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的心理病因及治疗思想探析
2020-01-03李军祥杜赟鹏
李军祥,杜赟鹏,余 鹏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幼时即开始了集体生活,集体生活可以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然患有遗尿症的儿童会逃避集体生活,对集体生活适应不良,遗尿症会对患儿身体和心理产生双重影响。总结国内外研究发现,遗尿症的病机与遗传[1]、便秘[2]、发育迟滞、肾气未充[3]、睡眠觉醒障碍、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膀胱功能障碍[4]、隐性脊柱裂等因素相关,目前尚未形成定论。又有研究认为遗尿症病因以功能性为主,器质性或其他病因较为罕见[5]。中医治疗是从肾气不固的病机出发,通过补肾益肾来治疗遗尿症[6]。本文结合中医和心理学思想,探析家庭教养方式和个性心理因素对遗尿症产生和维持的影响,为治疗遗尿症提供心理学治疗方案。
1 遗尿症
1.1 定义 遗尿症俗称尿床,正常情况下,儿童5岁以后就不会再有夜晚遗尿,5岁以后仍在夜晚出现尿床现象,且每月多于2次,持续三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遗尿症[7]。即使在未使用药的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将近15%的人会自己痊愈,成年之前仅有0.5%~2%的人不能自愈[7]。
1.2 危害 尿床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学龄期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克服内疚感和获得主动感,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克服自卑感和获得勤奋感[8]。如果处于成年早期之前的心理品质没有很好地形成,则会出现内疚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尿床儿童一般都处于学龄期和青年期两个阶段,因尿床此阶段发展任务没能很好的完成,容易出现内疚、自卑、怕羞和不自信等心理问题,自主性和主动性降低,更甚者会形成退缩性社交行为。
尿床会让儿童形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托管班、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尿床儿童不得不去面对集体生活,但又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尿床儿童会因此而疏远群体,性格变得胆小孤僻,对群体的谈论话题变得敏感,害怕学生议论自己,在同学面前显得差人一等,不能和群体中的成员建立良好关系。
尿床会造成儿童学习兴趣和成绩下降。因为尿床,心情低落,内心总会思考如何去应对已经尿床的事实,这些担忧使得患儿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听讲学习。长此以往,成绩普通、同学面前不敢发言、课堂表现不积极,很难引起老师的关注。此环境中,这类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厌学和抑郁心理。已有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杀与尿床有一定的相关关系[9],如果不对这些学生加以关注和干预,很有可能做出退学或更极端的行为。
2 遗尿症病因分析
国内外对遗尿症的研究已相当丰富,但对于遗尿症的病因尚未形成定论。中医理论认为小儿遗尿的病机主要是肾气不固和膀胱失约。肾在五行中属水,肾与膀胱产生和储存尿液,排尿节律主要靠肾的气化功能来控制和调节。肾气不足,则会导致肾的气化功能失调,尿液的闭藏失去控制,尿液得不到控制、节律失调则产生遗尿[10]。《针灸甲乙经》中记载遗尿病机为“虚则遗溺”。小儿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此阶段小儿容易出现肾气不固的现象,肾气不固,小儿则会出现尿床症状[10]。
前人研究对于肾气不固的阐述都是从病理病机角度出发,本文从中医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情志相胜论阐述遗尿症儿童为什么会肾气不固。通过运用情志相胜论中五行、五脏、七情之间的关系,解释小儿肾气不固的原因。情志相胜论认为,肾在五行属水,对应在七情为惊恐,惊恐太过会伤肾,肾气不固则产生遗尿,依据该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惊吓过度会出现失禁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惊恐情绪等精神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小儿肾气不固,遗尿行为得以长期存在和维持。
3 小儿遗尿症的心理治疗探析
3.1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与子女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态度、行为等各方面的表现方式[11]。不同学者对教养方式的划分有所不同,Maccoby和Martin将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12]。权威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的要求适当,同时也积极回应孩子,给予温暖的关怀和支持,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有效,亲子关系理想。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经常对子女提高要求、对子女的表现回应较少或基本不回应、缺少应有的关怀和鼓励、彼此之间的沟通模式类似于下行沟通,信息发出者为权威,不容有质疑。溺爱型父母对孩子很少提要求,但对孩子的需求非常积极,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沟通模式类似于上行沟通,子女对父母发出信息,父母一方为接收者,不对上传信息有所质疑。忽视型父母对孩子几乎没要求,也从不回应孩子的需求,很少提要求也很少有关心支持,亲子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
3.2 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导致的惊恐情绪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氛围不和谐,对患儿的粗暴责骂等都是遗尿症的的危险因素[13]。现实病例患者的家庭教育中,父亲是绝对的权威,父亲会对患儿提出很多要求,当获得成功时很少有奖励,做错事却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父亲会干预他的做事,对他的言行举止责备求全,使得他在生活中做很多事时变得畏头畏尾,从不会积极主动去做有挑战的事。在父亲权威的教育下,患儿特别害怕犯错误,遗尿的行为已经让他感到无比的内疚和羞愧,如果再不对自己的言行加以约束,哪怕是小小的犯错也会让他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和批评。
母亲能给予患儿关心和爱护,不会以粗暴的行为教育患儿。母亲的这种包容和关怀让患儿有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尿床行为。但母亲作为一个女性,细心与过度担忧会促使她去请教别人的指点,希望能帮助治疗患儿的尿床。患儿遗尿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会严重伤害到当事人的自尊心,使得他更加内疚和自卑。又因为现在辅导班和托管班的盛行,低年级儿童又不得不面对集体生活,这时患儿会揣摩同伴会不会知道自己尿床的事,会不会因此而嘲笑自己等。反复的思考和琢磨使得这些尿床儿童整天都特别敏感,想方设法地回避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因此对人际关系也变得非常敏感。
现实中许多患者也曾寻求医学手段治疗遗尿症,在各大医院做过相应的检查,均未发现有任何病理性症状存在,且医学治疗效果不佳。在此期间,患儿不想尿床却总是事与愿违,尿床行为使患儿感到愧疚和不安,心理压力大,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前面已提及,遗尿症有很高的自愈率,且自愈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现实中有许多在一定年龄、不经过治疗而自愈的患儿,因此小儿父母则单纯地认为尿床是患儿自身的坏习惯。父母持此观点看待患儿行为时,他们会出现严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此情况下,当事人会有明显的恐惧和担忧心理。
3.3 情志相胜论治疗思想分析 遗尿症患者的病因与心理恐惧等情绪和不和谐家庭教养方式下形成的个性特征有关。前人治疗遗尿症研究发现,通过护理干预联合家庭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性格、情绪及尿床症状和心理问题[14]。不和谐家庭环境中尿床儿童长期处于害怕和恐惧之中,惊恐长时间的存在和保持,肾气受到损伤,遗尿症被维持和加重。由水火既济针刺治疗遗尿症的研究可知[15],肾属水,心属火,水火既济治疗是让二者达到平衡。根据中医情志相胜论,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可以让其惧怕的岳父来治疗,惊恐太过对肾的损伤也可以通过增加喜悦感来制衡,二者达到平衡即为正常。因此,笔者认为因家庭教养方式而引起严重恐惧心理的遗尿症患者,可以通过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当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当事人在现实中更加乐观开朗,以此来平衡制约当事人的恐惧心理,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3.4 针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具体干预方案 首先,督促当事人的父母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多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听当事人的心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次,让父母对自己以前的行为做深刻反思,与当事人平等地交流,深入沟通,打开患儿对粗暴教养的心结,学习新的合理的亲子沟通方法。最后,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慢慢接受孩子成长的事实。当孩子有独立的想法时,父母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孩子发展的特点,鼓励他们的独立意识,适当地给予恰当的建议和引导,让孩子尽可能地健康成长。
3.5 针对患儿性格的心理治疗方案 依据当事人自身心理行为特点进行的治疗过程。夜间遗尿患儿大部分有睡眠觉醒障碍,具体表现为夜间不想起床。鉴于此,首先可以运用心理治疗理论中的行为疗法。当个体表现出一些行为时,给予及时强化或惩罚,以增加不尿床行为或减少个体尿床行为。强化分为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目的是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惩罚分为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目的是减少行为的发生频率。针对尿床儿童需要改变的是尿床行为,所以可以用奖励强化他不尿床的行为。行为训练和强化练习时,由父母负责,在患儿入眠后,按时按点监督当事人夜晚如厕,当做到按时排尿就奖励,用奖励强化不尿床现象可减少尿床行为。如果在此期间发生尿床行为,不要给予严厉的负性惩罚和嘲讽,因为此时的儿童是最敏感又最容易受伤害的,可以通过等价回收前面所获得的奖励,以此减少尿床的行为。通过行为疗法的行为养成训练,养成儿童夜间自己排尿的习惯。
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对患儿情绪有很大影响。长期生活在此氛围中,惊恐情绪使得尿床症状一直存在。当患儿长期在学校或托管班,与家人接触机会减少,这样基本脱离父母的管教,脱离粗暴不和谐的家庭教养氛围,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慢慢增强。笔者认为这个转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当一个人一个宿舍住宿时,单独的卧室让他有了一个私密空间,只有少数人会知道和谈论他尿床的事,与人交往中不会再有差人一等或害怕别人知道尿床的担心,整个人也因此变得自信和乐观,人际关系也会开始改善并取得长足发展。其次,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变化显著,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各方面的变化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意识开始出现。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成长带来的体验让他心情愉快,与此同时也克服了因尿床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再次,因为长期在学校或托管班读书,实质上脱离了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离开了严厉的父母责罚和管教,他们整日担惊受怕的心情得到放松,惊恐度降低,肾气得到收藏,尿床症状逐渐好转。
一般的遗尿症患者都会有自责、内疚、羞愧等心理,常会觉得父母的关怀和理解不够、周围人对他嘲笑和讽刺、老师对他从不关注等。这些想法使得尿床儿童缺乏安全感,感到孤独和无助。心理咨询中的人本主义咨询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倾向,只有自己才能感知到最真实的自己。因此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可以遵循心理学人本主义的理念,很好的倾听、共情和同感理解患者,当他感受到被理解时会倾诉更多内心真实的情感。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后,他就慢慢放下了心理防御的护盾,对医生表露更多更深层次的情感,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他也在重新体验当时的感受和经历,从而对自己的心理困扰找到一种新的解释,并试着去理解和释怀。只有当尿床儿童能接纳自己的尿床行为时,他才会慢慢地走出尿床这个阴影,改变自己,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培养自己的自尊心,最后成为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努力去成为那个自己最想要成为的人。
4 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遗尿症病机的研究均是从医学角度出发,尚未发现从心理学视角分析遗尿症病机的研究,也未发现以心理治疗思想为契机的治疗方案。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发展,提倡运用综合疗法治疗遗尿症,如中医结合西医、心理治疗结合行为治疗[16]、行为训练结合药物治疗[17]、心理护理结合医学治疗[18]。
小儿的尿床不只是孩子的问题,由此带来的伤害也不应该由儿童一个人来承担。家庭是一个团体,成员间的和谐互助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改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让尿床儿童得到应有的关怀和支持,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一个和睦相处、温馨美满的家庭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尿床儿童去改变和成长。在没有明显的病理原因的情况下,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粗暴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维持和加重尿床现象的作用。所以要治疗儿童的尿床行为,可以通过家庭团体治疗来改变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心理治疗来治愈尿床儿童的心理创伤。
关注尿床儿童的心理健康,让他们也可以跟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快乐的童年。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起这方面的重视,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当通过医学手段治疗遗尿症效果不理想时,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行为训练和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尿床行为,还可以治疗遗尿症对儿童造成的更深层次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