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批评的由来及发展

2020-01-03管雨涵

人物画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研究大众传媒

管雨涵

摘 要:本文将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语境进行拓展,分析其缘起以及内容。梳理了媒介批评与社会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思潮的关系,并且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媒介批评的发展进行研究和剖析。尝试从媒介批评的视角审视新兴媒体形态,希望本文的阐述可以为媒介的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批评;文化研究;大众传媒

正文

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这个概念首先是在西方被命名的,它是来自西方的一个概念,主要跟新闻传播有关,是宏观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批评的对象由传统批判的内容变成了传播内容的介质,并对此进行批评的具体行为,简单的来说就是对大众文化传播介质的批评。对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及其相关产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才是媒介批评的实质,而非简单的批判和非议,实际上包含着评论、评价、调查和判断等多重含义在内。对大众媒体(以纸媒为主的)新闻报道的批评与分析是媒介批评最早的功能角色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概念缘起与媒介阐释适用性

目前有关“媒介批评”的概念众说纷纭,其中最大分歧是在媒介批评的起源上。部分人认为媒介批评最早产生是在1923年3月3日美国《时代》创刊号所辟的《报界》小栏,这一说法来源于西方的相关史料记载。还有部分人认为媒介批评是一个理论概念,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思潮中傳播批判理论相联系,其中最为著名的即是法兰克福学派。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西方媒介批评理论最开始是由台湾学者引进,90年代,开始进入内地学者的视野,我国比较早的关于媒介批评的定义是朱光烈在1995年第4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批评从我开始》。直到21世纪,“媒介批评”这一概念才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认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也借助印刷技术的改进以及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日益成为特定时代下引领科技新潮的代表。此时期现代新闻传播业将主要阵地放在报刊和广播、电视三类传播工具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一直在改变,媒介也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变现形态,不断进步与发展。同样媒介批评也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从口头、文字到系统理论化的批评,表现形态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媒介技术、媒介形态的新发展使得媒介批评原有范围与范畴不能继续彰显其存在价值。媒介批评随着此种向前发展的潮流趋势,逐渐改变媒介批评含义,逐渐超越原本关注新闻报道的领域,不断涵盖新闻报道和相关领域,在媒介批评的实践中,人们创造了诸如论文、点评、杂文、时评等多种形式的批评文体。

实际上,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的格局,转变了信息传递过程与传播方式,也大大改变了媒介批评内容。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改变媒介批评本来的定义,使得媒介批评概念本身内涵及向外延伸都发生新的变化。借助新兴媒介技术生产出来的信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质,单纯依靠原有思路和路径阐释当下新闻传播媒介实践变得越来越不现实,此种发展样态决定了媒介批评视野不断放大。越来越多的文化领域及文化层面的内容作为媒介批评的新内容开始出现,这与先前单纯聚焦新闻传播报道领域形成鲜明的对比。媒介技术、媒介工具本身影响人们进行媒介批评的倾向和内容侧重点。此种以文化批评、文化层面的内容作为媒介批评的新内容,就催生一种新的命名的出现,即作为文化批评的媒介批评。

二、媒介批评与社会批判理论、文化研究思潮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发展、媒介批评的兴起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同属一个大时代社会背景下。媒介批评此时期大量采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潮等观念与思想资源。席卷欧洲大陆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社会批判理论,在以社会批判理论研究闻名于世的思想家群体中,多数来自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法学、心理学等领域,社会批判理论在理论源泉与思想背景上为媒介批评提供坚实支撑,再有马克思主义媒介观及新闻传播思想等资源也对当下媒介批评理论及实践产生深刻影响。

(一)社会批判理论对媒介批评的影响

首先,媒介批评立足于社会批判理论的根基。媒介批评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思辨性,以“异化理论”媒介观为借鉴,参照法兰克福学派立足于“异化”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经典路径,以及将批判焦点放置在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及意识形态等层面。媒介批评汲取法兰克福学派以异化理论为主要依据的文化批判理论,为其深入探索与批判有关人的存在及人的本质提供思想源泉。其次,媒介批评对“媒介批判意识”的继承。法兰克福学派对媒介受众以及媒介产品的批评,就是在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所规定的方向上展开的文化批判,许多论述都可以从批判理论中找到依据和源头。”从媒介批评批判立场及批判取向出发,能够清晰地看到对源自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继承与发展。对媒介受众批评和媒介产品批评的坚守与延续,本身就是以批判实践形式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与发展。再次,“辩证否定”理论为媒介批评提供精神指引。阿多诺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不同,其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关注程度较高,尤其对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给予深入而细致的考察。此种“辩证否定”作为最激进和彻底的表现形式,带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阿多诺认为差异、异质性、个别性、特殊性、非概念性等构成“非同一性”基本内涵,正是以“非同一性”取代“同一性”的核心地位,完成传统哲学向“否定的辩证法”的转变,同时也是在用“绝对否定”取代“否定之否定”,从而完成“否定的辩证法”的建构,并且以对电子媒介如何伪装艺术以及如何排斥思想自由等深刻批判为人们提供样板和范例。

(二)媒介批评不断汲取文化研究思潮的养料与精髓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可以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体系,包括商业性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APP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在威廉斯提出的定义中,文化即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的界定由单纯的文学寓意思考转变为对文化的人类学考察,大量被排斥在文化之外的内容被纳入文化的视野,人类生活的各方各面都可以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随后,葛兰西将“霸权”观念引入文化和意识形态研究领域。媒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吸引过文化研究学派的众多目光,当今世界,媒介已经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种媒介文化几乎无所不在,是文化研究的最重要对象之一。而媒介批评汲取文化研究作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典型范式的丰富养料(包括不同典型理论家的思想与学术传统),以及自英国兴起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的学术思潮及知识传统的精神品格,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

(三)文化研究思潮为媒介批评提供理论驱动力

文学作品是媒介产品的重要内容,文化研究在大众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等领域明显带有理论内驱与拓展角色。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延续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转向之后与当代文化研究思潮的紧密逻辑联系,彰显出其和欧洲大陆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向的一致性,这是其历史观念的一次飞跃。这里的文化问题成为人们重点关注对象,一种泛文化主义思潮扩展到从整体学术研究范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范畴领域中。其次,在另外的文化观念上,文化研究思潮也打破法兰克福学派精英文化观念,将工人阶级的文化、日常生活的文化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青少年亚文化等纳入到研究范围中。

总之,批评主题和媒介主题应当变控制与使用关系为对话和监督关系,媒介批评在探求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关联以及电子媒介、新兴媒介技术带来的新媒介文化层面延续社会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学派思想精髓,跳脱传统媒介批评面对研究对象更迭之后的局限和阐释“失语”,开始由原初“解释新闻”过渡到涵盖“泛媒介阐释”,再到集中关注大众文化和新兴媒体形态。在此基础上,媒介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媒介主题培养主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以建立媒介自我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5

[2]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中国大学出版社,2001:1

[3]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武丽魁.《微博作为网络媒介批评新阵地的价值与局限性》[J].新闻记者,2012(7)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大众传媒
中国文化研究概述
论大众传媒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科技文化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概述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理论的终结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