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工笔人物画创新研究
2020-01-03汪海燕
汪海燕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继承与发展,通过艺术先贤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促使工笔人物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展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早期的工笔人物画发端于战国,以人物帛画为代表,如《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等[1]。到了唐朝时期,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极其繁荣,并受到官方和民间画家的喜爱,其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在宋代更是达到其发展的顶峰,造诣水平达到古代工笔人物画的巅峰,艺术表现能力突出,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则出现衰微之势,不被文人墨客所重视。至近代时期,西方艺术理念和绘画技术持续不断的传入,传统工笔人物画与素描写实手法巧妙结合,艺术家们进行了无数的创新性尝试,从西方绘画中吸取新鲜血液和有益营养,工笔人物画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工笔人物画在题材内容和绘画语言上都出现了较多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题材内容和绘画语言两方面。
艺术语境是人自身置身于其中,同时又外在于自身的话语环境,语境意识让艺术语言更具一种时代的表现张力。因此,工笔画家在进行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与过程中想要寻求创新和突破,必然受到艺术观念、思潮、审美倾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绘画风格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当前的文化背景具有开放性、融合性、多样性。笔者通过对当代多元化的艺术语境的分析,从题材内容和绘画语言两方面展现工笔人物画的创新发展之处,从而重新认识工笔人物画的价值和无穷魅力,以期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1 当代艺术语境下工笔人物画在题材内容的创新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技因素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影响越来越大,并成为工笔画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工具。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大多数工笔画家们对传统的绘画方式和技艺进行了巧妙的继承,并在笔墨、运线和色彩等方面融合进大量的现代元素,同时也将当代高科技元素巧妙运用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中融入新的元素并有显著成效。例如,有的画家会通过手机摄像和单反相机来抓拍人的动作过程,借助PS、AI等技术进行图画处理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工笔人物画的创作速度,不仅节省了素材收集时间和精力,而且工笔画家们也能集中精神更好的推敲动作呈现的过程,使其画作的真实感与传递性更强。以仕女图、宫廷图和宗教图为主的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内容表达和形式呈现上独具鲜明的古代特色,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但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工笔人物画则朝着都市题材、现代女性和少数民族题材倾斜,展现了艺术创作的时空特征,反映了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以都市题材为例,在创作过程中彰显时代感和现代气息,将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在画中体现出来,展现新时代的特色和精神风貌;在少数民族工笔人物画创作过程中,绘画者会注重对绘画的色彩和笔墨的运用,通过不同的绘画方式呈现不同的绘画面效果,以极其丰富的表达抒发民族情感和国家热情,并把西方绘画技术巧妙应用在创作中,既能展现绘画作品的真实性和美感,同时增添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特点。
2 当代艺术语境下工笔人物画在绘画语言的创新
2.1 构图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工笔人物画构图方式是散点透视法以及意境构图法,散点透视法虽然构成比较分散,但是内在却表达透露出明显的凝聚力,让人有着强烈的身临其境感。工笔人物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突破了散点透视的构图,运用成角透视、平行透视等方式,构图形式呈现出多样性[2]。这样的构图方式,是受到西方绘画技术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工笔人物画的自我突破性发展。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工笔人物画的主要创作特点是追求写实,讲究现实性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以画中人物的视角进行内容上的刻画,从而在画面呈现效果上独具真实感。传统的绘画十分看重背景的选择,往往绘画背景所要花费的功夫和精力要更大,很多时候会为了某一背景的完成而倾注大量的心血。而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工笔人物画,则是重点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在《绣女》这一作品中可见一斑。该作品的画面背景为虚白,并无其他内容上的点缀,整个画面重点突出人物的动作和面部表情,画面留下空白余地让观众可以进行自由的想象发挥。简而言之,工笔人物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下,首先在构图上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和改变[3],突破传统工笔人物画时空背景的限制,强调个性特点的张扬和想象力的发挥,这既是对传统艺术的有效继承和发扬,也是新时代对艺术的一种新的诉求和展现。
2.2 线条运用的创新
线条的运用是艺术家功力深浅的显著体现。线条是中国画的媒介和精髓,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作用突出。“我国的工笔人物画通过用线来完成对物像形体特征的描述”[4](P143)。前人所绘制的“十八描”,以及“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代的绘画作品。以线条造型的传统首先在人物画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绘画者更是注重对线条的把握,著名绘画大师吴道子对于线条的运用手法出神入化,时而沉稳大气,时而空灵活泼,其线条的生动性展现了思想的不同表达,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被他在画中的线条所带动,从而情随景动。“骨法用笔”主张内外一致,说明物象的神与意都是通过物体的外在形象表现,即“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5](P209)。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现代工笔画家对人物画的线条运用进行了创新,不再可以强调线条的独立性,而是让线条统一于整个画作,作品的神韵通过不同的线条运用来表达。在有的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线条的使用来增强画面的形式感,比如庄道静的工笔人物画《夏趣·萤》等,所用的线条非常均匀而平稳,使得工笔人物画的呈现时代气息和形式美感。
2.3 色彩的创新
南齐著名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理论“六法”,是古代绘画技术色彩手法的集大成者,对中国画创作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六法”其一的“随类赋彩”,即根据人物形象进行画面色彩的填充和选择。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并不会用过多的颜色来抢夺整个画面感,而是用少数颜色进行点缀,以便让画面富有生机和活力,展现画家的真情实感。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运用强烈的色彩笔墨来渲染画面,使得画面的整体性具有强烈的色彩感和对比度。这种方式把色彩和线条进行巧妙的结合,既能兼顾线条的画面感,又通过色彩的运用增添对比,让整个画面有着一种现代性的张扬。色彩分染技术的运用更是在传统单一色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突出了画面的层次,为工笔人物画的创新性发展增添了许多亮点。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让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其复杂的构图色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也是当代艺术语境下工笔人物画在赋彩上的创新性突破[6]。
2.4 肌理表现的创新
肌理是用主观意向创作出来的“形式语言”。肌理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运用较为广泛,并得到了艺术家们的普遍接受,如果运用得当,其所呈现的画面效果生动异常。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工笔人物画对于人物形象的追求更加细致化,不管是毛发还是衣着服饰,在细节处都努力靠近于现实,具有一定的写实性,突出艺术家对生活的描绘和表达能力。凹凸感的肌理表现带给我们鲜明的视觉冲击,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着画面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比如在桑建国的《时尚都市》中,通过对人物衣服的纹理和质感,以及佩戴的饰品和人物的神情,以其入微的绘画手法,让人们被画面的真实性所吸引;再如王冠军在《锦色年华系列》中对人物的牛仔服饰与造型进行了夸张和细致的描述,人们可以不自觉地感受到画面中的人物的思想宣泄。对肌理的创新是工笔人物画的真实呈现,肌理能够影响到画面的呈现效果,利用不同材料的肌理所带给人们的感受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现代技术的革新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创新性表达,为工笔人物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表达,艺术家们通过对绘画技术的极致追求,不管是对细节的把握,还是对色彩和构图的创新,通过作品都能够展现出他们在新时代下对绘画的独特感受。
3 结论
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现代社会,而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艺术精神的拓展和延伸,其发展和创新影响深远。工笔人物画以人物为创作中心,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创新和发展,正是新时代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着重展现。文化是重要的国家软实力,只有精神上的强大,人们才更有奋斗的动力和激情。通过对当代艺术语境下工笔人物画的分析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动摇,让艺术创作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工笔人物画的创新,并不是全盘西化,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继承传统优秀元素的基础上,对西方外来优秀艺术的吸收和本土文化的发扬,进而实现中国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工笔人物画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的创新,都展现了人民的聪明智慧,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高峰,取得夺目的成绩。
综合而言,笔者通过上文分析认为,在进行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虽然有了现代科技因素的辅助,但是也应该和前人一样深入自然和生活,在实践中把握现实的客观存在,用心去体会不同事物的变化,这不仅能够为艺术创作带来灵感,更能使艺术和生活现实相结合。同时,艺术家在选择绘画对象时,会根据时代潮流进行选择,在技法上也会向大众靠拢,从而赢得更多观赏者的共鸣和欣赏。作品只有符合大众审美,贴合现实需求,才能更好地展现时代特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趋势,让工笔画受到了越来越多元素的影响,艺术家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不断地推陈出新,发扬不同艺术思潮中的精华,才能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实现工笔人物画的创新性发展。