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020-01-03彭晓敏孙科教韩童
彭晓敏 孙科教 韩童
摘 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各行各业也都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客观体验,这对产品设计者的要求也更高。融入用户体验设计要素的产品设计能够提升产品设计作品的层次,更加人性化。因此,用户也更偏爱融合用户體验设计要素的产品设计作品。本文就从用户体验设计的内涵和优势为切入点,分析用户体验设计现状中的问题和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用户体验;设计要素;产品设计;应用
引言
用户体验设计的好坏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件产品的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的标准。一个注重用户体验设计的产品也更容易赢得人们的偏爱。因此,不少企业不少公司开始要求产品设计者在设计产品的同时融入用户体验设计要素。
一、用户体验设计的内涵和优点
(一)用户体验设计的内涵
用户体验设计是以用户最佳的体验效果为目标,以用户的需求为设计方向,通过产品设计等方式来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在于用户。
(二)用户体验设计的优点
用户体验设计的优点有以下几点。首先,用户体验设计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上的用户的需求来设计产品。这就保证了产品设计出来会有一批庞大的市场,企业并不需要考虑如何开拓获取新的市场,只需要建立相应的渠道,使更多的潜在客户知晓产品即可。其次,用户体验设计注重用户的体验,它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好感,留住使用过产品的用户,提高用户的留存率。
二、用户体验设计的现状
(一)以产品设计者自认为的用户体验为初\始的用户体验设计方向
产品设计之初,企业对市场调研不够深入或者根本没有市场调研这个环节。因此,产品设计者只能根据较少的数据样本或者依靠自身的想象来具化最初始的用户体验。因为产品面向的用户数据是庞大的,这种相对的用户体验与实际的用户体验差距很大。
(二)设计出不符合大众审美的产品
在注重实用性能的时候不注重外表设计,往往设计出不符合大众审美的产品。当产品在用户实际的需求中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成本,产品的外表的设计的成本只能被压缩。因此,它的设计较为简陋,无法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
其次,产品设计者注重设计的高雅和创新,设计出来的产品外表的审美只有艺术家才能欣赏得来,这无法满足部分注重外表的普通用户的审美需求。
(三)产品设计者不能够兼顾用户的情感需求
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较为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产品设计者无法使得产品设计的符合每一位客户的需求。
三、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一)更加注重用户的实际使用需要
以用户的实际使用的需要来设计产品是用户体验设计要素融入产品设计的最佳方法。例如,小米新出的3G运行的手机和8G运行的手机。由于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对运行内存的需求越来越大了,而8G可以满足大部分年轻用户的使用需求。而3G运行内存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入门的配置满足大部分老年用户的实际需求,老年用户的社交圈小,他们对手机的要求除了能够接打电话也就只有微信等潮流软件。小米推出的3G运行内存则恰好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的同时极大节省了用户的购机预算。
(二)注重用户的视觉体验设计
以小米手机为例,现在的小米手机开始注重产品不同的外表设计。其中,被人们吐槽最多的“投币口”式的摄像头也是小米手机进行用户体验设计的一次创新,小米在探寻用户外表上需求的道路上不断深入。
(三)开始重视用户的情感需求
重视用户的情感体验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多,产品设计者结合当下单身男女的情感需要设计出陪伴型的产品。其中,腾讯的设置页面的二维人物和恋与制作人的情节式的游戏设置都体验了这一点。腾讯QQ的小人物的设计是跟随人们使用QQ的全过程,这相当于软件内部的长久陪伴。而恋与制作人这款软件则满足了女性的恋爱需求。丰富的情节设计和优秀的视觉绘制以及悦耳的声音系统则让女性在与纸片人情节的解锁中获得恋爱的体验。这两款软件高度注重用户体验,也由市场反馈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和设计者息息相关,更是与用户、与市场息息相关。产品设计者想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则必须要深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要,根据用户体验的反馈有选择的更改产品。
参考文献:
[1]陈岩岩. 对用户体验设计要求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 明日风尚, 2016, 000(018):P.56-.
[2]高婷. 用户需求设计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以盘坐椅设计为例[J]. 福建质量管理, 2018, 000(013):249,213.
[3]刘森林. 用户体验设计在高校导视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导视设计为例[D].
[4]JesseJamesGarrett.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 and beyond[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