能评价管理系统的业务特点,采用 Browser/Server[3]方式,选用 MySQL[4]数据库平台,将系统建成资源共享、又可灵活延展的实用系统。
1.2 系统安全性设计
系统的可靠与安全是贯穿于系统建设全过程的中心环节之一,经过深入研究,通过指定授权访问系统,确定用户身份种类,统一用户身份鉴别机制[5]、登录机制等途径,提高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用户名口令存储采用不可逆的 MD5 加密方式[6];角色权限通过 RBAC 模式进行设计,用户经鉴别进入系统后,根据用户权限对不同资源享有特定操作权力;系统开发完毕后,在江苏水利云平台部署,有效隔绝外部攻击风险。
2 系统功能描述
本系统以在线方式实现了水文勘测技能人才培训、考核、评价、管理的各项功能,具有考试、学习、证书、统计及用户等 5 个管理模块,分为前端、后端 2 个展示界面。
2.1 系统后端
系统后端主要由省局、分局管理人员登录,主要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1)考试管理。通过批量导入或逐题录入的形式,将水文勘测技能相关试题导入题库,进行统一管理;通过系统智能化组卷技术,在满足各项试卷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组卷;针对不同对象,发布考试或日常练习,实时监控考试或练习的参与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自动或人工阅卷。
2)学习管理。为不同对象提供不同学习素材,包括水文行业规范、外业规范化操作视频、内业典型题目讲解等,实现学习素材的实时查看与下载。
3)证书管理。根据人才培养情况,在线为水文勘测技能人才颁布证书。
4)统计管理。实现用户数量、各项考试结果、错题及用户参与情况的统计。
5)用户管理。实现对组织机构、用户、角色、职位等信息的管理。
2.2 系统前端
系统前端主要由水文勘测技能人员登录,主要功能包括:参与考试、查询成绩、日常练习、针对过往错题的专题练习、查看学习资源与证书等。江苏省水文勘测技能评价管理系统前端界面如图 1所示。
3 系统应用
江苏省水文勘测技能评价管理系统在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扬州水文分局进行测试、应用。2 个分局应用前期整理形成的水文勘测技能大数据题库,组织本单位水文勘测技能人才进行在线学习、练习、考试,提升了队伍业务水平;徐州分局陈磊(江苏省技能大师)、扬州分局朱其林(水利部首席技师)结合参与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及实际工作积累的经验,录制外业操作视频、内业典型试题讲解视频,通过江苏省水文勘测技能评价管理系统,将宝贵经验传递给更多人。系统总体应用效果良好,但培训素材略显不足,需进一步扩充;系统界面不够美观,需进一步美化;在试题关键词提取方面仍需做进一步研究,提高关键词提取的准确性。
4 结语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发了水文勘测技能评价管理系统,以在线方式实现了水文勘测技能人才培训、考核、评价、管理的各项功能,推动了水文业务技能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信息化、现代化;以水文相关的规范导则为基础理论依据,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书籍为拓展延伸,结合江苏省多年技能培训和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备赛积累的经验,系统梳理了水文勘测技能试题,构建了不同等级水文勘测技能大数据题库。后续将持续修改完善该系统,并在江苏省水文系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