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冶》中“反常合道”的造园方法举隅

2020-01-03杜波

园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峭壁半山造园

杜波

1 前言

“反常合道”的诗论评价,始自苏轼评论柳宗元的《渔翁》诗:“柳子厚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之,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可”[1]。以“常”的观点来看,烟销即可见人,声音与颜色亦不相关,但柳宗元却以“反常”切入,出奇而得出“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妙句,使苏轼味之有奇趣。依此分析可知,“反常合道”的操作方法即是:表面反常、内在合道,在矛盾中味得奇趣。

1.《园冶》的章节框架

较之诗论的成熟体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论虽在历代屡有提及却鲜有专著,直到明代计成的《园冶》[2]问世,才系统归纳了造园意匠。从《园冶》的行文论述中,可以鲜明地看出作者计成是厌弃俗法而出奇制胜之人,而其诸多造园之法同样暗合苏轼所提倡的“反常合道”之法。以《园冶》开篇为例,计成极力反讽当时园林的造作俗态:“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这一笑即可视为计成的“反常”。之后他对此进一步解释:“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这一真假论述可视为“合道”。最后计成“偶为成壁”,观者无不称颂,可视为得之“奇趣”。

计成认为园林之法不可因循守旧而不知变通:“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园冶》中具体而微地描述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庞杂的造园方法(图1),继而总结出相应的类型和样式,甚至具体到栏杆和门窗样式图谱,其中虽多为总结传统和时兴做法,但也不乏计成的犀利批判和反常创新。掇山、理水、筑屋作为造园最重要的三道工序,影响到园林的整体格局,下文将选择《园冶》中出现的“峭壁山”“山石池”和“半山楼”,探讨计成“反常”做法中的“合道”理论。

2 反常之山——“峭壁山”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峭壁山的这种基本做法,正是前文所提及的计成面对当时江南世人喜好“巧石”极尽堆积之能事的反讽和应对措施。

2.1 “奇石”与“峭壁”

奇石、巧石自古受到文人的追捧,宋代米芾尚有“拜石”之趣闻,然而过犹不及,太湖石在园林中的堆积过剩也渐流于俗气,正如沈复曾经批判过苏州狮子林的湖石假山犹如“乱堆煤渣”。基于此,计成提倡的峭壁山,非以奇石之形状而靠峭壁之纹理入手,将石头自然纹理模仿山水画的皴法,再加入诸如松、梅和竹等姿态较好的植物,最后用圆窗框景,如此做法可自然天成。

2.2 “峭壁”的区别

针对峭壁山相似的态度,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3]中也有心得:“假山之好,人有同心;独不知为峭壁,是可谓叶公之好龙矣。”李渔理念与计成相似而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他认为峭壁山十分简单,“斋头但有隙地,皆可为之”,而具体方法是“壁则无他奇巧,其势有若累墙,但稍稍纡回出入之,其体嶙峋,仰观如削,便与穷崖绝壑无异。”二人对峭壁山有相同的推崇,但其起因却不同,也就是其“反常”的对象不同:计成反对当时文人对“奇石”形状的执迷,而改以峭壁山的“壁理”来模仿绘画皴法,试图得到一种“古人笔意”;而李渔则反对的是掇山对占地的苛刻要求“掇山之为地,非宽不可,壁则挺然直上”,而选择房屋空地皆可作为的峭壁,目的是为了“相宜取势”。

2. 网师园“峭壁山”斋头隙地

3. 网师园“峭壁山”厅堂框景

4. 日本平楷邸茶室坪庭的盆池

5. 苏州网师园的山石池意

计成与李渔在“峭壁”中的“反常合道”思维更早可追溯到宋代邓椿《画继·卷九杂说》[4]一则绘画逸事:“旧说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师,道子学成,惠之耻与齐名,转而为塑,皆为天下第一。故中原多惠之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令圬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枪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问。干则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峦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属,宛然天成,谓之影壁”。文中杨惠之感于吴道子学画大成,所以转向雕塑,而郭熙对于二者又有新的突破,转而利用泥墙的自然形态勾勒出山水画面。其中杨惠之是对吴道子的“反常”,郭熙是对杨惠之的“反常”,而计成和李渔则是对前人或时人的反常,但在“合道”的限定下,得到的都是事半功倍的奇趣效果。

2.3 峭壁山案例

“峭壁山”在现存园林中的典型例子是网师园殿春簃后侧窄院的假山,由于网师园的西北侧界墙较为曲折,而紧邻的殿春簃和看松读画轩又朝南取正,建筑与围墙间留出了李渔所谓的“斋头隙地”(图2),于是造园者相石皴纹、贴墙叠垒,杂合翠竹和蜡梅,最终以室内的花窗将此景框入,呈现出如画景致(图3)。

3 反常之水——“山石池”

“山石理池,予始创者。选版薄山石理之,少得窍不能盛水,须知‘等分平衡法’可矣。凡理块石,俱将四边或三边压掇,若压两边,恐石平中有损。加压一边,即罅稍有丝缝,水不能注,虽做灰坚固,亦不能止,理当斟酌。”计成所谓的始创想法,是以山石嵌入池底与池壁,既保证水之不漏,又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

3.1 “山石池”与“金鱼缸”

计成时代处明末,明代园林大多以条石方池为主,少有湖石驳岸,自计成开始湖石驳岸便成为经典做法[5]。较之清代以湖石驳岸充斥满大型水面的方法,计成此处强调的是小尺度池的营造。

为进一步区分小尺度的“山石池”与园林中心大水面,计成又引入一种叫做“金鱼缸”的做法:“金鱼缸,如理山石池法,用糙缸一只,或两只,并排作底。或埋、半埋,将山石周围理其上,仍以油灰抿固缸口。如法养鱼,胜缸中小山。”在计成看来,“金鱼缸”的做法,更是人工与自然的兼得模式,糙缸嵌入地下形成小池水的基本形态,而在四周以山石环绕将人工的缸沿隐藏起来,浑然天成。较之他所“胜”的“缸中小山”,“金鱼缸”的反常做法,既反对了案上清供或缸中蓄水养鱼的人工化,也拒绝了纯自然水池的大而不可控。

3.2 唐代的“盆池”

计成自得的“山石池”抑或是“金鱼缸”,其设计的源头可追溯到唐代的“盆池”[6]。诗人杜牧曾有一首《盆池》绝句:“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在当时,“盆池”是一种文人达士的流行方式,甚至有《盆池赋》详解其做法:“陶彼陷器,疏为水池……深浅随心,方圆任器”。唐代的盆池以或方或圆的陶盆嵌入阶前的苔藓地面,追求的是水面平静如镜,白天能够倒影蓝天白云,夜晚则倒影明月星辰,其中不养鱼虫也不植浮萍等植物,池的形状保持几何形,因此其时的“盆池”具有相当的禅宗氛围。

对比唐代的“盆池”与计成的“金鱼缸”,二者虽然将盆或缸嵌入底下的初衷是相同的,但具体呈现的形象和理念完全相反:对杜牧等唐人来说,“盆池”具有抽象的形态,不是用来表达或者模拟自然,是作为内在“心境”在外部环境的反应,具有极强的禅宗、理学的哲思;对计成来说,虽然“山石池”和“金鱼缸”都是对园林大水面的“反常”,然而并不会导向唐代那种抽象的哲思,而他所希望在极小的池中植浮萍养金鱼与唐代盆池截然相反,与“偷他一片天”相比他所追慕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3 山石池实例

唐宋园林在今天已无全貌,“盆池”的真实形貌更是难于考证,但在受唐宋禅宗影响的日本园林中尚存有盆池的踪迹,如平楷邸茶室坪庭的盆池(图4),以全石开凿水盆并半埋入庭院中,配合枯山水的白砂和常绿植物,营造出了茶室坪庭所特有的清寂氛围。完全采用计成所述“山石池”和“金鱼缸”的做法在今天遗存的园林中亦较少见,但以太湖石或黄石嵌入池底与池壁的做法,则普遍见于苏州诸多古典园林的驳岸中[7](图5)。

4 反常之屋——“半山楼”

“楼阁之基,依次序定在厅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间,有二层三层之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与前述的反常之山与反常之水相比,反常之屋作为人工构筑物体现更多的居游品质。

4.1 “半山楼”的居游系统

“半山楼”的提出并非在“屋宇篇”而是在“立基篇”提出,或因为它的出发点正是为了调和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阁楼在崇尚水平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物中并不占多数,阁楼的高度与低层厅堂的中心性有所矛盾,于是计成建议阁楼设置在半山半水之间,嵌入山体。山与楼结合在一起,低层可与水岸、厅堂等相连,而上层则可由假山直接穿入,构成立体园林。

北宋郭熙对山水画所提出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深刻影响了造园思想,其“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则最贴切地体现了“半山楼”的设计,楼阁的人工属性给人提供了居住的舒适度,而半山的自然属性则丰富了游赏的流线密度。

4.2 “悬杪亭”与“重台叠馆”

与计成约略同时代的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提到一处奇特的亭子:“余六岁随先君子读书于悬杪亭,记在一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缘崖而上,皆灌木高柯,与檐甃相错。取杜审言‘树杪玉堂悬’句,名之‘悬杪’。度索寻樟,大有奇致。”[8]张岱的这一“悬杪亭”与计成的“半山楼”相似之处在于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同样构成了山房相借互成的“反常”的复杂体。

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很多观点受计成的影响,他将这种“半山楼”进一步丰富为“重台叠馆”,且有更详细的记述:“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盖上叠石者则下实,上庭院者则下虚,故花木仍得地气而生也。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9]重台的做法不仅兼备了自然山台的眺望意向,又杂合了庭院花木,而且距离可供居住的建筑仅是一楼之隔;叠馆则在重台的基础上竖向增加了楼层,具有上层山台和下层住屋的同时,中间又有可资宴饮的轩榭,二者共同丰富了园林的生活密度。

4.3 半山楼实例

在现今存留的古典园林中,沧浪亭的“看山楼”和拙政园的“见山楼”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诠释了计成“半山半楼”的修筑方式。沧浪亭的看山楼底层构筑石室可容人进入,石室由黄石包裹掩藏,上层建造新的楼阁,契合计成所谓“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图6);拙政园的见山楼则从环境上更贴近计成“立半山半水之间”的原意,从南侧大水面看此楼是两层水榭的意象,而从北侧窄池才发现其二层的进入方式十分特别,需由西侧狭长爬山廊自地面穿入,刻意模糊了上下层的概念(图7)。

6. 沧浪亭看山楼

7. 拙政园见山楼

表1 “反常合道”的设计思路

5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自早期的“苑”“囿”等具有农牧属性的大型林场,到秦汉时穷奢的宫苑连环,再到唐宋各种山庄别业,最后到明清私家园林的繁荣,整体呈现往城市中心发展、规模越来越小的趋势[10]。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云:“城市山林难两兼”,但在计成所处的明代“城市山林”已经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山林”与“城市”相兼最困难有两点:一是如何处理城市场地狭小和自然山水规模的容纳;二是如何兼顾毗邻城市的生活便利和身处山林的意境。基于这种困难,计成所提出的几种反常之道殊为可贵:反常之山“峭壁山”结合墙壁,在宅间空隙即可成堆砌山,且其山水画笔意和自然山势都得到最佳呈现;反常之水“山石池”发展了古人盆池的自然属性,在极小的庭院面积下容纳极大的林木池鱼生命系统;反常之屋“半山楼”融合了建筑与假山往垂直方向发展,兼顾生活便利与自然意向,是城市山林结合的最好范本(见表1)。

计成所亲自设计的园林虽现已不存,后人无从考证他这些“反常”的范式的原始面貌,但是《园冶》所确立的造园理论和造园技法,影响了诸多明清后世的造园家,江南园林的面貌也间接得以留下计成影响的痕迹。有趣的是,他这些“反常”的峭壁山、山石池、半山楼等做法,如今在江南园林中反倒多成“常规”做法。

猜你喜欢

峭壁半山造园
半山,挺好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壹 造园·纳瑞集祥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如何顺利通过悬崖峭壁上的独木桥
热卡扎,岩峰深处的秘窟
王安石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