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心理为什么如此“脆弱”?成长的种子正在落地生根……

2020-01-04罗玲编辑月儿

科学生活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初中生大脑家长

文/罗玲 编辑/月儿

12-15岁是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家长、老师和孩子自己,都要学习了解这个阶段有哪些特点。之所以决定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又看到类似的新闻:一位初中生的爸爸,把孩子的手机扔出窗外,孩子也跟随跳楼身亡。前不久,还有一起类似事件:一位妈妈喊14岁的儿子起床,孩子赖床,妈妈掀起被子,孩子起床后,生气、跳楼身亡。

这类事件发生后,我们不能只是指责家长手段简单粗暴。这些家长对于孩子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完全没有想到。我们也不能说这些孩子就是无药可救的问题孩子。事实上,如果家长和老师改变教育方式,他们经过成长,完全有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过得很好。

这类事件如此频繁发生,应该促使我们去行动——努力去避免、防范!比如,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初中教师、初中生家长系统学习,普及有关知识;也应该研发给学生自己看的读物,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大脑中,究竟有怎样的变化在发生,又应该如何去面对。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初中生的心理如此“脆弱”?

1 “大脑重组”、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得初中生已经生活在“波涛”中

12-15岁,是青春期的早期。此时,孩子们的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都在经历很多变化,比如激素增加、大脑神经在进行修剪和重塑,这些都会让他们体验到剧烈的变化。

他们情绪变化大且快,忽阴忽晴,一会壮志凌云,一会伤春悲秋。

他们忽然间有了全新的思考方式,因为此时的大脑允许他们不只是像小学生那样简单地接受事实性信息,他们有更多能力运用抽象思维。

初中的孩子常会思考一些比较重大的主题:死亡、社会变革、人生的意义以及其他各种哲学问题。这些问题让他们着迷,促使他们探索、学习,同时也会带来困惑、迷茫。

大脑的重新整合,使得初中生学习成绩波动大、做事常有各种疏漏。比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似乎都没有小学高年级时有条理、丢三落四的,自己的房间很乱,还不让家长动。

有太多家长并不知道,上面这些表现是很多初中生都会体验到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典型表现,相反,家长们都认为,这是自己孩子的问题,是孩子在倒退,而孩子的退步,大概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这种认识,会让家长加紧对孩子的管教。于是,他们的管教会与初中生下一个典型表现相撞车。

上面这些当然不是坏事,这是孩子在成长。他们正在进行大脑整合,发展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学习处理更复杂的情绪。

一些建议

别急着评价孩子的行为。

当家长为孩子的表现感到羞辱、暴怒时,要先把自己冷静下来,后退一步。要努力了解真实情况,把孩子的表现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观察。

我们仍然要给孩子界限,但是,双方都先冷静一下,沟通才能进行。有些事情,过了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家长才能搞清真相,或者才能看出来孩子的身体、情绪究竟在经历什么,为何有那样的表现。我们要有耐心完成这个“拼图”。

2 自我在成长他们要挣脱父母的控制,走向同龄人群体

12岁以后的孩子,他们开始要脱离儿童阶段,向成年人迈进。为了完成这个进程,他们需要挣脱父母的臂膀,走进同龄人中。他们会把依恋从对父母,转向对同龄人。比如,遇到困扰,他们更多会与同学倾诉,而不是父母。休息日,家长不一定能叫得动他们,但是同学约他们,一喊就走。

这时,他们另一种典型表现是,对于家长特别强制要他做的事情、要强加给他的东西,都会强烈反抗。有时,明明心里知道那是对的,但为了表明自己有自己的观点和决定权,他们会故意做出与之相反的事情。比如,“你越是反对早恋,我越是要找机会早恋”。

不了解实情的家长,很容易把上面这些理解为对自己的冒犯、不尊重、不服管,孩子越是反抗,家长越是认为不能失控,于是加紧了控制。家长控制得越严,孩子的反抗之战就越是惨烈,最终伤及双方。

事实上,亲子双方都应该了解,这种对立状态,只是在目前这个特殊阶段里的“临时戏码”。孩子不是真的针对父母,他只是需要有人扮演个反面角色而已。这与两岁孩子说“不”是差不多的情况。家长不是希望孩子长大独立吗?他的各种所谓的叛逆反抗,恰恰是他正在努力变得独立呢!

一些建议

改变互动模式,给孩子空间与信任,建立新的亲子连接。

孩子大了,家长不要再按老模式与他相处了:不要再把他当作听妈妈话的乖宝宝——他不再用单纯的大眼睛仰视你、把你看作神一样的存在,家长不再是孩子的天;他不愿完全按照你的做法做事,他渴望摸索自己的新方式;他不想时刻听到你的叮嘱和指导,他要自己试错,哪怕碰壁,甚至头破血流。

所以,家长要把自己放低一些,和孩子更加平等相处。与他沟通时,不要用强硬的语气,不要搞权力争夺战。你可以明确告诉他,你的底线要求是什么,他在怎样的范围内可以自己有权决定。在此范围内,你尊重他的决定。用行动表示:你理解他、信任他,愿意去了解他的感受。

怎么才能给孩子空间?

我给的建议是:家长把生活重心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

对孩子,抓大放小,不要事无巨细地监视。

如果你在此之前都陪伴孩子成长了,教养得还不错;并且,孩子的环境和同伴不是很糟糕,那么,你要有信心,在你目光之外,孩子有能力自己去判断处理,他不会这么容易就变坏,尽管此刻他的很多表现让你不满意。

家长控制过严,孩子就用很多能量来与你对抗。家长要百分百地控制,孩子就会拿出整个生命来对抗。家长给孩子一定空间,他就可以把这些能量用来思考、判断、发展,通常他反倒会做出更好的决定。

不断去尝试,以新的姿态和孩子创建新的连接方式。

比如,和他一起打球、做你们都喜欢的活动;给他的群体活动提供场地、资源和帮助;偶尔把自己的事情征求他的建议;家长也学习并且请教孩子;请他以大孩子的身份来参与你和亲友同事的聚会;给他更重要的职责。

用间接的方式去影响他。

这不是说家长对孩子要大撒把。我们除了直接与他谈话之外,要更多学会用间接的方式去影响他。对于小学的孩子,你仍然可以与他讲很多大道理,他都会认真听进去。但是对于初中生,他们会反感道理的灌输。你要提供一些资源,让他自己去探寻,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来。家长此时影响孩子的技巧特别重要。要有技巧地做,如果不做,你就是把影响权完全交给了外界。

间接的方式,包括提供书籍、影视作品给孩子看,介绍他结识某些让他佩服喜爱的人,安排他去参加某些活动、加入某些团队。当然,这些影响,都应该是循着孩子自身的喜好与特点而做的。

如果问题严重,变换环境是当其他一切无效时可以考虑的办法。青少年受同龄人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改变孩子的环境,是改变他旧习惯的有效办法。

事情的另一面是,不适宜的环境变化,也可能对孩子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孩子没有强烈意愿、家长对环境了解不够也不能提供陪伴和支持的情况下,就一厢情愿把孩子送到国外。

这里顺便提一下孩子对手机、游戏等上瘾的问题。

研究发现,青春期是容易对各种事物上瘾的时期,无论是香烟还是电子游戏。比较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这个年龄之前,家长已经给他培养出好的使用习惯。如果没有,提供三条建议。

1.客观讲明这一事物的利弊,教给他使用注意事项,而不是把它妖魔化。对于其中的好处,家长说出来,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理解,这会使他更信服你的观点。

2.用其他更有趣的活动来吸引他,逐渐占用他更多时间。当孩子陷入上瘾活动的时间逐渐减少时,他的大脑就在开始摆脱这种依赖。同时,当孩子从其他活动中能感受到成就感、价值感、归属感时,这些让他上瘾的活动就开始失去诱惑力。

3.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引导他发展出自己对未来的目标和想法。这是把孩子从被动接受、从短期表面的刺激满足,转向主动去选择、放眼于未来更远之处。上瘾是放弃自控和自主,而有目标的孩子,是开始把握人生之舵。

3 此时的大脑处于发育阶段使得他们易冲动,不能全面考虑后果

初中乃至整个青春期阶段,他们的大脑特点是易冲动。这使得他们能够去冒险、探索,但也增加了风险。他们此时做事,只考虑痛快的一面,不考虑可能发生后果。比如,在教室里伸脚绊倒同学,他们只想到引得同学哄笑、显得很酷等,没有想到可能对方会磕到桌角有危险。当身处群体中时,他们更容易兴奋、从众,失去判断力,忘记后果。

一些建议

随时用小事,和他们谈论、评估事情的利弊、代价和结果,练习全面考虑。

以正面的语言去谈论后果。比如,不是说“你千万不能……”“如果怎样,那就完了!”等,而是说:“我相信你会考虑到这种后果”“我觉得你是个有自己观点的人,不是人云亦云总是从众的孩子”“遇事能三思,是成熟的成年人的表现”。

4 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在校成绩排名、在群体中的地位等,遭遇重新洗牌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会告诉你,很多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和在群体里的位置会发生很大变化。他们来到了新的环境,所学知识也不再是只靠背诵或刷题就能应付的,需要更多抽象思维。这时,有些孩子会不适应新的学习模式,而另一些在小学时只知道玩的孩子,此时“开窍”了,开始主动努力学习了。所以,很多变化都会出现。

一些建议

家长要尽力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这么大的孩子,在群体里的地位、遭遇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家长要知道他们在经历着什么,才能帮到他。

5 学习压力大、时间安排过满

学习压力大、时间安排过满,孩子们缺乏个人空间,遇事没有机会进行心理调整,也缺乏灵活应对的策略。

有人会想,过去的孩子也经历这个阶段,为什么没有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因素,比如现在的孩子童年受到家长的很多呵护、关注,自尊心强,等等。

此外,一个很大的差别是,过去的孩子没有像现在这样被“绑”得紧紧的,他们还是有一定自由度的。想不开了,出去跑跑、和朋友聊聊玩玩,甚至打一架,他们总有能躲开家长目光、容自己喘息的机会。

但是现在的孩子们没有这些机会。他们的每分钟都被家长和老师安排好了,生活中内容很单一。在这种学习任务无缝衔接的情况下,长期的结果是,孩子们不知道自己有多种选择来处理具体纠纷和情绪问题。他们缺乏经验,没有机会在各种体验中发展出灵活应对的策略。这就导致了一旦有问题,他们的头脑像钻进了死胡同一样,只能想到一两种比较极端的出路:离家出走、不活了。

大人给孩子们安排的生活是非常平面化的、单一维度的——奋力学习,并且严格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去做,这与他们这个年龄本能所渴求的那些新奇、探索、冒险,是恰恰相反的。

成年人给孩子们展示的未来途径也可能是非常狭窄的——好好学习,考上好学校,此外别无他路。这也会让孩子们觉得无趣无望,以为人生不过如此乏味、艰难。当我们给孩子们呈现的都是这样单一的路径,一切都是一条直线,黑或白、成或败,我们就不要怪孩子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如此单一绝对——生或者死。

一些建议

保证孩子每天有片刻放松、无所事事的时间。这对他们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发展都会有益。有张有弛的生活,才能让人有心里弹性,保存活力。

平时训练多因素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知道,所有事情的成因都有多个,看待事情有多个角度,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答案不是只有唯一一个。

教孩子最基本的心理常识,学习如何辨识情绪、如何沟通和解决情绪与心理问题。

鼓励孩子发展多元的、长远的人生目标。他对未来的想法可以有多个,可以变化,我们辅助他每种都去尝试发展,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这其中当然包括恰当地看待学校的学业表现。

6 小结

初中阶段,是让很多家长最头疼的阶段。

太多家庭的这个时期,都是在“刀光剑影、飞沙走石”中渡过。很多家长当时几乎已绝望,觉得孩子已经变坏、没救了。然后,到了高中,他们惊讶地发现,孩子焕然一新,变成了比之前更好的好孩子。家长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快孩子就会长成一个负责、自律的成年人。而家长还在暗暗惊诧:自己最近并没有做什么呀!

是的,这就是成长的力量!

愿我们能读懂人生路上的那些路标,能像航母一样,为孩子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提供一片平稳的陆地,以爱和智慧,陪伴他一路成长。

猜你喜欢

初中生大脑家长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