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020-01-03杨荷芳
杨荷芳
摘 要:本文对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发现德育工作的落实有助于学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接受品德的塑造与洗礼,进而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品质与品德层面的启迪。教师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寻找合适的机会与方法渗透更多的德育内容。
关键词:德育;小学;数学;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4-0168-02
The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YANG Hefang (Qilihe primary school,Lanzhou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discussed in detail.It is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helps students to accept the shaping and baptism of moral character from all aspects of life,so as to obtai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Enlightenment on quality and morality.Teacher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t,so teachers must actively look for appropriate opportunities and methods to infiltrate more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Moral education;Primary school;Mathematics;Infiltration method
小学数学是一门偏理性思维的学科,也是一个实用型的学科,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生活中很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进而更为迅速的解决问题,但是光有理性思维是不够的,因此为了让小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从多个角度认识学科知识,教师应抓住各种机会,进行德育层面的知识与理念的渗透,让小学生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础
我国作为世界闻名的文化大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底蕴,德育教育在我国存在了数百年之久,想要做好德育教育不仅仅需要教师使用好的教育方式,对于教师本人的影响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其基础就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也可以说是人格魅力,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再好的教案、教育方式甚至教育理念都没有教师本人的影响力重要。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与讲解时,教师的日常行为甚至一举一动都被学生所关注。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很大一部分心智尚未成熟,三观非常容易建立更容易被改变,给当代小学生好的德育教育身为小学教师责无旁贷。对于小学院校中的学生而言,教师一直被学生视为榜样,教师的行为被学生视为“对”,而教师禁止学生做的事情被学生视为“错”,所以说在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以身作则。教师在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首先,要将自身的影响力激发出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的道德素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难体现出来,学生们也很容易会被教师的行为所影响,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高效的,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理念。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需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们做到的事自己先要做到,这样会更加有说服力。其次,教师应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做到行为举止要和蔼可亲,穿着朴素,授课内容清晰有序、浅显易懂,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们更加放松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教师要时刻记住以身作则,散发强大的影响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将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开来。
2.课下德育教育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项教育工作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之中,课下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与教诲也是十分重要的。课下的时间,教师可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比如,举办一些活动,或者做几次简单的家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尝试将班集打造成民主、公平的小集体,不要吝嗇自己的赞美与夸奖,给孩子一个欢快放松的学习氛围。课下在教育学生方面,教师也要做到夸奖适中,批判有度,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在告诉孩子得意不要忘形,犯错要及时改正,这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也有很大的帮助。课外的时间,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勤作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发现问题与家长协助解决,这样就为家庭与学校共同为孩子塑造良好德育奠定了基础,加强了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3.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
创设教学情境是小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深受教师与学生欢迎的原因是代入感较强,学生会被教学情境吸引,进而产生更强的参与欲望,跟随教师的步伐一起探究数学知识与原理等,进而让课堂的气氛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同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更高。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以下几点进行重视:首先,要对教材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划分,有些内容适合渗透德育,有些则不可。其次,对课程知识进行范围扩展,如一些数学文化、数学家故事等,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挖掘一些德育方面的内容。最后,教师构建教学情景时,最好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构建,让情境可以更为贴合实际,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认识钱币》的课程知识时,就可以构建一个商品购买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扮演商家,一些学生扮演消费者。然后让学生自由对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购买。教师此时可以参与其中,然后佯装自己的钱包丢失,并在寻找的过程中对钱包中的钱币数额进行描述,如有几张面额100元的,几张面额50元的,以及有多少零钱等,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钱币进行计算。这不仅教会了学生认识、计算钱币,还可以在其中进行德育方面的内容渗透,让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引导养成拾金不昧、不欺瞒、不撒谎等好习惯,好品质。
4.在应用题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應用题在数学思维的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这些机会的把握。因为应用题本身也是一种情景构设的一种变形,这些情景构设的细节变成了条件,以一些生活中的场景、问题、原理等为题目构建的背景,注重学生在其中的理解、分析与解题思维锻炼,进而逐渐在一次次锻炼中培养出扎实的数学学科素养。
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以忽视,如一道应用题的背景是感恩节,教师带领学生去城市中一个儿童福利院作义工,帮助那里的儿童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其中,有两道菜,一个是土豆片、另一个是西红柿鸡蛋,福利院中儿童一共有30个,每个人按照一个土豆,一个西红柿,两个鸡蛋的标准进行食材配置的话,应需要多少个土豆、鸡蛋、西红柿呢?同时,如果3个土豆一市斤(500g)四个西红柿一市斤,8个鸡蛋一市斤,那么需要到菜市场采购多少市斤土豆、西红柿与鸡蛋呢?这些数学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同时间接的渗透了感恩节的传统,教育学生自己在接受别人恩惠的同时,也要知道感恩,并将自己的接收到的恩惠传送出去,让更多的人一同感受恩惠。
5.联系生活实际,落实德育教育
作为一个工具性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非常密切。因为生活中的很多知识与原理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释或是求证。所以生活是一个落实德育工作的角度,教师应该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让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更加顺利且适宜。如一个流传已久的“六尺巷”典故,传言我国古代名人张英任职期间收到家人来信,说与邻居发生冲突,原因是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特地写信要求张英主持公道。张英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而后家人羞愧退让3尺,而邻家见状也退让3尺,“六尺巷”因而得名。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一尺等于多少厘米?6尺又是多少厘米呢?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不仅认识了尺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比例,也间接的了解到与人相处之道,应以宽容之心,不可斤斤计较。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列举教师与学生都应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注意细心观察生活,让其中暗含的各种道理得以显示,尤其是教师,要积极备课,然后对一些数学生活案例进行深度挖掘,注意找到各种合适的案例配合德育工作,让学生可以在学科素养的积累中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同时需要教师认识到的是各个学科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语文中的文字是为了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更加顺利,而德育工作则应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都可以找到机会渗透,因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一个端正的品行,踏实的生活态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综上所述,无论是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应用题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还是注重引入生活场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德育机会,培养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都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责任,注重观察,不遗余力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接受更多的德育指导。
参考文献
[1]谭郑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7(7Z)
[2]任国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求知导刊,2017(35)
[3]石秀.谈数字化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效用[J].学周刊:上旬,2015(01)
[4]徐占萍.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09)
[5]顾争光.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性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