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心村”的形成及其规划模式探讨

2020-01-03肖雪纯王淑钰

山西建筑 2020年11期
关键词:空心村空心化空心

肖雪纯 王淑钰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城乡差距加大,使得农村空心化愈发严重,土地浪费、发展停滞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摆脱空心化现状,合理合法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彻底地改善农村用地规划不合理,实现村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美好愿景,这都要靠对“空心村”问题的彻底、有目的性的研究和制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治理制度和规划建设来实现。

2 “空心村”的基本概念

2.1 “空心村”基本内涵

“空心村”的内涵从实质上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村庄形态现状的变化来看,“空心村”是城乡结合和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不健康却是必然的阶段,不合理的规划和土地利用形式都可能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使用上的混乱,最终导致新建而无人居住的房屋都在村庄外围,而村内都是残败破屋的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是从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空心村”的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失去劳动力,良田大面积闲置、宅基地人走屋空等空心化现象加剧。

2.2 “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

1)村庄整体土地规划不合理。

目前,农村无偿使用宅基地制度和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是我国农村特有的土地权利形式,但由于这种制度的不完善在现实中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宅基地无偿使用导致农民占用耕地建新房,土地管理混乱使得退出旧宅制度留于形式,造成土地“外延内空”。

2)城乡产业规划发展差距过大。

城乡二元制度是空心村出现的最基本因素,城镇化延迟于非农化需要,无法在制度上保证进城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不放弃老家旧宅基地是大多数人的选择[1],造成“空心村”中大量耕犁撂荒、房屋无人居住日渐破败等这些农村经济基本构成要素的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3)没有找到合适的规划模式。

究其土地浪费根源是对土地规划不合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战略。对于不同的村庄,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都存在这样那样不同的问题,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规划和模式创新尤为关键。

3 “空心村”在当下社会的存在形态

3.1 “空心村”个例现状分析——河南省汤阴县南阳村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和浏览当地新闻信息,决定以河南省汤阴县南阳村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作为一个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典型的空心化现象的村落,对其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首先,进入21世纪,村外新房已经形成规模,但没有统一的规划布置,房屋整体结构杂乱,整个村庄从内到外形成了一个从旧到新的结构,空心化严重。其次表现在劳动人口流失上,全村半数外出打工的人口中,青壮年的比重达到92%,这造成了南阳村在人口结构上的空心化[3]。

直观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村内的多种生活场所和设施逐渐荒废和逐渐向外扩张的新建房占用大量耕地,不仅使整个村庄原有古老合理的规划形态遭到破坏,原有的绿化景观消失,而且积少成多,因空心化现象产生的土地浪费总量就显得非常庞大。

3.2 对“空心村”的规划现状分析

现行的最重要的就是在村庄规划管理制度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宅基地的审批、使用过程都合理合法、有序有据。对农村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严格把控耕地面积与经济建设用地的比重协调均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追求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靠的是差异化规划政策和因地制宜的模式创新,才能发挥村庄最大优势,发展经济和处理用地矛盾。

4 “空心村”治理对策及模式创新

4.1 治理“空心村”的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在现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对通过宅基地进行整治的建设用地采用入股、租赁等方式发展第二、三产业[4]。同时,深化改革不仅是经济上的改革和统筹,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与城市平稳衔接,同样是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

2)杜绝“人在外,房在村”的土地浪费现象。

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所有问题,严格履行宅基地的审批程序,杜绝“人在外,房在村”的土地浪费现象,规定所有建房户原则上必须先拆老房,收回原宅基地,方可批准新房,即采用“老”换“新”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切断“空心村”继续蔓延的趋势[5],避免了土地被老房旧屋占地造成的土地浪费现象,也避免了村民不按规划私搭乱建产生的负面影响。

4.2 创新“空心村”治理规划模式

从村庄与城市的地理距离和人文特色上可以把“空心村”发展方向分为几类:具有城市特征的村庄,城镇功能结合的村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中心村以及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村庄。然后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特点,创新治理模式合理规划村庄结构,以此进行区别处理达到最好的效果。

由城市居民管理模式和合理的规划系统得到的启发,基于村镇的发展规律和百姓的生活需求,同时综合村庄普遍的人口规模、产业分布、空间分布等因素,可以大体分析总结出几个适用于大多数“空心村”的治理模式,也是未来村庄发展的主流方向。

1)城郊提升治理模式。

针对大中城市及东部发达地区的村庄以及乡镇、小城市周边的村庄,可以利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交通优势等特点,加强与城市的联系,率先向城市融合靠拢,进而辐射周边乡村,将这类村庄的规划进一步向城市规划靠拢,在发展智慧农业的前提下统筹解决农村宅基地规划混乱的问题,向周边城市学习,集中规划土地的使用性质,做到“地尽其用”,立足于解决“空心村”土地浪费、产业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实际民生问题。

2)村镇融合治理模式。

村镇融合的治理模式基于村庄发展不太落后、距离乡镇不太远的前提下,考虑发展适度规模化的产居融合一体化的城镇互联互通模式,发挥双向带动作用。这种情况下,通过土地整合,搬迁合并等措施,农村可以为城镇腾出更多的建设用地,使城镇有足够土地为村庄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促进区域城镇一体化发展。

3)迁村合并规划模式。

这涉及到一个中心村模式的推广和使用,中心村建设是乡村结构重组和乡村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5]。对于规模小,布局分散的村庄来说,本身的经济并不发达也没有地域性优势进行城镇融合,这种大村合并小村、富裕村合并贫困村的迁村合并规划模式就给了土地整合新可能,是改变“空心村”现状的最好途径,将原有的分散村庄集中起来,统一进行规划整理,将原有零散的耕地集约化处理,实现宅基地复垦,同时集体分配住房调整产业结构,将各类生活生产用地合理规划。

4)特色保护多元规划。

而对于拥有自己独立产业结构或特色资源的传统村落,应在保护本身特色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村庄内部空间进行整理规划,改变村容村貌和混乱的布局,主要村中有价值的古老建筑进行修缮保护,使之前“空心村”的老大难——废弃房空置房实现功能转换,使之焕发新的活力。同时重新规划路网和组团结构,使新建筑与老建筑之间巧妙衔接,使用地更加合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5 结论和展望报告

从文献综述来看,“空心村”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社会问题。应在科学理论精准规划和严格的政策实行的支撑下逐步摆脱“空心村”的情况,应以人为本,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当地产业特点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全面考虑到新兴产业对原产业的影响,同时要确保适当的耕地规模以满足基本农业需求。因此有目的性、以人为本的“空心村”治理对策和值得推广的规划模式创新是实现“空心村”治理的全面满意以及回归人口的安居乐业的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空心村空心化空心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地球是空心的吗?
空心人
乡村振兴视野下贫困山区村庄空心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空心轴优化设计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空心村”民生调查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