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2020-01-03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子系统安徽省指标体系

(1、2.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作用有助于推进农业数量、质量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来推动,现在到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因此,科学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既是学术研究热点,也是当前现实需求。

目前,国内外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重点参数比较法、模型法等测度方法。林正雨等[1]、钟丽娜和李松柏[2]等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展开综合测度;刘世薇等[3]则从农业生产、物质装备、经营管理、农业生活现代化和农业环境保护等角度展开。李响等[4]选取农业现代化的代表性指标,综合比较江苏省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张航和李标[5]、葛丽亚和丁生喜[6]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影响指标,从而测度农业现代化指数。以上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提出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但是较少有文献设计科技创新指标,有些涉及部分也较为分散,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来看,缺乏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稍显不足。

为此,结合农业科技创新支持作用,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为例,运用熵值法科学评价安徽省目前农业现代化时空差异。科学评价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同时可以为农村农业政策制定提供学理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较为丰富,且伴随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2012[7]),表现为农业数量、质量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蒋和平和黄德林,2006[8];龙冬平等,2014[9];张香玲等,2017[10]),同时兼顾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作用(程长明等,2018[11]),遵循指标体系的客观性、系统性、典型性、可获取性和科学性等原则,本文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社会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五个维度,构建安徽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农业投入水平包括劳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林水事务支出比率、有效灌溉率等指标因子;农业产出水平涵盖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业单位粮食产量等指标因子;农业社会水平选取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劳动力就业率、城镇化率等指标因子;农业科技水平从农业R&D经费状况、农业科技投入状况、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农业技术人员状况四个方面表征;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等指标因子。相关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2-2018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2-2018年)》,部分缺失指标采用插值法获得,农业科技创新部分指标采用各市总体科技水平折算而来。

表1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熵值法来确定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熵值法可以根据指标提供的信息熵的效用值来确定权重,避免主观赋权的不足,可以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反映指标体系的实际效用水平(孙晓欣和马晓冬,2016[12])。首先,由于指标的测量单位的差异性,为消除变量的量纲效用,采用极值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采用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从而消除测度水平排序的主观性;最后,根据确定的权重,分别计算2011—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表明现代化水平越高。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指标标准化处理(zij)。假设被评价对象有m个,每个被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i和j分别为被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构建判断矩阵:

X=(xij)m×n(i=1,2,…,m;j=1,2,…n)

2.计算指标熵值(Hj)

3.计算指标权重(wj)

4.计算农业现代化水平(Ci)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

根据熵值法,对2011—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16项指标的1792个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相应地的评价值,用以分析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演变过程和内部差异(见表,图)。根据表1中的16项指标的权重值可以看出,前三位的分别是农业技术人员状况(0.139)、农业科技研究机构(0.114)和劳均耕地面积(0.074),三项指标有两项均属于农业科技水平一级指标体系,这说明在2011—2017年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余的权重值从高到低分别是农业R&D经费状况、有效灌溉率、城镇化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说明2011—2017年以来安徽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以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投入水平的快速演化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其次是农业社会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最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以上的分析,农业科技创新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发展趋势,本文绘制出2011—2017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和各一级指标得分的比较曲线,根据图1所示,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11年的0.358上升到2017年的0.479,年均增长5.63%;与此相对应的是,五个一级指标得分中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水平最高,从2011年的0.087增长到2017年的0.122,总体保持增长趋势的同时,与农业现代化的增长差距表现为“小到大”的状态,但是总体却保持增长同步。其他支持效力从高到低分别为农业投入水平、农业社会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指标权重的结果项契合,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图1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其结构变化

同时,根据图1所示,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指标在2011—2017年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根据2011—2017的各一级指标的相对增长率来看,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分别是农业社会水平(63.03%)和农业科技创新(39.87%),也是超越农业现代化33.87%的因素,增长最慢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只有11.39%。由此可见,长期以来,安徽省农业依托经济基础、科技创新实现现代化,忽视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二)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子系统的演化过程

在各一级指标体系中,各二级指标影响其增长和发展的程度不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侧重点应有所差异。为探究其指标的影响差异,本文对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的五个子系统的相关指标水平进行分解,阐述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具体见图2所示)。

1.农业投入水平子系统

农业投入水平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由2011年的0.090增长到2017年的0.115,相对增长率为28.16%,安徽省农业投入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从具体指标来看,有效灌溉率增长最快,由2011年的0.027增长到2017年的0.046,相对增长率为69.95%;其次为劳均耕地面积,相对增长率为19.32%,这说明有效灌溉率是农业投入水平子系统演进的最主要的原因,其他三个指标增长速度均低于农业投入水平。同时,安徽省农林水事务支出比率相对增长率为-2.94%,出现一定的下滑,可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不足,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2.农业产出水平子系统

农业产出水平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由2011年的0.062增长到2017年的0.079,相对增长率为26.70%,安徽省农业产出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增长速度低于农业现代化的33.87%。从具体指标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由2011年的0.015增长到2017年的0.026,相对增长率为70.02%;其次为土地生产率,相对增长率为62.05%;农业单位粮食产量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往复变化趋势,相对增长率为-13.86%。由此可见,劳均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是农业产出水平子系统演进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农业单位粮食产量成为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因素。

图2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子系统演变过程

3.农业社会水平子系统

农业社会水平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由2011年的0.060增长到2017年的0.098,相对增长率为63.03%,远超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增长率,表明安徽省农业社会水平保持长期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从具体指标来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最快,由2011年的0.013增长到2017年的0.038,相对增长率为189.59%;其次为城镇化率和农业劳动力就业率,相对增长率分别为28.30%和25.57%。表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成为推动农业社会水平子系统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4.农业科技创新子系统

农业科技创新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由2011年的0.087增长到2017年的0.122,相对增长率为39.87%,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也使得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从具体指标来看,农业科研机构增长速度最高,其他三个指标增长速度均低于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其中农业科技投入状况出现负增长。由此可见,安徽省农业科技投入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关注增长投入水平的同时,要注重资金投入效率的提升,增强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力度和水平。

5.农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

农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由2011年的0.058增长到2017年的0.065,相对增长率为11.39%,在农业现代化水平中占据的份额最低,增长速度也远低于其他子系统。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水平增长率分别为6.87%和14.74%,具体数值分别由2011年的377.36千克/公顷和15.302千克/公顷变化为2017年的358.716千克/公顷和12.667千克/公顷,虽然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尚有进步的空间。尤其在国家大力倡导绿色农业的背景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和绿色农业是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三)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地市发展时空特征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16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运算,并计算安徽省16个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见表2)及内部结构差异(见表3),从而识别农业现代化时空差异特征。

1.农业现代化地市差异较大。如表3所示,安徽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2011—2017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其次是蚌埠、淮南和宣城,其余地市均位于均值以下,最低是宿州,只有均值的80.24%。从地区划分来看,各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2011—2017年的考察期内,皖中地区高于各年安徽省均值的比例占50%、皖南占42.86%、皖北占30.95%;其中合肥、蚌埠、滁州、马鞍山和芜湖在各年份中均高于安徽省均值。由此可见,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且地区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别。

2.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上文分析,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上升趋势,安徽省16个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也都表现为上升趋势,上升最为显著的是安庆(50.67%)和六安(56.25%),虽然各年份现代化水平均未高于安徽省均值,但是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效果显著。其余高于安徽省增长速度的分别是合肥(48.07%)、阜阳(43.86%)、黄山(42.71%)、宣城(41.74%)和池州(39.06%),大多属于皖中和皖南地区,总体增长速度分别为43.82%和31.79%,而在增长速度上皖北(28.47%)处于下游,但是三个地区均处于增长状态。这些发展得益于安徽省近年来推进“中部崛起”“创新驱动战略”和“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由追求“量”提升到追求“质”的进步,以科技创新农业发展。

表2 2011—2017年安徽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3.农业现代化内部结构存在差异性。本文梳理安徽省16个地市农业现代化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旨在探明各地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比较优势及相对劣势(杜宇能等,2018[13])。根据表3所示,安徽省各地市一级指标排名和最终的排名存在显著的差别,排除始终处于第一名的合肥市,农业现代化排名第二的是芜湖市,而各一级指标排名第二的分别是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亳州,可见无论是农业发达与否,都存在属于地区发展特点的比较优势和相对劣势。以滁州市为例,尽管农业现代化排名第四,但是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社会水平得分较低,分别处于第十和第十二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生产率、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率,因此滁州市应当加强土地生产效率、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水平的提高。根据这个思路,根据表3,可以分析每个地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比较优势和相对劣势,从而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扬长补短,统筹各指标体系的协调成长,发挥优势地区带动作用。

表3 2017年安徽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

三、结论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长期面临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的境遇,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后是农业发展的短板。在乡村振兴、中部崛起、“调整促”等现实需求面前,如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安徽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农业科技创新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构建包含农业投入水平、产出水平、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五个维度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2011—2017年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

研究表明,2011—2017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五个一级指标中,农业社会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始终处于领先位次,也是贡献率较高的指标,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处于最低水平。同时,安徽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总体都处于上升态势,但是地区水平和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发展水平处于领先水平,皖北地区增长速度明显处于下游。在各地市主要指标中,无论农业发展水平如何,均有所属的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在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应有所侧重。

猜你喜欢

子系统安徽省指标体系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