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门诊换药的护理对策探讨
2020-01-03张鑫
张 鑫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
手术切口感染主要指患者完成手术后,病原菌对手术切口造成感染后呈现出的一种炎性反应,属于手术患者发生率较为显著的一种术后并发症。患者在表现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后,会使得机体痛苦感显著增加,并且会使得患者的疾病康复受到严重影响,相继导致患者呈现出住院时间延长以及经济负担增加的现象,对此在明确导致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系列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有效方法进行对应干预意义显著[1]。本次研究意在探讨导致手术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系列危险因素,以确定有效方式展开门诊换药护理干预,最终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患者有无发生切口感染进行分组;观察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为(42.35±1.39)岁;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属于腹部手术、骨科手术以及胸部手术患者例数分别为16例、15例以及4例;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6~63岁,平均年龄为(42.39±1.42)岁;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属于腹部手术、骨科手术以及胸部手术患者例数分别为17例、16例以及2例;此次研究均获得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对于知情同意书,所有手术患者以及家属均完成签署;对两组手术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展开对比,结果呈现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手术患者在进入医院后,工作人员对其详细资料进行收集,主要集中于基础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两方面。对于前者,主要集中于家族疾病史、以往疾病史、年龄以及性别等;对于后者,主要集中于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以及所伴有疾病等[2];之后针对两组手术患者相关数据于临床展开统计学分析,并且分别展开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最终对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加以明确[3]。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有手术患者研究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切口感染率)组间比较以%形式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患者伴有高血压疾病、年龄、手术类型、伴有糖尿病、术后切口感染以及临床手术时间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P<0.05)。
2.2 多因素分析: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患者伴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现象(P<0.05),见表1。
3 讨 论
表1 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临床统计
手术患者在表现出切口感染的情况后,不但会使得自身疾病康复受到影响,并且会使得医疗纠纷发生率呈现出显著增加,从而使得医院整体声誉以及形象受到严重影响。针对手术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系列因素加以明确后,需要研究有效方法加以干预,从而使得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获得显著降低[4]。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患者伴有高血压疾病、年龄、手术类型、伴有糖尿病、术后切口感染以及临床手术时间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P<0.05);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患者伴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现象(P<0.05)。分析此种结果的原因为,随着对患者施以临床手术时间的逐渐延长,患者手术切口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也会呈现出显著延长,从而使得细菌增殖以及定值概率呈现出显著增加。患者在伴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疾病后,会使得手术后机体抵抗力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下降,从而存在较高概率表现出感染的现象。
在对手术切口系列感染因素加以明确的条件下,护理人员需要选择有效方法展开门诊换药护理工作,具体为:①护理人员在准备对手术患者进行换药前,需要协助患者进行换药体位的选择,确保满足易操作以及舒适化的特点;此外,就伤口清洁以及伤口分泌物清洁必要性加以讲解,以此使得手术患者紧张情绪获得充分消除。此外,准备无菌换药设备对患者进行配备,在准备进行换药操作前,需要依据要求完成洗手等系列工作,并且准备无菌手套进行佩戴[5];②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换药过程中,对于无菌操作需要严格执行,将敷料以及绷带轻轻取下,防止因为过重动作使得患者的疼痛感有所增加;此外在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期间,需要严格进行,共需要对患者进行3次消毒。并且按照医嘱选择抗生素对手术患者进行感染预防干预[6];③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完成换药后,需要对切口附近皮肤的清洁性以及干燥性做出保证,并且就下次门诊换药时间对患者进行告知[7]。
综上所述,针对手术患者在对其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加以明确的条件下,护理人员需要具有针对性展开门诊换药护理工作,以此使得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获得显著降低,促进手术患者的病情康复,最终显著提高医院整体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