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地儿童友好型社区规划设计思考

2020-01-04徐雪桐张桂波

山西建筑 2020年14期
关键词:社区规划寒地户外活动

徐雪桐 张桂波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 概述

为了响应全球城镇化、去中心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现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6年发布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过去二十多年,城市和社区对儿童制定的政策,直接影响到社区的生活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关注度的提升,社区内部空间效果也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儿童视角下的户外活动空间建设[1],同时寒冷的气候条件也使冬季户外活动受到了严峻考验。

2 研究背景

儿童数量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持续增多,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到儿童才是国家的未来、人类的未来,而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必备因素之一就是友好的居住环境。因此社区规划设计应当建立在儿童需求的基础上,使儿童友好型社区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更多与儿童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

在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以及他人的交流交往,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社会交往等技能,从而认知整个世界。通过户外活动的行为,儿童直接与外界接触、与大自然接触,各种有别于家庭内部的新鲜奇妙事物,不断激发儿童的认知、开阔儿童的视野。儿童接触到各类伙伴,智商与情商得到双重发展,逐渐养成基础的社交能力。

3 寒地公共空间普遍问题

3.1 活动空间缺乏

与其他城市相比,寒地城市冬季温度较低,往往缺少户外空间活力,由于寒冷条件限制,寒地空间往往缺乏专门供儿童使用的活动设施和场地,儿童活动常需要寻找许多其他用途空间作为附属叠加场地。

社区内严重缺乏专为儿童设计的开放空间,儿童活动空间在规划层面上包括在每一个人的游憩功能中[2],其规划地位并不明确,且随着季节的变化,一些公共空间会失去实用性与功能性,在儿童的成长环境中,营造与其心理需求和生理尺度一致的空间尤为重要。

3.2 活动设施单一

在哈尔滨市部分社区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社区的活动器械和休闲设施都仅仅是简单的布置在空地上,缺乏对儿童的特殊属性,难以满足儿童多样性娱乐的需求,单一的活动设施对儿童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3.3 成人看护不便

许多专属儿童活动场地中会缺乏成年人看护空间,二者通常会分开设置。监护人心理上会关注并希望随时保护孩子,但是在行为上又难以兼顾看护孩子和自身活动的关系,对于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指导、互动和帮助造成了诸多不便。社区设施中告示牌等提醒物较少,监护人观察儿童活动行为会受空间障碍物影响,不便及时了解儿童活动现状。

3.4 存在安全隐患

寒地气候往往容易引发大雪天气,冬季时路墩、井盖等障碍物容易被积雪覆盖,使儿童难以识别周围有覆盖的障碍物和标志物,可能会造成相关事故发生。

为了适应整个社区居民的活动需要,一些场地或设施往往不能从儿童身高出发设计合适的尺度,同时设施常使用坚硬材料制成,其表面有破损或棱角,在使用方面存在的未知安全隐患较多,对于年龄较小或还未具备保护自我意识的儿童影响更为严重。

4 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想

4.1 适应寒地气候条件布局

1)选择遮风向阳位置。

全球大部分寒地城市冬季气候都十分严酷[3],低温结冰和降雪易导致户外空间景观的丰富性受限,外部的空气质量与物理环境会影响儿童外出活动的舒适度,城市宜居性也受到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在遮风向阳的位置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以减弱寒冷气候对于儿童生活行为方式和公共空间使用频率的影响。

2)实现围合空间布局。

围合式空间能够起到良好的遮风御寒作用,并且为儿童的户外活动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的安全空间,在儿童户外活动的安全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4.2 设置专属儿童活动场地

1)划定儿童活动区域。

将成人和儿童的游乐场所适当的分开,让儿童具有一个更加独立的玩耍和交往空间,实现自主式娱乐活动,并在一定范围内设计成人看护空间。

2)设置趣味游聚空间。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颗好奇与玩乐的心,虽然不能常去当地的游乐场或儿童公园玩耍,但是在社区规划中设计一些充满童趣和设计感的设施,可以更好的吸引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如将废弃的轮胎改造成符合儿童尺度的卡通人物,利用自然山石创造合适场地地形,运用潜水低洼和易亲近植物,营造与社区风格具有差异性且值得探索的空间,用于儿童探究性学习游玩。

4.3 保证社区环境自然安全

1)引入自然体验空间。

植物选择上,考虑适应寒地城市气候的本土树种,配置时需注意社区内部空间的层次关系与城市整体色彩构成;空间体验上,自然式的道路和景观多样性将有利于儿童活动空间活力的提升,色彩的丰富和鲜艳更有助于儿童感知空间环境;视觉感受上,在娱乐设施中融入更多变化,减弱冬季冰冷苍白单调的感觉,合理使用温暖的灯光营造自然的夜景环境。

2)设置自然监视区位。

为了保障监护人的便利性,在儿童设施附近设置一些场所供监护人观察,以保证儿童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5 总结与启示

5.1 树立儿童意识助力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需要考虑到儿童认知空间的差异性,从儿童参与的视角出发,鼓励儿童参与社区规划环节,增强社区的趣味性和幸福感,现阶段存在的多数儿童活动空间仍停留在规划师思想为主导的空间设计,而树立儿童意识、实现儿童参与、确保儿童主导将成为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5.2 因地制宜利用寒地社区资源

按照一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的标准来划分寒地城市,其面积辽阔,数量众多。基于寒地气候的设计转变,将为设计多样性和儿童参与度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合理利用季节间的明显差异性将带给儿童更为丰富的环境体验。

除寒地气候影响外,寒地传统习俗也与寒地城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息息相关,不同社区公共空间与标志节点的处理也因其周边地点城市文化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基于寒地文化重新对社区进行规划思考会在传统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基础上焕发新的活力。

5.3 完善儿童教育寻求政策保障

政策的保障是实现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现了儿童权利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形式化问题,因此从儿童角度完善政策制度更为有效。

儿童教育中,生理、心理和认知要素与儿童教育息息相关,生理上,制定相关设计规范,以满足儿童行动路径合理性和活动设施舒适度;心理上,完善儿童参与机制,给予其适度的人文关怀和成长载体,让儿童拥有更多渠道参与社区规划;认知上,引导儿童发展认知,从课程上增加其接触自然的机会,促进儿童对社区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视程度。

5.4 借鉴国外经验推进规划管理

国外对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规划拥有诸多经验,荷兰关注街道空间,实现通学环境友好;法国关注儿童参与,实现高质量实践建设;德国关注组织体系,实现机构协调统一。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中寻找符合我国发展的规划管理措施,从多个层次和不同维度进行儿童友好环境的规划,从心理需求、景观设计、城市布局、社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提出社区空间规划思路。

6 结语

社区是启蒙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对满足儿童成长与教育需求至关重要,是涵盖教育、健康等多维度的普惠型服务。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为儿童提供了广阔和自由的校外教育空间,有利于保护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优先发展权[4]。

从孩子的视角,寻找城市的问题,才能更敏锐地去看城市的不足之处;倾听弱势群体的思想,满足儿童的需要,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规划师。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城市化建设趋于理性,儿童友好关系问题仍亟待解决。寒地环境下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遵循以儿童为本的理念,需要以人为核心,以儿童为视角,打造友好的公共空间,通过未来长期系统的规划来实现儿童成长发展的主体需求,完善新型社区的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社区规划寒地户外活动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分析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寒地鸭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规划工作以广州市大塘社区规划为例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寒地多年生毛樱桃改接李优良品种技术
基于“四全一特”理念的城市既有社区规划改造提升方法
国外社区规划近十五年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