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纪录片拟人化手法的创新
——以《水果传》为例

2020-01-03杨家芳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拟人化纪录片水果

杨家芳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近年里美食纪录片备受观众青睐,网络点击率居于各类型纪录片榜首,其中《水果传》以独特的叙事形式成为其中重要代表之一,经新媒体网站上线后,两个月网络播放量破亿。经横纵对比,该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拟人化创作手法的运用。其拟人化的叙事修辞赋予了无人物情感、无动物动态的水果植物以贴近观众感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影响美食纪录片表述的新形态提供了典型案例,值得细作分析。

1 拟人化手法在动植物类纪录片中的运用

拟人是修辞的一种方法,是将事物赋予人的性格、情态。而拟人又分为非生物拟人化、有生物拟人化、抽象概念拟人化。为了展现人物内心活动、表达细腻的人物情感、增加影片的滑稽、娱乐的效果,动物纪录片中常常使用拟人化视听语言进行表述。拟人手法在动物类纪录片中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仍留存的最早作品是日本纪录片《狐狸的故事》,该片以一棵老橡树的视角,讲述老树下狐狸一家悲欢、离散的命运故事[1]。但拟人化手法在纪录片中的源起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

植物类纪录片中的拟人手法极为罕见,近年,拟人化手法在美食类纪录片中的运用呈现两种形态。一方面,所涉及作品数量极少。另一方面,方式单一、涉及片段简短的态势。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仅能找到一句解说词涉及拟人化句法[2];如《风味原产地——云南》在对一些极少数的食材特性进行介绍时,解说词表述中带有拟人化描述,但相关描述性语句数量较少、形式较简短、表述较晦涩。再如纪录片《万物滋养》创作者从大山的视角,用拟人化的语态,来让物种表达自己心思,但除第一人称视角设计以外未有其他拟人化技巧辅助表达,如摄像技术、镜头组接等,整体表现方式不够丰富。而纪录片《水果传》从叙事、解说词、特效等多方面、全面性使用拟人手法,充分显示了其创作方法上的突破和形式上的创新。

2 纪录片《水果传》中的拟人化手法

2.1 拟人化的叙事

2.1.1 情感和性格的拟人化

同为自然生物,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生存情节具有可比拟性。在对动植物拟人化塑造中,拟人化修辞的最大特点是模拟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从而托物抒情,增强影片的感染力,使观众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从而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引起观众共鸣。在纪录片叙事发展的脉络里,对于片中人物性格、品质、情感的探索不曾间断。人类的性格有:活泼、热情、开朗、豁达、机敏等。人物的优秀的品质有:勇敢、坚强、忠贞等。与人类亲情、友情、爱情相对照,水果植物有其自身的基因、变异等特殊联系,有互相依存的伙伴、有生长竞争的对手、有基因变异带来的种族关系。例如:“性格开朗、富有青春气息”的柠檬;“聪明的”草莓、“爱招摇”的咖啡果;“坚韧勇敢、灵动迷人”的沙棘果;“想要远走高飞”向往自由的奶瓜瓜。再如:指橙有个性、战争、甚至拥有种族、家族成员,影片在介绍指橙时用这样一些文字进行描述:“野外生长的指橙桀骜不驯”,“调皮的指橙”“指橙的敌人扁虱”“指橙精灵、扁虱恶魔、珍珠鸡卫士,每天都上演着莎士比亚式的剧情”“虽然同为柑橘家族,但指橙和柠檬、橘子那些亲戚在外表上毫无相似之处”。总体上,纪录片《水果传》在拟人化方法探索中,将人类特有的性格、品质、情感等特质带入到记录影像的生成机制,丰富了故事的内核,让观众感受到自然界的悲欢离合。生动、饱满的形象设计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角色,为观者提供更加惊艳的视听享受。

2.1.2 故事冲突的拟人化

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离不开冲突,故事中主角通常需不断穿越阻力,不断抱着战胜困难的精神,有愿望,有预期,有达到愿望的过程,以及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3](P15)。在《水果传》中,创作者对水果在大自然中的生存行为做了拟人化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水果植物面临多种生存阻力与障碍,例如,亚马孙的巴西莓要面对热带雨林激烈的生存竞争,为了享受阳光,它们要生长的更高,为了散播种子,它们要长出更多的果实,更容易被辨别的颜色,以提高果实的传播率。水果植物们常常会面临激烈的空间竞争、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旅途上未知的凶险,甚至在固定搭档的传播模式下,当搭档不幸灭绝,水果们也将面临灭绝之灾。这一切障碍及阻力情节的设计和抓取,造就了影片的冲突和张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纪实影像具有可读性。

2.1.3 故事悬念的拟人化

悬念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是自然的悬念、通过人物情绪的传递构筑悬念、信息悬念[4](P296)。《水果传》第二季第二集中,导演为了制造悬念,开场没有直接介绍水果木瓜榕,而是首先由生物学家进入山洞探索果蝠的踪迹,研究果蝠的食物来源时意外发现山洞里的果蝠树,且从山洞带回的标本中发现了木瓜榕树苗,从而引出这种成熟时香气会吸引几公里内果蝠的水果——木瓜榕。这种生活中能引起关注的现象被称之为自然悬念。再如,为了说明木瓜榕授粉的经过,解说词道:“果实顶端的花序会自动打开通道,诱惑榕小峰进入果实内部产卵”,画面中先是展现了木瓜榕上的“榕小峰”和“黄金蚁”的一场生死较量,谁先钻进木瓜榕花序谁就为胜利者,“幸运的是榕小峰妈妈赢得了入场券”,得以在木瓜榕的花序中产卵同时为木瓜榕授粉。一系列画面的组接,使得观众不得不疑问榕小峰和黄金蚁为何要争斗?榕小峰为何要进入果实产卵?而产卵和果实授粉又有什么关系?作者将木瓜榕、榕小峰、黄金蚁的形象进行生动有趣的拟人化处理,用一组悬疑镜头表现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影片中悬念的添加,加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层次感,使得视听叙述更加精彩、有趣。

2.2 解说与音响的拟人化

2.2.1 解说词拟人化

为赋予镜头灵动的画面感,使抽象的、枯燥的内容表达得更加形象和生动。纪录片《水果传》的解说词使用拟人化语言来进行表述,巧妙地将水果进行人格化比拟,如在表现水果八月炸成熟而外壳炸裂时,解说词道:“香甜润滑的肉身和香气便显露出来,欲遮还羞的姿态最为撩人,诱惑着山间的鸟儿们前来啄食。”再如:“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水果们从花朵开始便已经开始争奇斗艳,但对于一些低调的水果来说,他们才不想过早崭露锋芒。”作者用“输”“争奇斗艳”“低调”“崭露锋芒”等人类独有的情感、性格及动作表现水果花朵的百花齐放。在表现无花果花蕾打开时:“只待有一日被人们打开时将自己最完美的状态展现,惊艳于世人”。《水果传》两部作品中共介绍了百余种水果,在展现每一个水果的前世、今生时都用了类似的拟人化句式及词语进行故事描述。此外,两部纪录片每一集的片名都用拟人化动词、形容词等进行命名,如:变身、旅行、诱惑、穿越时空的我、我的十八般武艺等。拟人化语言、句式量之多,篇幅之大,这一点在美食类纪录片中实为罕见。

2.2.2 音响声音的拟人化

自然音响、动作音响、物质音响、效果音响。音响可以营造真实的荧幕空间,增添环境的情绪气氛,反映出人物某种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音响还可以代替视像交代剧情,产生对比、象征、隐喻等作用。音响在一部视频作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作品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解释阳桃是生长在花托之上的真果时,为阳桃的发育结果的动画演示配上了呱呱坠地的婴儿哭声,预示着新生命的诞生。填补了情感表述上的缺失,增加了视听的立体化程度。

2.3 摄像技术、包装特效的拟人化

2.3.1 特殊镜头技巧

高清摄像机、延时摄影、水下摄影、慢速摄影、微距摄影等拍摄技术的运用,展现新鲜、奇艺、色彩斑斓的水果犹如万花筒般变形切换;果汁四溅、充满爆炸力的水果动态瞬间;四季悄然变迁的绝美历程,呈现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景象。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5](P20)。在描述水果八月炸成熟裂开时,“随着果皮的裂开,香甜润滑的肉身和香气便显露出来,欲遮还羞的姿态最为撩人。”配合解说词,运用高清摄影机、延时摄影的拍摄技法展现八月炸果实裂开的清晰的全过程。这种逼真感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使得观众入戏的同时获得认知视觉快感。同时,影像细节展现是视觉强调的体现,与故事片中的特写镜头有同等效应,提升了叙述的说服力。

2.3.2 主观视点镜头

拍摄视点分为全知视点和限定性视点两种,客观视点意味着一种全知视点;当摄影机是以片中人物或事物的视点(即限制性视点)进行拍摄时,带有片中人物的主观倾向,被称作主观视点镜头。主观镜头把摄像机镜头当作剧中人物的眼睛,直接“目击”场景中的人、物和事,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不断发展变化的剧情中去。为了给观众展现更为丰富的视角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一人称视点的转换在人物纪实作品中常被使用,人物纪录片中常用多机位、实时拍摄的正反打镜头展现出正在交流双方的不同视点;在动物纪录片中主观视点的转换也时有出现,如一些动物题材纪录片添加一些特殊的运动镜头去表现动物的动作及情感反应,如在两个追逐动物中运用甩镜头体现动物敏捷的视觉反应[6]。而在美食纪录片中主观视点转换的案例极为少见。纪录片《水果传》为了展现椰子“远渡重洋”的“旅行”,用俯视镜头拍摄椰子下落;用低角度跟拍镜头拍摄椰子在大海中“漂泊”,摄像机镜头模拟椰子在海中被海浪击打的视角,创作者运用主观视点镜头设计将没有情感及思想的水果做了拟人化处理。让观众对片中水果们的境遇能够感同身受,由此带给观众更逼真的视觉体验。

2.3.3 包装动画、特效

数字特效技术的应用拓展了纪录片的叙述空间。在纪录片作品中,有些镜头无法直接用真实拍摄的方法展现,如历史再现片段的展现、特殊效果的表达、科学知识的视觉化演示等,因受到拍摄技术、时间、地点、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纪录片必须要用特效及包装的制作来辅助表达。而纪录片包装设计的内容及风格通常由影片风格所决定,纪录片《水果传》为展现动感、有趣、炫彩的视觉效果,将包装动画的设计赋予拟人化色彩,将本身没有自主运动机能的水果做了动态化处理;为本身没有表情、情绪的水果添加了五官。如描述牛油果与已灭绝的大地懒间的关系时,为牛油果绘制了眼睛、嘴巴,并进行了动态的添加,表现牛油果的悲喜情绪;演示木瓜、蚜虫、蚂蚁、瓢虫间微妙的食物链;又如,在表达香橼自我传粉受精结果时,解说词道:“香橼个性自闭而古怪”,同时运用二维动画进行动态演示,在动画的形状及动作设计上,“自闭”的香橼在遇见蜜蜂时身体主动摇摆晃动,驱赶蜜蜂避免与自己靠近,再加上有趣的配音,使得画面生动、活泼。此外,本片的片头动画更是极具风格化,将各种水果用手绘方式呈现,用不同水果叠加组合营造一个大海的场景,将葡萄和牛油果拼成热气球、将阳桃模拟成星星、用香蕉、菠萝、橙子等水果拼贴成鲨鱼的形象等,再给予水果对象抠出用动画软件为其添加灯光、投影、动态效果。画面风格活泼、年轻化,色彩绚丽、动作灵巧生动、情节设计有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拟人化技法的综合运用赋予了水果思想和情感,使得纪录片《水果传》风格生动、有趣、年轻态,这也是该纪录片有别于其他美食类记录作品并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影片修辞手法的创新构建了拟人化手法作为美食纪录片创作的价值评价体系,体现拟人化修辞与纪录片艺术审美对接的理论框架,拓展了美食纪录片创作思维模式,丰富了纪录片创作理论。观众在感受精彩的视觉体验的同时,对美食类纪录片更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充满着期待和想象。另一方面,美食类纪录片对于客观自然植物的展现,体现了人类对动植物的主观想象。于观众而言,在此类影片中除了期望获得科学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自我关照、一种价值取向的获取、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3 结语

网络纪录片类型、风格的多样化背后是创作手法的多样化。中国美食纪录片拟人化手法的探索是对于文学语言的修辞法、镜头语言的蒙太奇技法的综合运用。纪录片最早并没有作为一种样式与故事片相分离,尽管人们可以把路易卢米埃尔最初拍摄的那些影片称作纪录电影,但在这些影片中并不能排除搬演[7](P101)。纪录片发展历程中,对于其纪实性讨论从未曾间断。无论是文学修辞还是蒙太奇组接,两者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搬演色彩。拟人化修辞的使用体现了纪录片对其纪实与虚拟的天然抉择。不可否认,叙述修辞的多样化运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修辞语言的使用带来了美食类纪录片的技巧创新;另一方面,大量、过度的主观性修辞语言的使用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提出了挑战。

猜你喜欢

拟人化纪录片水果
一词拟人化
拟人化研究综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品牌拟人化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