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是用心参与另一颗心的成长

2020-01-04许啸声编辑暖阳

科学生活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师节共性食材

文/许啸声 编辑/暖阳

缘起

约莫五年级时,我搬过一次家。整理物品时,我发现了1985年母亲在教师节当日寄给父亲的一封信,信封上贴着一张纪念第一届教师节的邮票。泛黄的信纸、隽秀的笔迹,字里行间全是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钦佩和赞美。而我,也从此对父亲多了一份复杂的感情。

记忆总是很虔诚,总能在抽丝剥茧中还原最简单的故事。原来我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当年他在高校任职,守得三尺讲台,教育莘莘学子。父亲所在的学校在当地有一定的声誉,因此他现在提起他的学生总是喜形于色。他是以一个先行者的身份将时间赋予他的经验,将经历赋予他的远见,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后辈。他参与了无数生命的成长,用他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默默地付出与守望。

而如今我奋战在临床第一线,身兼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心之所向,一往而深;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想,老师要做的,也许就是行医路上的那一个先行者。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学生,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老师。我们参与了一群生命的成长,但是参与也同时意味着付出与欣赏。

教育遐思

我平时喜欢烹饪,对于绝大多数的厨师来说,色香味也许是一道菜最基本的要求,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味道和菜式。然而,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于是在色香味的基础上,又对摆盘、食材、就餐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意形。所以看似是突破了食材本身,却又对食材如此依赖。

我认为,教育就如同烹饪,但是关于教育本身,太多问题需要解释,约定俗成的规矩也偶尔会碰到不俗的对象。所以就需要理解和沟通,每个个体都不同,所以就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私人定做。作为一家全国排名前列的老牌医学院,我们就像米其林三星的餐厅,一直为最挑剔的食客提供饕餮盛宴,不同的需求是难免的,但是必然会根据不同的反馈意见来逐年优化流程和服务。

教之道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但是我认为,现代教学关系中的老师与学生两个个体,其实并没有主次、因果之分。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实际上,师生之间应是一个良性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关系。如果我们还是习惯于千篇一律地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教授给新的个体,并期待他能按照主体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实际上是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用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可能会令个体产生痛苦过程的行为。

共性与个性

医学教育,是对于医学生内在秩序、情理原则、逻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回炉再造。生物学是会严格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划分和定义物种的,也就是说,符合了一定的条件,你才会有自己的名字和种群。所以不难理解,人类总是共性比个性多。人与人之间,往往缺少的是彼此个性的交流,而沟通总是容易从共性中寻找志趣,再逐渐去理解和接受彼此的个性。我们面对的医学生,是一个三观已经基本成熟的成年人,对于这样的一些个体,我们要善于去挖掘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让他们更专注、更有自主兴趣、更准确地去践行学医的准则。

长江后浪推前浪。此时,作为教师团队中的一员,才能真真切切明白,我们之所以站得高看得远,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作为师长,我们能做的,就是挺直自己的脊梁,时刻为后来者铺路搭桥。

猜你喜欢

教师节共性食材
巧用食材铺“地锦”
叮咚,你的教师节攻略到了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节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共性
又是一年教师节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有ID的放心食材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